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竹 黄土层/简评王家新的《塔可夫斯基的树》
一棵诗人自己的树
方文竹
一棵“孤单的树”只能是“奇迹”,存在又不存在。于是,诗人在创造“奇迹”。
一棵“孤单的树”,本身剥离了现实却又要到现实中去“寻找”。全诗的中心线索即诗人的“寻找”行为本身。由此,“塔可夫斯基的树”变成了诗人自己的“树”,而且是一棵“无树之树”。“塔可夫斯基的树”变成了“诗人之树”。
由此我想到了西方语言学的一个观点:只要说出来的事物都会存在。诚如海德格尔评价荷尔德林:“诗人永远从事精神的创作。”于是化有为无、无中生有乃正常不过的语言现实。
一棵不存在的树比一棵存在的树更有力量。我想到了哲学家莱布尼滋的近代发问:“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经过海德格尔等的发掘,将无的存在当作最伟大的事物来期待。
诗人继续寻找着这棵树。与其说是“塔可夫斯基的树”,不如说是自己的“树”。结果呢?
这棵树存活的条件是“孩子”和“泪水”,诗作由现实转为精神,由此完成了诗意创造的至境,成就了一种“噬心”(陈超语)旨意的艺术效能。
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看似视角、线索分明,其实却别致、深刻而惊悚。实与虚、有与无、可能与不可能、单调与复调、表象与深意之间相互对应、转换与融贯,体现出朦胧诗以来一位代表性诗人的诗意创造能量。
孤独的树就活在执着的寻找中
黄土层
没看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牺牲》,也搜素不到。那就不看了。毕竟对一首小诗的解读未必非得要看了诗人所提到的电影方可动笔。从有关《牺牲》的资料和诗人所提供的视点,我们注意到塔可夫斯基的那棵“孤独的树”是焦点或核心。全诗28行,叙事手法一以贯之,却达到了抒情的效果。但这棵树,既枯死又复活,既真实又虚幻,既孤独难寻又仿佛无处不在,它的存在多像一种意志或信仰,生根于“泪水的播种期”,类似于中国《诗经》里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导演塔可夫斯基和诗人王家新共同寻找的东西:希望。电影《牺牲》所要表现的是人文和自然秩序对战争和灾难的对抗,而诗歌正是对这部电影的诗意解读,其表现手法是叙事,体现的是直接,具有节奏感,动感的追寻意志,锐利前行,引人入胜,当然会勾起找来电影好好看看的欲望。“一棵孤单的树/连它的影子也会背弃它”,可见它的弥足珍贵和稀有。在诗人线性叙事链条上,有曲折有递进,也有藤蔓延伸的花和瓜。
附:
塔可夫斯基的树
王家新
在哥特兰
我们寻找着一棵树
一棵在大师的最后一部电影中
出现的树
一棵枯死而又奇迹般
复活的树
我们去过无数的海滩
成片的松林在风中起伏
但不是那棵树
在这岛上
要找到一棵孤单的树真难啊
问当地人,当地人说
孤单的树在海边很难存活
一棵孤单的树,也许只存在于
那个倔犟的俄国人的想象里
一棵孤单的树
连它的影子也会背弃它
除非有一个孩子每天提着一桶
比他本身还要重的水来
除非它生根于
泪水的播种期
2010.8 瑞典哥特兰岛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