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灵魂的眺望
——读王跃强的诗《眺望汨罗江》
文/龙洋

        端午节的诗,写得多如牛毛。但大多是应时应酬之作。庸常的诗人无非会走入怀古的窠臼不能自拨。最多就是怀古加上伤今,涉及一些不咸不淡的冠冕堂皇的个人情感而已。其实,这些诗人还没开始就坠入下乘,即使他们拥有娴熟的诗艺模式语言技巧。也救不了自己的命。

        然而王跃强很值得自豪,因为他跳出了这种庸常的“怪圈”“魔圈”。他对诗的理解,他对切入方式和诗意呈现的思想,决定了他诗的高度。观察的高度,理解的高度,构思的高度都来自思想的高度。加上他独特的内容与形式要素把握的诗之思,让他未写诗前就高于常人。随意挥洒,皆成精品。我不妨以这首《眺望汨罗江》为例,略加分析如下。

        第一:诗的第一节,说自己一年一度,眺望汨罗,“泪水四溅”。眼前眺望汨罗江只是一个引子,或是一条诗意喷发的导火索而已。绝不作为重点主体。一般诗者这类作品就不这样。最起码有半数篇幅写怀古,写屈原。而王跃强只是粗线条的勾勒,让它们成为激发自己,说自己话的一个序幕。

王跃强这样处理好处有二:

1.自然巧妙的引入
2.形成诗意述说氛围

因为任何一幕戏剧,主体绝对不是序幕。精彩处,高潮处,引发思考处也绝不是序幕。不宜大写特写,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有失轻重。打个比方,戏剧中丫环出场只是衬托,最关键的是小姐与公子的表演。大家以为然否?这就是“诗之思”的开端。显然来自写前构思。而这种构思直接决定于对诗的理解高度如何,决定与一个诗人必须具备的思想要素。对诗的思想和理解来自何处?无疑是长期浸淫其中的自我磨砺的产物。花开璀璨,不是因为它学习精通了开放的技艺,而是因为血泪的浇灌。

第二,诗与诗人的独特来自思想的照耀与发光。诗人必须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这才是诗的主体。要有自己独特的话要说,能说;要会独特地说出。王跃强的精华就在这里。这是一首诗,一个诗人可辨性的由来。

       在这首诗主体部分(2—4节)里,王跃强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与屈原的交谈者的身份,记录者的身份,疑问与思索者的身份展开。这明显高于一些人自我定位为观察者,凭吊者,感悟抒发者的身份。诗人写诗必须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他必须是一个表演自己者,他得沉下去,而决不能是一个简单轻松的旁观者,浮在表层的廉价评论、指点者。

       而王跃强为自己这样的角色定位的好处就不言自明了。第一,站在高处,深处,思维及抒写的视野广阔,舞台广阔。第二,置身其中,有零距离亲近感,易于独特地有话可说,要说,而且说清说透,说巧说妙。

        第二节, 王跃强伫立于汨罗江畔,找“逆流而上的风”,找“几粒沉重的汉字”,为浮世书写“伤痛”,其视野何等辽阔,其情感何其凝重。便是选择自我定位巧妙的有力证明。其实这只是序幕的延伸,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现实作用,它预言着精彩和高潮的到来。

        诗第三节,与屈原展开灵魂对话,揭示自己与屈原的共同“悲愤”。其终极目标在于浓墨重彩地肯定屈原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这里由于零距离的灵魂接近,诗人几乎与屈原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同感慨。

        诗的第四节,作者对抒情非常克制。其实这里进入了纵深,所有的“茫茫”之思,似乎隐形,实则诗意直抵内心。仔细品味,让人感慨良多。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两个诗:心事茫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让我以一首古诗作为这篇读评的总结也是结束语吧:

登飞来峰   宋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附原作:

眺望汨罗江
王跃强


每年今天,我的眼睛
都顺着芦苇叶,向汨罗江眺望
屈大夫纵身一跳的地方
是我泪水四溅的故乡

每年今天,我都在水边怀念
找—群逆流而上的风
挑几粒沉重的汉字
给红尘浮世,写下伤痛

如果有酒,我会自斟自饮
昂着头
与一个高傲的灵魂对话
汨罗江的水至今没有变样
它的流淌
因一个诗人的悲愤—死而名声响亮

每年今天,我都像只山鹰
寻问天空屈大夫的去向,答案
却距《离骚》《天问》《九歌》越来越远
我从岸边往江上望
望到茫茫
我从自己往高山望,望到茫茫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早读,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读学习,下午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读佳作,问好老师!敬下午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读佳作,问好老师!敬下午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下午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十八部天龙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6-13 23:05:28
感谢各位老师,龙洋敬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晚读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洋老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