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词语,和它的影子(组篇)

陈劲松


陡峭

陡峭,一般指山势高而陡峻。

但我想到的,是一个诗人关于诗意的一个说法:陡峭的诗意!  真有意思,诗意也可以陡峭么?我想是的。

想起诗人朱剑写南京大屠杀的一首诗:
《南京大屠杀》 

 墙上 
 密密麻麻写满 
 成千上万 
 死难者的名字 
 我看了一眼 
 只看了一眼 
 就决定离开 
 头也不回的离开 
 因为我看到了 
 一位朋友的名字 
 当然我知道 
 只是重名 
 几乎可以确定 
 只要再看第二眼 
 我就会看见 
 自己的名字

写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很多,朱剑这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前两小节,平平无奇,但读完最后两小节,却被深深触动。从死难者的名字中读到和朋友重名的名字,以经让人为之动容了,但还不够,朱剑说“几乎可以确定/只要再看第二眼/我就会看见/自己的名字”,这才让人震动,惹人深思,让人警醒。

这,就是“陡峭的诗意”吧。

流向

在大地上没有河道之前,水是怎么流的?汪洋恣肆,肆意奔流。
像一个漫无目的,在旷野上漫游的人,走到哪算哪。
像风,走走停停,不知道会吹向哪里。
文字也具有水的属性。

在一张白纸上,一个词语,在它落下的那一刻,它将引领着一首诗、一章散文、一篇小说最终流向哪里?

有时,连作者也无法给出答案。

远方

远方有多远?

小时候,以为十公里外的外婆家就是远方。再大一点,以为二十公里外的县城就是远方,但去过一次以后,我知道,那里再不会是我的远方了。多年以后,越过千山万水,抵达了茫茫大海边的“天涯”、“海角”,站在这两块平平无奇的巨石旁边,目光越过苍茫无涯的海面,望向南方,远方还在更远的地方。

长大以后,越走越远,已经离开故乡五千多里路了,但却依然没有抵达我的远方......

电影《少林寺》热映的时候,我不过七八岁的样子,和村里的一群伙伴齐刷刷剃了光头,天天舞枪弄棒,追打嬉戏,把村里搞得鸡飞狗跳。如此嬉戏还不过瘾,小小少年们被电影里快意江湖的豪侠逗弄得心痒难耐,终于,有一天,一个大我几岁的小伙伴撺掇着一起去少林寺学艺,他设计好了偷偷出行的计划。少林寺,在很长时间里就成为了我们的“远方”,那里充满无尽的诱惑,我们想象着学成一身武艺,仗剑行走天涯,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做一个四海为家的大侠。但我们的计划被其中一个小伙伴泄了密,除了挨一顿暴揍,大家那个关于远方和大侠的梦也集体破灭了。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风行,一些直播乡村生活的主播也成了“网红”。一位名叫李子柒的女孩子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拍摄的短视频以乡村生活和美食为主,不仅在国内蹿红,在国外网络平台YouTube上开通运营后,也迅速在国外爆红,圈粉无数。她之所以走红,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李子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悠闲、恬淡、安宁的乡村生活样本,那似乎是我们所有人理想的生活,是一种只属于远方桃花源般的生活。很多人不禁感慨:转了一大圈,我们想要的远方,原来就在我们最初出发的地方。

涟漪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北宋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北宋米芾《蝶恋花•千古涟漪清绝地》);东武南城,新堤就、涟漪初溢(宋代苏轼《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这是诗歌中文字泛起的涟漪。

涟漪,细小的波纹之意。不是一潭死水,不是滔天巨浪,而只是一抹细小的水纹,需要敏锐的心才能感知到这样细小的美好。

是拂过万物的最细微的风;
是照亮心空的最小的闪电;

第一滴春雨落下的那一刻,春天一定泛起了涟漪;无需有鸟飞过,只一声清脆的鸣叫,天空也泛起了层层涟漪;

而最美的——莫过于两个正值妙龄的男女相视一笑,羞涩地低下了头,他们的内心,在一瞬间,一定泛起了细小却美好的涟漪……

淘金人

在电影和电视上,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衣衫褴褛、满脸汗水的淘金人,手拿淘金的簸箕,俯身在水中,一次次用水淘洗去箕中的泥沙,小心地收集起细碎的闪闪发光的金屑。

自己曾写过一章有关淘金人的诗歌,把它引用在这里吧——
一粒沙子到金子有多远的距离?
逐水而居。谁用温柔的水洗去血液及泪水中的泥沙?
从未停止歌唱的河流啊,是谁生命中打开的歌喉?
流水带走一切,留下梦和歌声。
谁用汗水——
正在擦亮身体内暗藏的灯盏?
一颗汗水就是一朵晶莹的花。
打开身体内的花朵。谁用芳香的汗水正把一粒沙子擦拭出金子的光芒?
生活中的金子,惟用汗水,可以擦亮。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品读,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