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读《槐树本纪》:岁月凝于槐木,深情隐于诗行

金陵倦客


吴少东《槐树本纪》,初读时只觉是借槐树串起家庭片段的寻常叙事诗,细品时,其中岁月深沉、亲情醇厚,还有对生命轮回的质朴感悟,恰似陈酿越品越浓。

诗开篇写 “暮春时父亲下到门前小河,在齐腰深水中摸捞沉泡半年的槐树”,细腻笔触瞬间拉人入景。父亲水中捞槐的身影,是生活艰辛更是责任担当,而 “父亲像槐树一样沉在河底”,一个 “像” 字将二者紧连 —— 父亲的坚韧,正似河底坚守的槐树,平实叙述里,父亲形象鲜活,槐树也添了敬意。

后续 “铲去皮曝晒一夏”“秋风里锯成木板”,槐树蜕变间,藏着父亲在岁月里的磨砺。“粉碎的气味撞击着花香” 更是妙笔:锯木的粗粝与花台的甜香交织,恰是生活苦与甜的真实写照。

最终槐树成 “吃饭方桌” 与 “祖母棺椁”,读来心头一震。方桌盛着家人欢笑,棺椁映着生命终章,一喜一悲间,槐树见证家庭变迁与生命轮回,满含深意。

比起堆砌辞藻的诗作,我更喜欢《槐树本纪》这样的质朴而深刻。诗人不直抒胸臆,字里行间的敬父、恋家与畏生,如涓涓细流沁人心。原来,这槐树是父亲化身、记忆容器,更是生命哲学载体,让读者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实为难得佳作。

附:
槐树本纪

吴少东


暮春时父亲下到门前的小河里
在齐腰深水中摸索
拴上麻绳,他要将
沉泡大半年的槐树起上来
用铁锹铲去湿黑的皮
再曝晒一夏

在给槐树拴上麻绳时
父亲与槐树一起沉在河底
他直起身,将绳头
准确甩给我,光身上岸
我们共同将其拽了上来
父亲与槐树浑身竖立着河水

秋风刚起时
在祖居屋砌有花台的院中
他与邻居的木匠用一把大锯
将槐树锯成一片片木板
粉碎的气味撞击着花香
将其打成了两样物件——

一是我们吃饭的方桌
一是祖母满意的棺椁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