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老家梦泉 频道主编   /  2021-8-20 19:42  /   186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品读以琳的两首诗

萦之  安澜


萦之:安澜,我们读诗,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也不是为了受教,是为了获得愉悦,为了忘记自我,沉醉其中,因而我总是留心可以让我灵魂出窍的诗人。他们是超越了诗人的诗人,具有某种神秘的特质,很难说清是什么特质,这种特质抽象又玄妙,是比诗的范畴稍微再多那么一点的东西。本期现场读诗,我找到以琳。

安澜:以琳诗歌自有个性,有她自己的发声方式,拥有从高处俯瞰人生世态的广阔视野。萦之,你这次选的两首诗都关于时间,具有很强的时间意识。时间是难以捉摸的,但是,以琳叙述时间里发生的事,是清晰可见的,她的诗歌具有生活体验的普遍性和对生命感悟的深刻性。

萦之:立秋刚过,扑面而来的秋风把我们带入当下这一时间的节点,有情趣的人类总会生发诸多感受,于是选了这两首,我们来看看,时间在以琳那儿是怎么一回事。先读《时间的节点》。节点是顿挫,是停留,是转角,是拐弯,时间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呢?以琳在这里安置了时间的转换和空间的位移。古人和今世,室内和室外,人和自然草木。

安澜:时间的节点,这第一首诗写到的“节点”并未说某个事件的时间点,而是叙述时间里发生的许多事件,这就让“节点”更加开阔了。诗人一开始说到“只剩下战争和掠夺的时候”,“耐心想一些词语”,兵临城下,身陷囫囵,还想到“雪落空山或人声嘈杂”,诗人想到的这些词语,我们已够熟悉,如同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这个充满着“战争和掠夺”的世界。

萦之:安澜,战争和掠夺,是时间对诗人宣战了吗?是时间掠夺了诗人什么吗?兵临城下,是传递时间的紧迫感吗?身陷囫囵,是做了时间的俘虏吗?雪落空山或人声嘈杂,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吗?

安澜:两个阵营,一方兵临城下,一方身陷囫囵,同时发生在一个时间的节点上。厮杀过后,硝烟散去,这个世界一样恢复了雪落空山或人声嘈杂。战争无处不在,掠夺无处不在,在世界的每个国度,不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战争成为掠夺的手段,掠夺的目标不同,战争的形式也不同。我想,“只剩下战争和掠夺”的世界,有诗人的指向。萦之,每一个事情都指向无限(博尔赫斯)。这“耐心”一词,表明了诗人面对这样的世界的态度。战争和掠夺,有两层意义。一是实指,二是暗指具有战争和掠夺性质的事件。涵括各个地域各类领域的各种利益争夺。

萦之:嗯,是两层意义,这样才能完成由实入虚的跨进。可是,诗题是时间的节点呢。

安澜:因为人的欲念会膨胀,各种形式的“战争和掠夺”就会发生。每一天,每个小时,每一分秒,都是时间的节点。

萦之:安澜的理解比我宽阔,我只往时间这条路上走。诗人说“古人造这些词语的时候”,“正坐在今世的一炉火旁,凝神注目”,“一堆灰在孤独绝望中的挣扎”。这个特写,静得有些震撼。

安澜:这是诗人“耐心”的结果。因为这份耐心,诗人由现实世界想到了“古人造这些词语的时候”,战争和掠夺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人类历史的另一面,战争和掠夺,由来已久。

萦之:“耐心”一词,成了安澜读这首诗的节点,我倒以为,这耐心是无可奈何,只在这种情形下才会耐心。是被战争掠夺之后的恍然大悟。

安澜:环视这个世界,诗人除了耐心,还是耐心。“一堆灰,在孤独绝望中的挣扎”,诗人感到悲哀。这很自然地转到第三节的叙述。

萦之:第三节,诗人说骨头经络血液更值得关怀,这个“更”是和什么比较呢?和一堆灰在孤独绝望中的挣扎。要深入这首诗,得理解诗人借一堆灰和骨头经络血液比喻什么。

安澜:诗人说“骨头经络血液更值得关怀”,诗人关怀的是生命,这个“更”是与“战争和掠夺”作比较。战争掠夺的是财富,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往深处想,诗歌是一种唤醒,这种唤醒既来自时代境遇,又生发于普世性的时间法则。也就是说,这来自于诗人的个体现实,同时又来自于大世界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具体而微的刺激和反射。

萦之:诗人最后由室内的炉火、灰烬,转到室外的草木和风,由无生命的灰烬转入有生命的草木。诗人在这里仍然相信时间的力量。无望是时间的节点上,草木成灰,略有指望,是春风吹又生。那这个时间,就不是诗人个体的时间,而是这个大时代的了。这样诗的意蕴就更丰厚。

安澜:“无望中略有指望的草木和风/正被忽略在/四面楚歌的时间节点。” 尽管是无望,绝望,在诗人心里仍有草木和风,这就让诗歌产生了诗写的意义。最后说到的时间节点,再次唤起众生的关怀。

萦之:我发现女人读诗,容易往情绪、人生、人性、自然等方向走,而男人读诗,容易往时代和社会方向走。这也算各取所需。既了解作者,也为自己的人生计。

安澜:以琳的诗,看不出性别。

萦之:嗯,中性写作更见实力。第二首诗《立秋》依然很以琳。她营造的洞察世事又不兜售任何意图的氛围,我乐意拥有。

安澜:是的,写得别出心裁,有新意。她说过,诗人的每一首作品都应该是独立的,都应该突出一个新意,这样才能拥有持续不断的读者,给予读者持续不断的新鲜感。诗人这首诗围绕“立秋”这一时间节点,采用多维性的呈现,叙述“立秋”。草木(狗尾巴草,向日葵)的维度,人与自然(火山,热血,冰)的维度,神的维度,人性的维度。每一句都指向“立秋”,并列的。

萦之:还有生命的维度,宇宙的维度。以琳用隐喻不动声色。狗尾巴草和向日葵,火山和热血,太阳和冰,冒烟的事,顺着这些喻体的藤蔓,才能摸到瓜。

安澜:诗人的时间意识已与生命意识水乳交融,此时万物、世态都进入了诗人的个性化生命,潜藏于生命深处的时间意识显现于诗句。罗曼罗兰曾忠告文学人:“你们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该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和弱点,集中思想,深入思考。”以琳有自己深入思考的一间单房。

萦之:狗尾巴草是卑微的朴实的,向日葵是娇艳的,无论生命高低,都渴望温暖明媚;火山是无生命的,热血是有生命的,无论有机无机,都怕冰带来的停滞。

安澜:萦之这两句提炼得到位。诗人说到冒烟的事,应该是喻指隐瞒不住的事,要隐瞒的事,当然是见不得阳光的事,违背神谕的事,违背自然法则的事,违背人性的事。

萦之:既然后面诗人说到审判,那冒烟的事就不是什么好事,就是没有燃烧的事。像鲁迅说的,而往往真如所料的事。就是呛人耳鼻的事。

安澜:秋天来了,收获在望。“温暖的话说给手把镰刀的男人听”,很温馨,这才是“我”的内心。

萦之:诗人心里有个乾坤,就是你说的思考的单间,在她的乾坤里,只需关注丰满结实的现实。安澜,手把镰刀的男人,想收割什么呢?

安澜:诗人并没有具体说,应指劳动所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期望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也不一定单指男人,诗人只是借用“手把镰刀的男人”这一意象,实则是指所有热爱劳动的人,热爱事业的人。“除了丰满女人丰满结实的臀/没什么值得你三心二意,用心良苦”,诗人也是在继续借用这一意象,想说人生在世干事业,不能三心二意,要专注,才有收获,才能拥有收获的秋天。

萦之:丰满女人丰满结实的臀,也是告诫男人,守住现实的生活最现实。意象本身重要,下文如何推进,如何关联,更重要。诗人在运用各种形象来象征不同侧面和自己的不同感受,一个个支点撬起了整首诗的空间,这就构成了一个复杂感觉体系,形成强烈的阅读体验。

安澜:以琳的诗观是“诗歌是生命的缔造”。以琳诗歌在自主性的建构里,通过感性的及物叙事,关切现实的生存状态,表达内心的生活体验,同时不放弃精神提升,将我们引向“肉眼无法抵达之处”,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以琳找准了诗歌方向。


附:
诗二首

以琳


时间的节点

只剩下战争和掠夺的时候
才会耐心想一些词语,譬如:兵临城下
身陷囫囵……
雪落空山或人声嘈杂

古人造这些词语的时候
我正坐在今世的一炉火旁,凝神注目
一堆灰
在孤独绝望中的挣扎

说起悲哀
骨头  经络  血液更值得关怀
看一眼窗外
无望中略有指望的草木和风
正被忽略在
四面楚歌的时间节点


立秋

狗尾巴草和向日葵一样热爱太阳
火山和热血一样怕遇见冰
冒烟的事交给烟囱和末日审判人的神
温暖的话说给手把镰刀的男人听
行走在大地这片天空
除了丰满女人丰满结实的臀
没什么值得你三心二意,用心良苦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老家梦泉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1-8-20 22:12:48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诗,加上精微细致、高屋建瓴式的解读,多有启发。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