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admin   /  2021-10-26 14:10  /   26506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入林记
文/   墨家

男人越来越像直立的树木,我命名其为战士
而女人组成的小灌木,合而围之
并开着艳丽的充满蛊惑的花朵
更多的裸子植物形成路上的小障碍
我装成猛虎低低地吼。树木伸出标枪,灌木伸出刺
女人伸出猩红的舌头
他们用躯体欢迎我,也用武器,镇压我

我拥抱荆棘,摩挲他们尖利的刺
直至其温润而绵软。我攀援高大的直立的树
剪去横生的枝杈。他的体型,多像个栋梁
我睡在植被上,亲吻他们遮盖的大地
找到整个丛林的誓言
所有树木开始奔跑起来
我就是那只猛虎,要把他们搂在怀里
他们都在跟着我,低低地吼

2021,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入林记
文/富河九歌

城市的高楼林立
我像一只外来的小鸟
必须做一个窝
以适应她的生活

先找到如树叶一样的钞票
然后签约
变卖青春
和变卖我自己

每天在吞云吐雾的高楼上
我逼迫着释放一些生活压力
星月依然
遥遥无期

幸好还有诗句陪伴
偶尔听到嫦娥说吴刚不易
那一道鹊桥
也只是银河的唯一

我本常人
并没有非凡之能力
不再想东施效频
只想早日回家种地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安琪尔 来自手机 高级会员 2021-10-27 08:47:47
怎么格式变这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安琪尔 来自手机 高级会员 2021-10-27 08:45:40
#入林记  簌簌的脚步声 从安魂曲*,走出一百年以后的你* 静谧的湖岸,放着 一顶三角制帽 美丽的橡树林,绚烂的山谷 在这里,每走一步,都会引起对往昔的回忆*  黝黑的皮肤,鬈曲的头发 青铜骑士飞驰而来,俨然 绝妙的同行者 与你分享火焰般的喜悦 在上帝缺席的人间,倾听深渊里的哀泣  俄罗斯白银的上空 白天有金色的太阳亲吻失血的人间 夜晚,有两枚银月值守两极。一个 叫安娜,一个叫玛丽娜   安琪尔  21.10.27  *《安魂曲》,安娜·阿赫玛托娃  著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著 *在这里,每走一步,都会引起对往昔的回忆:来自普希金《皇村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安琪尔 来自手机 高级会员 2021-10-27 08:40:58
#入林记  簌簌的脚步声 从安魂曲*,走出一百年以后的你* 静谧的湖岸,放着 一顶三角制帽 美丽的橡树林,绚烂的山谷 在这里,每走一步,都会引起对往昔的回忆*  黝黑的皮肤,鬈曲的头发 青铜骑士飞驰而来,俨然 绝妙的同行者 与你分享火焰般的喜悦 在上帝缺席的人间,倾听深渊里的哀泣  俄罗斯白银的上空 白天有金色的太阳亲吻失血的人间 夜晚,有两枚银月值守两极。一个 叫安娜,一个叫玛丽娜   安琪尔  21.10.27  *《安魂曲》,安娜·阿赫玛托娃  著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著 *在这里,每走一步,都会引起对往昔的回忆:来自普希金《皇村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马朝歌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1-10-27 07:55:53
《入林记》

沿溪流,我不清楚徒步多久
攀崖而上,见一片古木
它们搭成天桥,睡成美人
宽大的树身,空出来一个洞
足可以容纳一只猛虎
苍松、香樟、木荷,像极了大老头
带着一群小老头,世代居住在长寿村

叶子几次抚摸我的头部
时有一对对相互拍打
我想,它们就这样抖掉露珠,抖掉光阴
最后把自己抖进泥土
下雪是天空在凋谢吗?此正值严冬
我独坐林中,对树梢大喊:“喂……”
没有鸟儿回鸣,或者惊飞
声音刚落,又是一片寂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梅德子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1-10-26 23:01:07
《入林记 》

梅德子

于是,我步行到河堤岸
十年不见的树木,杂草丛生
多了几座墓碑,增添几分阴森之气
翩舞的蝴蝶却毫不在意
她应该是第几代子孙
似乎比她的祖辈更艳丽更美
令我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从坡低处返回的时候
水边的风传来夕阳的味道
那暮气里,有几声鸟叫
我宁愿相信,那是喜鹊传递的消息
捡起一根枯枝
与在香山时的动作一样
那落在大地上的奉献与付出
我都将把它们看作是不落的星辰

2021.1026.2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马朝歌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1-10-26 22:06:12

诗歌《入林记》一则,这是一首生态诗。用童真的眼光看大自然。以我所感知的世界,找到一种平行。二则,怀古惜今,情景相融,古典抒情。
不论从那一个方向切入,此诗有可圈可点的东西在。
轻轻走动……传来枯枝裂开的声音。这里微妙处,是动响背后枯枝裂开的具象,十分惬意。
荆棘……都有相似的谜一样的脸……渴望被认识的一生。这里微妙处,在于企图拦住我。荆棘常识是让人不适的植物,在这里,成了脆弱无助无名的感性化替代,刺,不再是伤害意象,反而有种亲近信赖感。非常棒的表达。
我先从第二种方向切入谈谈看法。
第一节唐朝一词,让整首诗带入了古典意境,这覆巢之下洁净之上的情境,似乎不属于烟火人间,其中感伤源于曾经的辉煌与现实中的衰败反差。
第二节将荆棘拟人化,写出某种内心的不甘,渴望被认识。小隐隐于野。如古时候,竹林七贤。有抱负的荆棘,因身处的环境荒废了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此诗能指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或者可以认为,表达了诗人某一时期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误读吧!我认为诗人写的就是我,我所以来认领。不然呢?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也认成自己。这或许可以说,诗就是写出背后那种共通。又如,诗中言到两处荆棘,上升到了普遍性。
        从生态方向切入来读。人与大自然的亲近,从是充满许多未知的已知。未知,是大自然的空无。已知,是人的感知。从枯枝、雪地、鸟巢、荆棘物象里,人可以产生出各种联想,枯枝即生命,雪地即童真,鸟巢即家园,荆棘即艰险。它们连成一幅林间风景,也是人生风景。
        这里荆棘能指又跳出了惯性思维,它或成了不甘默默无闻的隐士,或成了怀才不遇的你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去的总要过去,现在的令人着迷
——浅评《入林记》
文/刘幼民


入林记是二棍的一篇老作品,写作于18年。通篇读了下来,布局相当完整,谋篇更是处处小心,一丝不苟,不留瑕疵,是艺术性非常高的一首诗。

入林的开局是对事物的描写:“轻轻走动,脚下/依然传来枯枝裂开的声音”。北风吹着,居然心无旁骛,显然是作者脑子里的风暴,把树上的鸟巢吹落在地。此刻恰到好处的开始抒发个人的看法与感情,翻过来的鸟巢,“依稀还是唐朝的布局,里面/有让人伤感的洁净”这是一个暗示,树上的鸟巢已经代入作者的心目之中,繁荣昌盛的唐代,一个被各种风暴打翻在地的朝代,如同倾覆的鸟巢,里面已经没有了可以延续生命的东西。作者可能想到了《红楼梦》,所以他将曹雪芹“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诗句,借用成“里面有让人伤感的洁净”

诗人在叙事曲进入到佳境之时,笔锋突然一转,让两株荆棘出场。一株荆棘在他离开时突然“拽了一下我的衣服/像是无助的挽留。”另一株荆棘则是倒述,在他入林时拦住过他的进路。作者叙述的技艺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叙述方式上有叙述,有倒叙、插叙,补叙,现在全盘托出。两株荆棘更像是两个调皮的孩子,一个挡路不让进,一个拉住不让走,从而让读者顿悟,这应该是诗人的一个深情回忆,他的目光从过去转回当下,想到自家或是邻家的孩子,无论是调皮,或是乖巧,都是“渴望被认知”。从而感到,作者的匠心独具,让诗歌的一个倒述巧夺天工完成了时间上的轮回。入林可以远达唐宋,也可以近及当下未来。

2021.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入林记》

张二棍

轻轻走动,脚下
依然传来枯枝裂开的声音
北风迎面,心无旁骛地吹着
倾覆的鸟巢,倒扣在雪地上
我把它翻过来,细细的茅草交织着
依稀还是唐朝的布局,里面
有让人伤感的洁净

我折身返回的时候
那丛荆棘,拽了一下我的衣服
像是无助的挽留。我记得刚刚
入林时,也有一株荆棘,企图拦住我
它们都有一张相似的
谜一样的脸
它们都长在这里
过完渴望被认识的一生

(选自微信公众号《诗日历》2018年9月14日第1790期)


◆自由只是幻觉
——浅评张二棍《入林记》
文丨明烛江南

对一首诗作的解读往往有多个向度,这里我仅谈一谈自己比较浅显的想法。
这是一首意象主义诗作,寄寓了诗人对社会底层群体深刻的洞悉与同情,将诗的干预性与诗写技巧结合得比较成功。
全诗十五行,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入林,第二部分写出林。一出一入之间,诗人抓取了鸟巢与荆棘这二个主要意象展开了一场关于命运的类推与比较。
鸟巢隐喻了某种宿命的结局,无人知晓它的缘起,也无人知晓它为何倒扣于雪地。诗人只是呈现这样一种存在,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鸟巢是桃花源的象征,是来自高处的,仍葆有着唐朝的遗风与肌理,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却依旧逃脱不了沦亡的宿命。
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荆棘的意象破空而出,可以看出,人生的道路并不是如桃花源般的自在逍遥,这荆棘牵绊无处不在。这种羁縻感霎那间进入诗人的内心,并外射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张力于此处得以构成。
但诗人笔锋却又一转,他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公,他甚至谅解了命运——卑贱如荆棘者也渴望被认同,正如这出世又入世的芸芸众生,我敢说,这众生中甚至包含了诗人自身,这芸芸众生渴望被关注,这芸芸众生默默生长,这芸芸众生来自底层。
从高处坠落的鸟巢隐喻着死,而于低处长出的荆棘却隐喻了生。“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斯宾诺莎)两相比较,居高者身虽沦落仍被关注,处底者努力表现却难以被认识,一出一入,一正一反,一死一生,这种反差所生出的刺目光芒被一层层揭示出来。
弗罗斯特在《林中小憩》中写道:但我不能停下,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诗人亦是如此,他也不能不走出林中,不能不挥别鸟巢无意生发的居高守旧者之沉沦,不能不忍别荆棘刻意制造的阻拦与挽留。仿佛在说,这人间,哪里有什么自由可言。
斯宾诺莎说不哭不笑不恨而是理解,他强调人的自由其实只是幻觉,认为理解是自由之道,这句话主要让我们超越情绪的范围,进入理解的世界。诗人理解了倾覆的鸟巢,也理解了荆棘的幽独,我觉的诗人也接近了对自身的理解———我们没有自由是因为被控制而不自知 ,当知道被控制后 ,才开始有了相对的真正自由。才会与这人间之事真正达成和解。
综观全诗,诗人行文于平易中见陡峭,于日常中得真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辨和对阻拦与挽留者的理解,并由此获得内心的宁静。
全诗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但又呈现出作者对自身的反观,以一种悖论的合理重构了诗语言的自洽。正如荷尔德林所言,“ 灿烂的大自然照亮了他的日子,而远处驻立疑虑中黑暗的问题”。“它们都有一张相似的 /
谜一样的脸 ”。
正如所有成功的作品一样,文本个人经验的诗写亦呈现出理解上的歧义性,不利于引起广泛的共情,因而在干预性维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折损。但白玉微瑕,瑕不掩瑜,依然不失为一首意象主义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