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镜 像
作者/艾院; 赏评/梁庄

没有奉上一片雪白以及纯粹的背景
我不能怪你
没有迎向窗外的一树树花红并许下同样的关照
我不能怪你

只是这忽远忽近的凝视,从无戒备
豢养激情和勇气
如同一场场私奔,引领我
逃离了宿命里的倦怠

没有什么更可贵
我再一次对着镜子里的影像
生出了敬意

【赏 析】
        我们知道以镜子为主角的艺术题材很多,有舞蹈、有话剧、有电影。诗歌中比较出名的张枣的《镜中》,其中有两句“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她曾经照过的一面镜子,在她不再来之后,他觉得她永远在镜子里。可是,他想要表达悔恨的时候,并没有人原谅他。这就是镜子对人“影像”的驻留。
        张枣当然不是最早写这个话题的人。宋代有个词人叫葛郯,写了一首《感皇恩·花似镜中人》:花似镜中人,不堪衰老。空羡青青岸边草。多情消瘦,更被无情相恼。近来无限事,凭谁道。胡蝶满园,丛边空绕。睡起流莺过、语声小。琐窗危坐,更被玉蟾相照。夜阑梅影瘦,凭谁扫。这首词通过一个逆向视角,讲了花和镜中人的凋零,睹物思人,镜犹在,人已去。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和镜中人也曾经相映红,如今一在一不在,怎么不让人感伤。
       法国的萨特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就是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哲学概念,暗含了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是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这是一个伪命题,相当于白马非马。月亮、梦、镜子,是人类投射自己的主要手段,也是被一再书写和反躬的理由。
        另一个伟大的诗人艾青也写了一首:《镜子》,里面有几句也值得玩味。“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在表象的公正方面,镜子还是有自己极大的优势。当然镜子看到的世界和井底之蛙管中窥豹一样,只有局部,只有表象。《白雪公主》中的魔镜和《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则是镜子另一个方向的演绎。
        由于镜子是女人常伴之物,所以古今中外也有大量对镜自怜,感叹岁月易逝的诗歌作品。人类是最早就是通过平静的水面认识自己,接着就是镜子。艾院的《镜像》一诗开篇以两句“我不能怪你”,说明生活并非尽善尽美,皆随人意。何况,人意也是变的,小孩喜欢糖果,成年喜欢爱情,老年喜欢平静和温暖,但是,镜子不变。镜子只能照见你的外表,却不能照到你的心。“如同一场场私奔,引领我/逃离了宿命里的倦怠”。这就是镜子的一个用途:致幻剂。我们可以通过镜子逃离现实,这就和月亮一样。我们以为月亮是我们的表妹,不开心可以躲到她那里散心。我们也以为镜子是我们的表哥,不开心可以他带我们去玩。
       “没有什么更可贵/我再一次对着镜子里的影像/生出了敬意”。这就是萨特对“自我~本我~超我”的精分。人是精神和肉体的复合体。镜中的影像是“本我”,满意自己说明问心无愧。但有三个问题:1)你和镜子并非和谐;2)你觉得镜子对你挺体贴;3)你和镜中的你,各自存在、相互尊重。这三个问题就讲了一个妥协的问题,而不要分裂,最后一定会出精神疾病。
         评论家就像镜子,镜子也有“哈哈镜”哎。也许我就是哈哈镜,哈哈镜并非错误。多样性并非灾难,而是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文艺作品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都没有错。赵本山和卓别林就是哈哈镜,还有周星驰,他们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但作者认同的初心最可贵,你的初心不要“指望”评论家知道,就如同不要“指望”镜子知道一样。镜子的功能是有限的。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悦读,学习。受益,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