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里流淌的乡愁
--读肖歌组诗《人间烟火》
朱建业
人间烟火在人世间闪烁,它点亮的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的乡愁。因为有了故乡的人间烟火,我们的血液才不会冷却,生命历经漂泊和沧桑,依旧保持着温润、纯粹和鲜活。
乡愁诗自古有之,从诗仙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到诗人于坚探讨当代诗歌“还乡的可能性”,无不乡愁浓郁,催人泪下。而肖歌的乡愁诗结合“人间烟火”,在时光的流逝中记载故乡的点点滴滴,真挚而简约,沉静而有力量,给读者带来共鸣。有人说:“人间烟火是生活的真谛,没有了人间烟火,人生就是一场苍白的旅行。”这故乡的烟火融入诗人的乡愁,血液中流淌的便是点点滴滴的沧桑和感动,成为了永恒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组诗《人间烟火》无疑是诗人对故乡图景勾画的一幅幅素描,其深处积淀着丰富的生活记忆和举重若轻的诗歌功力,有的诗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内心的沧海桑田和深厚情感,如《古树》:“古树//慈祥地站立村口//乡愁//总爱在树上//筑巢”。故乡的一棵古树,经历的是历史和命运,乡愁在树上筑巢,游子呢,无疑是飞离家乡的鸟儿,倦鸟思归,寄托了诗人叶落归根的理想,看似简洁的表达,就把故乡作为精神和肉体的归宿表达得发人深省。《选择》、《归隐》和《月夜》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人渴望回到家乡,哪怕选择“做一块沧桑的//石头”,哪怕“在浓雾中//静寂地//归隐”,深夜难眠,只为思念着“故乡月下的那条小河”。故乡的温暖和寂静,成了诗人精神的皈依,肉体的栖息地。
通读这组诗,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肖歌以对故乡的记忆和体会作为创作之源,同时意在言外,表达出对生命、对生死深刻的感悟,这种敏锐的诗性令人印象深刻。如《蚀》:
“阳光满地老妪坐在阴影里//日子是屋檐垂挂的冰棱//她满脸皱纹//微张的嘴//仿佛一个无底的黑洞//慢慢地 在消化//不多的光阴”。这首短诗短意蕴深厚,“诗不在长,有魂则精”啊。这首小诗“精”在哪里?精在它对生命流逝、岁月无常的精准阐释。首先标题“精”。一个“蚀”字,比喻万物的亏损与伤感,比喻时光的无情,它无声而又冷酷地稀释着一切,消解着一切;其次是内容精。阳光落满大地,但老人却在阴影里独坐,“日子是屋檐垂挂的冰凌”,不久会被融化。张开的嘴,牙齿已掉光,“是一个无底的黑洞”。这比喻太妙,令人不寒而栗!时间真是令人绝望的黑洞,吞噬着一切,我们自己的嘴也是黑洞,也在吞噬自己!我们生命里的光荣与耻辱,美好与丑恶,爱恨情仇,全将被消解成一片虚无!再次,这首诗虽然只是简洁地描述了一位老人的状态,但小中见大,却让我们深刻地感到了生死的宏大命题。当诗与死亡相关,寂静的喧嚣中,给人一种幽微和奇诡的体验,令人反思。读完这首诗,我甚至在想,我还有多少时光可以被消解?在我的生命被吞蚀前,我能给这个世界留下这什么?所以,诗人肖歌的这首诗在描述无常和生死的消极命题时,也带给我们积极的警示意义和内涵。
在对故乡情怀的诗意构建中,诗人还能巧妙地运用一些事物,表达一种温暖的体验,令人感同身受,形成一种对故乡诗意的凝视,刺醒了潜藏每个人血液深处对故乡的情感,温润而又生动。如这首《乳名未曾老去》:“在老家过年//好多乡亲//都是几十年未见//岁月老去,房子老去//熟悉的乡音呼唤我的乳名//我的乳名//在我的故乡//一直未曾老去。”少小离家老大回,岁月已远,房子老去,几十年未见的乡亲,却还记得我的乳名,熟悉的乡音亲切而又生动,天若有情天亦老,但“乳名不老”!此诗小中见大,似淡实浓的描述里,体现了一种朴素而至深的乡情,与生俱来,永远挥之不去,这种美好情怀的坚守和抒写蕴藏着“于无深处听惊雷”的意境!又如《家书》:“慢慢增多的白发//力透纸背的皱纹//挂在火塘的腊肉//酿制好的米酒//新剪的窗花//坐在屋门前纳着鞋底//一针又一针//这是母亲熟悉的笔迹//春节前的家书//耗尽了//母亲又一年光阴”。时光如沙漏,与母亲分离的日子里,母亲的家书是时光的无情,是白发、是皱纹,是为儿女日夜操劳逐渐佝偻的背影。也是一件件具体朴实的的事物,如腊肉、米酒、窗花、鞋底。一年的光阴,这些都是母亲都是为儿女回家而准备的!这就是一封母亲的家书,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家书不是文字,而是对儿女的一片爱心。一封家书,刻画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同时把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慈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这首诗,我触摸到了诗人对母亲实实在在的感恩之情,细腻和博大的情感扑面而来,我怎能不泪流满面!又如《天气》,作为农民的父亲关心天气,实则关心孩子,看似随意的描述,实则独具匠心,表面上写天气,实际上写父子情,一位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简约却不简单,不经意间触及到了读者情绪的最敏感处。
《人间烟火》组诗中穿梭着无数家乡的意象,都是常见的事物,如“腊肉”、“土砖屋”、“古树”、“小河”、“拜年”等,最是普通不过,然而诗人却能画龙点睛,用来深刻地表现人情冷暖和悲悯情怀,诗意转换中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充满活力,令人赞叹。我很喜欢这首《腊肉》:“我爱恋人间烟火//有浓浓烟火味的腊肉//让我怀念家乡//寒冬腊月的火塘//过年后母亲取几条让我带上//想家的时候切几片尝尝//漂泊的日子//有了油汪汪的光亮。”腊肉最能体现人间烟火的,人间烟火熏出来的腊肉寄托着母亲的深情,也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想的时候尝一尝,这人间烟火的味道给予了诗人力量和希望。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形象生动而又令人忍俊不禁,漂泊的日子因为这腊肉有了光亮,这人世间的烟火照亮着诗人前行的路。
总之,诗人肖歌坦诚醇厚、凝练简约的诗句给乡愁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而又深刻的图画,他灵魂和身体里燃烧着人间的烟火,血液里流淌着质朴的乡愁。我们祝愿这血液里的乡愁流的更远,更开阔,插上翅膀,直达飞翔的诗意之境。
人间烟火(组诗)
肖歌
古树
古树
慈祥地站立村口
乡愁
总爱在树上
筑巢
选择
做一块沧桑的
石头
在冬日午后
躺在家乡的山坡
阳光温暖
昏昏欲睡
山脚是那条
安静的河
归 隐
山 村庄 嚼着枯草的老牛
炉火旁打盹的猫
屋顶下
芸芸众生
在冬日黄昏
在浓雾中
静寂地
归隐
腊肉
我爱恋人间烟火
有浓浓烟火味的腊肉
让我怀念家乡
寒冬腊月的火塘
过年后母亲取几条让我带上
想家的时候切几片尝尝
漂泊的日子
有了油汪汪的光亮
那些山
跟着母亲上山
上一座山 便记住
一座山的名字
长大岭、凡家堆、芙蓉峰
爬过的山多了
记住的山多了
故乡
在心里便屹立不倒
缝补
油灯下
母亲捏着针线
缝补衣裳
收割前
父亲用竹篾
修补箩筐
缝缝补补
家,没有一处漏洞
一家人过得温暖 安心
歇午
父亲靠在门框上
低着头
打盹
额上一行行皱纹
醒目呈现
这个正午
我突然变得深刻
蚀
阳光满地
老妪坐在阴影里
日子是屋檐垂挂的冰棱
她满脸皱纹
微张的嘴
仿佛一个无底的黑洞
慢慢地 在消化
不多的光阴
家书
慢慢增多的白发
力透纸背的皱纹
挂在火塘的腊肉
酿制好的米酒
新剪的窗花
坐在屋门前纳着鞋底
一针又一针
这是母亲熟悉的笔迹
春节前的家书
耗尽了
母亲又一年光阴
回家
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
回家
第一笔下去
是那一条小河
曲曲弯弯,弯弯曲曲
一步三回头
第二笔下去
是那条横卧的石拱桥
枯枯荣荣的青藤
长满剪不断的故事
连接小桥的
是青石板小路
夜归人踏响的足音
小山村在怦然心跳
画几缕晚炊
悠然升起
几滴热泪却悄然滑落
在故乡的画面上
氤氲出一大片
梦境似的倒影
乳名未曾老去
在老家过年
好多乡亲
都是几十年未见
岁月老去,房子老去
熟悉的乡音呼唤我的乳名
我的乳名
在我的故乡
一直未曾老去
月夜
几声鸟鸣
在月夜飘落
此时,我躺在床上
翻来覆去
满脑子都是
故乡月下的那条小河
交流
漠漠水田
老父亲身披蓑衣
驾着
低头拉犁的老水牛
父亲不时地同老牛交流
语言简短 溅起水花
我好难过
父亲同老水牛说的话
好像比同我说过的话还多
土砖屋
土砖取自故乡的泥土
最终又回归泥土
土砖屋冬暖夏凉
一家老小,鸡鸭猪狗
热热闹闹共处一屋
现在
小洋楼与山水田园格格不入
真想再住进有泥土味的农舍
接地气
才是最好的归宿
地质发现
不管你有多高
撑起肉身的
一定是
坚硬的骨头
年味
母亲在哪里
年味就在哪里
杀鸡剖鱼、劈柴蒸酒
儿孙满堂、绕膝而坐
人丁又添了几个
孙辈们又长高许多
我们点燃迎春接福的大红爆竹
在堂屋里设坛祭祖
敬天敬地敬祖宗
年味挤满团聚的歺桌
到二舅家拜年
去二舅家拜年
二舅
已在神翕上陪着外公外婆
外甥的来访让他高兴
他居高临下地望着我笑
我问起二舅种下的杨梅树
问起二舅创办的薯粉厂
问起二舅喂养的两头水牛
表弟告诉我
杨梅园已长满荒草
水牛也上了别人的餐桌
而薯粉厂的机器早已锈迹斑斑
二舅死了
二舅真的死了
到二舅家拜年
再也喝不到他自酿的米酒
天 气
自从住进城里
便很少关心天气
不像父亲一辈子住在乡里
他只在农历中行走,牵着庄稼
紧紧挨着二十四个节气
他读得懂天空的云霞
知道云往西雨凄凄
也能从燕子的飞翔里
一眼便看穿风雨的秘密
还常常提起那些天气的往事
譬如1960年的那场大旱
从五月初十到七月二十五
两个多月
没见到一颗雨滴
每天总是父亲最早打开大门
望望他的天空他的田野
对于田野正在灌浆的水稻
在父亲的眼里
关心的是天气 更关心的是我们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