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冠军贴修改.png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十二背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13日比赛评选揭晓,疯狂小吃部的《芦花白》在41首初选作品中胜出,荣获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253日“日冠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1月3日开赛,至2022年10月30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获奖名额多达360个,11部免费出版诗集,10万元景区和杂志奖品,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芦花白》将配简评在明天的《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疯狂小吃部将获得奖品:全年(1-4期)《世界诗歌》(中英双语全彩色杂志)一份,并颁发电子获奖证书。
(请获奖作者将地址电话发至邮箱:sjsgw2020@163.com,邮件标题注明【擂台赛获奖】字样)。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参赛方式:
1、所有参赛者请到世界诗歌网注册,网址:www.worldpoetry.cn,注册名与发表作品署名须一致,不少于两个汉字,不能有字母、数字或符号。如出现不能注册的情况,请致函邮箱hqchf@sina.com说明(邮箱拒绝投稿);
2、将一首现代诗(未在纸质媒体发表过,未在任何媒体或征文中获奖,每人每天限发一次,否则取消比赛成绩)发到世界诗歌网国际诗歌论坛“国际诗赛”频道,作品标题前请注明【擂台赛】。提倡40行以内的短诗(长诗也可参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13日冠军作品:

芦花白

疯狂小吃部



去河滩上,看一看芦花吧
如果可以,请带上余生

钻进芦苇荡里
没有风,做一个冒雪回家的人
风吹过来,就做一个满头白发的人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这首诗就像一首小歌谣,表达朴素清浅。它主要通过整体意义体现一种对精神或者情怀的探寻。个人认为,要把握这首短诗的内涵,除了把握其气息外,在词语方面,要重点关注几个词:风,雪,满头白发。风是什么风?为什么没风就得冒雪回家?有风就没有雪只有满头白发?那么,风、雪、白发分别对应隐喻生活中或者人生中的什么?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在生活中开悟的状态和淡然的情怀。当然,这或许是我个人的过渡解读,但这也是这首诗太简单所致,以致诗歌说好听点就是内涵大,说不好听就是太空泛没有太多着力点,而且太简单的结构,让人容易觉得雷同(已经雷同了,具体大家可以体会),个人觉得这不应该提倡,诗歌的创作应该有个性化的东西。
——黄药师(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当值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列)

初审团评委
隋日高(诗人,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编辑)
天河水(诗人,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编辑)
浊 水(诗人,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编辑)
沙海驼(诗人,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编辑)

陪审团评委
相思九哥(组长,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南频道编辑)
米 祖(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南频道编辑)
笑 然(诗人,世界诗歌网吉林频道编辑)

复审团评委
相宝昌(诗人,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副主编)
静 思(诗人,世界诗歌网宁夏频道主编)
巩本勇(诗人,世界诗歌网国内频道副总监)
黑 眸(诗人,世界诗歌网云南频道主编)
燕子飞(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北频道主编)
喝马满群山(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副主编)
丹 枫(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南频道副主编)
王辉俊(诗人,世界诗歌网海南频道副主编)

(执行编辑:孙连克)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大明松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0-19 14:09:43
首先基本的一点,诗歌是写给谁看的?这一点很明确,读者就是人民群众,所以诗歌就应该喊出人民的心声,面向人民群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明松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0-19 14:02:24
感谢疯狂老师的回复,能与疯狂老师探讨交流,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我是一个批判型的读者,如果交流中给你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我从喜欢现代诗和抵触古体诗,到批评性的写现代诗,再到对现代诗提出批判,现代诗和古体诗间写,真正的算是经历了一次诗的洗礼。现实中古体诗和散文的赏析视频和文章处处可见,而我国现代诗的赏析和视频却少之又少,这说明现在的现代诗已经偏离了诗歌本来的价值和意义了,应该改革一下了,。个人觉得,现代诗应该用浅显的语言反映事物本质,发展为雅俗共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才是走向兴盛的正确的道路。借鉴谢冕老先生的观点:创作者们陷入另一个困境:过去,集体主义文化不断高扬,导致“小我”不断被挤压;而当“时间再一次重新开始”,“个人”重又归来,诗人对公共生活、宏大叙事却开始疏远。“不再关心这土地和土地上面的故事”“用似是而非的深奥掩饰浅薄和贫乏”。为什么诗人们变得这么‘自私’?这与从事诗歌批评的人也有责任。批评家与诗人关系太密切,互相吹捧,没人旗帜鲜明地指出问题。其实新民主主义运动时期,出现了很多好的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李季的代表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新诗形式。作品于1946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后,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称颂,人们称之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一出现便赢得了解放区军民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被誉为“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对于封建的买办的文艺运动的胜利”。自长诗传到国统区,也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普遍的好评,茅盾认为,长诗“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就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似乎也不过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疯狂小吃部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10-19 11:26:41
明松老师您好,这首诗如果不带着想象力去读,的确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因此给保带来了不愉快的读感,我深感遗憾。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想把它弄得外延大一些,,让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感觉,关键是后两句,并列着读,就是一首哲理诗,告诉人们,利用好生命里剩下的时间,找准自己的位置,好好生活。递进着去读,就是一首乡愁诗,利用芦花白的共性,写一个人思乡的情绪。我是想把诗歌的歧义性,从文本上扩大化,可能没有驾驭好,弄成现在个模样。这首诗初读,确实找不着落脚点,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它能胜出和被你批评,,它给我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一次冠军奖,而是您的直言给我带来的仅思,诗,要怎么写,要给谁去写,是个大问题,我会好好思考。再次感谢,秋安。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疯狂小吃部 发表于 2022-10-15 20:15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来读。尤其感谢大明松老师给出的建议。关于这首诗的逻辑问题,我反复琢磨了,这要看读的人 ...

疯狂老师也感谢你的回复!也很抱歉现在才回复你。我虽然接触诗歌几十年了,但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最初喜欢诗就是从看国外的现代诗开始的,我觉得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并非像你那样没有什么用,个人觉得,不应该完全抵触翻译后的优秀的外国诗,也不能低估译者的水平,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的确,诗歌,三分在作者,七分在读者。但我国的现代诗却越来越缺乏思想性,过于讲就朦胧,跳跃,断续,甚至还断章取义,导致广大读者觉得现代诗都是高深莫测的,从而把现代诗束之高阁。八九十年代还有一些普通家庭订阅诗歌刊物,现在呢,除了特别爱好的少部分家庭,没有人订阅了,现在的现代诗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离广大读者——民众越来越远了。我认为诗歌,不管怎样,通俗易懂必须是主流,融入大众诗歌才能更好地发展。当然,对与你这首诗,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我是觉得模糊。我进过芦苇丛,芦穗长出,高过人头,有风无风,都可以如你所说的“冒雪”,而诗中只说“没有风”,似乎有点片面了。还有问一下“做一个满头白发的人”,有什么指向性?相互探讨交流,有利于诗歌艺术的发展。感谢能与疯狂老师交流,如有不妥,请谅解,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疯狂小吃部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10-15 20:15:06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来读。尤其感谢大明松老师给出的建议。关于这首诗的逻辑问题,我反复琢磨了,这要看读的人怎么去理解。诗歌需要读者去第二次创作,你读活了,逻辑就通了。这首诗我写得匆忙,一定有不足的地方,但硬性的东西不可能出错,这种相对初级的问题,我不过多去普及。我承认这首诗对读者来说,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即是它的硬伤,也是它能突围成功的关键理由,。诗歌毕竟是语言艺术,分行之间须要有空间有张力,边许你读不出来,别人能读出,甚至平民老百姓也能读出来,这跟会不会写诗没有关系,跟一个人对文字的修养有关系。再有,我从来不看外国诗,因为我不懂外语,中文的外国诗,只能误人子弟,没啥鸟用。说了这些,也算是对明松老师的回复,不周之处,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祝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明松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0-15 10:26:35
其实也有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古希腊的诗歌,距今也有28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去看看国外流传下来的优秀现代诗,多看看歌德、泰戈尔、普希金、海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明松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0-15 10:05:56
曾经拿一本现代诗歌杂志上的一首诗,让同事看,他看了后,说太高深了,云山雾罩,不如唐诗宋词,一看就能有感受。这使我清醒的感觉到,诗是写给人民大众看的,而不是只限于诗人这个小圈子。人民大众才是广达的读者,如果诗人写的诗,只能让广大读者作为一种高深和不可触及的东西,而束之高阁,那将是现代诗的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明松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0-15 09:48:39
张老师的意思是芦花比人矮?那不如说踏雪还了,但只有能草上飞的人才能踏这芦花之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