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死亡
————胡志刚诗歌《 从眼镜架上耷拉下来》赏析
文/只蝶痴梦
诗人胡志刚这首诗《 从眼镜架上耷拉下来》的诗语叙述是摒弃所有情感色彩的一种客观另类的写作。在他每一个诗写镜头里所呈现出的往往只是一些画面的特写。但他并不呈现他诗歌意境的全景,而只是切入到一些特定场景的独特画面。只不过,他镜头的视角是纯客观的,只是在这种客观中,被他融入了艺术的取舍与场景叙述角度的多维性。从而,令人们对生命与世界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诗人在第一节,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诗语叙述方式。他在传统诗语叙述模式上另辟蹊径。他将主体与客体来了一个惊天大逆转。人成了客体,而人所戴的眼镜成了主体。他诗语说:“她的身体爬过她脸上的眼镜架向下耷拉下来”。在这里的她,确立了主人公女性的身份,且是,带着眼镜的女性。而耷拉下来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颓废,睡眠,或者死亡的信息。
“她的身体爬过她脸上的
眼镜架向下耷拉下来”
诗人在第二节镜头的承接,是对第一节的深度呈现。“一些不锈钢的管子,在下面缓缓转动的轮子”不由令人想到了医院的急救床。而“声音里有手”不就是病人离去时身旁亲人挽留的呼唤吗?诗人在这里所呈现的只是一些具象的片段,但这些片段就像雕塑的取舍,诗人艺术的所留存的部分已经精简到以点带面的表现高度。
“四周有一些不锈钢的管子
在下面缓缓转动的轮子
声音里有手”
诗人在第三节,依然继续着他解剖式的冷镜头。他看到了主人公的脸睡在她的眼镜框里。在这里的睡所呈现出的主客颠倒的意象,仍然是一种冷色调的白描。
“她的脸
睡在她的眼镜
框里”
诗人在第四节,承接第三节主人公在她眼镜框里的睡,只是这次主人公不只是睡在她的眼镜框里,而是睡在主人公的目光下。而至于主人公的目光是怀着一种什么情绪,主人公隐藏的不着痕迹。
“现在睡在我看过去的
目光下”
诗歌的第五节,诗人似乎已经交代了诗歌以上意象悬念的谜底。谜底就在第五节的第一句:“有一个在对她说话”里。诗人在这里漏掉了一个名词指代。就在“有一个“这三个"字的后面。这是诗人的含蓄。这后面的名词指代为什么不写人,或者有一个什么?因为诗人还不想暴露自己深藏的悬念。他只是说主人公在这个对她说话的话语外面。找到了一个小小庭院。
“有一个在对她说话
在话语的外面
她找到了
一个小小的庭院”
诗歌的第六节,诗人交代的是通往主人公找到的那座小小庭院的路,且是一条泛白的路。如此一来,一条完整的意象链条就形成了。一位戴眼镜的女性,身体已经病的很虚弱,虚弱到无力支撑,好像从眼镜的镜架上耷拉下来。被不锈钢管子与轮子组成的抢救车推到了医院病房,因为抢救无效而撒手人寰,她身旁的亲人用仿佛带有手的声音呼唤,挽留她。这声音里的手想拉住她,都是徒然的。声音里的手,就是挽留的声音本身。接着就是主人公被亲人的目光在太平间默默注视的场景。注视她的亲人同时也看到了死神在与戴着眼镜的亡人说话。并且,死神告诉了她那条泛白的通往坟墓小院的路。
“只有一条泛白的路
通向那里”
最后一节,诗人写到了死者的状态。她在斜着眼睛看着死神。什么神情诗人没有交代,诗人只是用一只受伤的鸟做了比照。并说,比一只受伤的鸟还要奇特。我们知道,受了伤的鸟是恐惧悲哀的。而主人公无法躲闪的恐惧与悲哀一定会比这只受伤的鸟奇特。
“她斜着眼睛看它
她的姿势
比一只受了伤的鸟
还要奇特一些”
整首诗歌,诗人的诗语叙述,就像一个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是色彩的摄像镜头的片段成像,且是一种另类视角的成像。还有,就是这种诗歌表现形式,也像是一种实验室中对生命死亡的一种研究成像。这种独特的、独辟蹊径的诗写,有着对生命本质极强的透视性,以及对诗歌探索的先锋性。
附:从眼镜架上耷拉下来
文/胡志刚
她的身体爬过她脸上的
眼镜架向下耷拉下来
四周有一些不锈钢的管子
在下面缓缓转动的轮子
声音里有手
她的脸
睡在她的眼镜
框里
现在睡在我看过去的
目光下
有一个在对她说话
在话语的外面
她找到了
一个小小的庭院
只有一条泛白的路
通向那里
她斜着眼睛看它
她的姿势
比一只受了伤的鸟
还要奇特一些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