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回归心灵的安宁
作者: 碧青


      回归心灵,是新时期以来现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写作方向。
      如何实现现代诗歌写作归回心灵?这是诗写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本心。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本心,才能真正地实现回归心灵的写作。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本心都找不到,连自己本来是啥模样都不知道,又何谈回归心灵?又何谈用本心去认识世界,去认识万物呢?
      诗人探索生命本质的创作方向,目的就是回归自己的心灵,或曰回归自己的本性。而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心灵作为行走的方向和目标,才可能抵达自己的心灵,才可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才可能看见心灵的本来面目。
      回归心灵,就是走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就是走在打开生命的道路上,就是走在洞悉世间生命实相的道路上,就是走在不离本性的道路上。
      回归心灵,走到生命的内部,就能够走到心安之处。
      例如正慈的诗《踏青行》:


      春天了
      踏青去

      踏青去
      说走就走
      撩衣即行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望那桃李盛开
      瞅那石上生苔
      看那新叶吐绿
      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岁月无常
      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行行坐坐
      或独处或众乐
      山风清爽山水清凉
      山里人观无常

      也曾经意气风发
      也曾经疲惫拄杖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无事花自香


      这首诗,看似直抒胸臆,实则是诗人纯净的心灵澈照境界的呈现,又字字句句不离自心的悟境。干净的语言,犹如清澈的泉水,透射着清净、欢喜而安详的光泽。诗中动静如一的境界,呈现的正是诗人静定而智慧的心灵的觉悟之境。
  诗的开头一段,就表明了诗人内心毫无牵挂的自由和洒脱:“踏青去/说走就走/撩衣即行”。在这种自由和洒脱的心境中,诗人亦直面着其所置身的世界里的一切:“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望那桃李盛开/瞅那石上生苔/看那新叶吐绿/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这一路上所观照的存在之物的实相,亦都是诗人心悟境界里的实相。所以,诗人静定而欢喜的心,才能在“岁月无常”的变化里,观照到自心“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无常的变化,根本无法改变心的清净和欢喜的生长。
      而诗人的心,又与心外的世界是相融的。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直觉观照的美境: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禅家讲究,万法不离自性。诗中,“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的天的静默,“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的地的静默,自然是诗人自性的静默。
  诗中的动和静,亦如一。
         这,正是诗人行行坐坐都不离自性和自心的生命境界。
      诗歌的结尾,呈现了诗人踏青行走如实的觉悟境界: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无事花自香


      行到山里的安然,行到心里的安定,与无事花自香,是相通的境界,或曰相同的境界;是心与外物无二的境界,亦是心灵圆满无缺的境界。
      诗人的生命安宁、清净和欢喜,世界自然就充满了安宁、清净和欢喜。


         (摘自《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以《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为例)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现代禅诗不好置评,首先在于:一、诗歌本身要明心见性,二、评论人要明心见性。为什么说“明心见性”如此重要呢?因为禅即如此。一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就是没有禅入,无非是满脑袋的凡夫见、生灭法。所思所谈也无非是知见立知,头上安头。《踏青行》这首诗的作者正慈大和尚是大彻大悟之人,所以此诗自不必说。且看“诗人内心毫无牵挂的自由和洒脱:'踏青去/说走就走/撩衣即行'。"再看: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望那桃李盛开
      瞅那石上生苔
      看那新叶吐绿
      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岁月无常
      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行行坐坐
      或独处或众乐
      山风清爽山水清凉

现量境不可拟议,离造作,身心轻安,这是悟境。而悟境眼见色、耳闻声直接证知空性。此刻,分别推度等思维意识活动是停止的。

而置评人碧青在评论时,如是说:“禅家讲究,万法不离自性。诗中,'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的天的静默,“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的地的静默,自然是诗人自性的静默。
诗中的动和静,亦如一。
这,正是诗人行行坐坐都不离自性和自心的生命境界。

心如如不动,语、默、动、静都是尘。离尘无体,舍识用根,看破即是明心,了然即是见性。显然,诗人和诗评家碧青也是彻悟之人,“诗、禅双修”的践行者和先行者。读这样的诗和评,也能给后学者很好的开示!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婉玫薇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2-6-5 08:35:22
阅读,早起品诗香。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飘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学习,祝诗人端午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悦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人的生命安宁、清净和欢喜,世界自然就充满了安宁、清净和欢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如如不动,语、默、动、静都是尘。离尘无体,舍识用根,看破即是明心,了然即是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禅家讲究,万法不离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