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诗歌需要卯足最后一把劲
——月光雨荷诗《车工》读后

夏文成


与月光雨荷诗友有过诗歌方面的简单交流,也一度关注过她的诗歌创作。

作为一个弱女子,雨荷却干着男人的粗活儿,且在艰辛的工作之余,还热爱着诗歌,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诗歌写作,让人刮目相看,并油然而生敬意。

雨荷此前的诗歌写作大抵离不开个人情感及对美好情感的向往的写作。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个人化写作,而是不赞成缺乏个性的重复书写。缺乏创见的重复书写,只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当然,她也写作过一些优秀之作,比如她的金沙江系列就很不错。最近我发现雨荷终于摆脱了之前的思想及视角的禁锢,其写作方向和风格悄然发生了变化,写作视野及题材更为宽泛了,开始书写她熟悉的生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这首《车工》。

众所周知,诗歌需要创新,需要与众不同。而工厂则与之相反,追求的是精确,分毫不差,否则就是废品。当然,工厂里的气氛也是沉闷的,是压抑的,毫无诗意可言。但诗者月光雨荷却别具慧眼,从枯燥乏味的车间里,捕捉到了诗意,并诉诸笔端,创作出了一首让人喜闻乐见的好诗。

《车工》起笔不凡,她综合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一系列动作描写,把车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车工的形象如在目前。看得出,车工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因为“在他脚边打滚的,不是零部件/而是一个个顽劣的孩童”。这个比拟可谓精到传神,一语中的。这些棱角分明的零部件,如同一个个顽皮可爱的需要教育的孩子,被纷纷送到车工的手中。

照这一思路写下去,应该是一首不错的诗。但称不上一首有思想,有格调的优秀之作。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敢于并善于踩下急刹,诗思陡然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大逆转,笔锋一转,给了读者意外的惊喜,读完之后不由得打大呼过瘾。

在这里,风不是风,里面隐藏着刀片
笑声未完,他已手起屑落,切削掉,它们仅存的棱角

由此可见,诗人雨荷是个躲迷藏的高手,是个变魔术的高手,不到最后不亮出家底儿。前面含而不露的铺垫,卯足最后一把劲,是为了最大限度聚蓄力量,把诗意的张力推到极限,从而大大拓展了诗作的想象和回味空间。读完此诗,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浮想联翩,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想到我们的不堪重负的孩子们,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纷纷被考试这把风里隐藏着的刀片,切削掉了仅存的棱角。“风不是风”一句看似闲笔,其实大有深意,应有所指。风,在诗人笔下,应该不是大自然普通的风。如果将其理解为某种不良风气未尝不可。如此,再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诗人的意指不言而喻——

一个敬职敬业的“车工”,竟然是“零部件”的棱角的“杀手”!

当然,一首好诗其诗意指向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仅仅囿于此,需要读者见仁见智,作多样化的解读。


附:
车工   

月光雨荷   


大门口,他把阳光,酒水,坐的欲望   
通通抖下来,装进了锈迹斑斑的工具箱

在他脚边打滚的,不是零部件
而是一个个顽劣的孩童,一大早,就被家长送了来

或内,或外,它们都与圆滑,偏离了三分
在这个以精密著称的家族中,已然是歪瓜裂枣

在这里,风不是风,里面隐藏着刀片
笑声未完,他已手起屑落,切削掉,它们仅存的棱角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由此可见,诗人雨荷是个躲迷藏的高手,是个变魔术的高手,不到最后不亮出家底儿。前面含而不露的铺垫,卯足最后一把劲,是为了最大限度聚蓄力量,把诗意的张力推到极限,从而大大拓展了诗作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个敬职敬业的“车工”,竟然是“零部件”的棱角的“杀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