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物我互拟及象征手法的妙用
——读沙从兵的《草花》之感

     草花,开于乡间陌上、荒郊野外,蓬勃、美丽、富有生命活力。诗人将物拟人,以人比物,把草花当成乡村女人来写,赋予了草花人性与母性。
     起句“草花随处开”,暗示了草花的普遍存在,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开一朵就是一幢村舍”,把花喻成“村舍”,喻成父老乡亲的生命载体,立体地呈现了草花丰盈的母性形象。“阳光下,流汗的笑脸虽不是很美”,将盛开的草花,比拟成“流汗的笑脸”,形象而贴切,虚实交互间,自然地引领出了下文。下一节,由物赋形、拟人而跳脱,“这些乡下女人,和白云打着招呼,和流水叨着往事”,拟态摹形,野趣盎然。灵动的诗语和拟人、通感等修辞格相融合,建构了诗意的场景,“喊一句荦话,月色便更加朦胧”,仿佛一切都在梦中,恍兮惚兮,诗人视角转换间,声光色觉于通感中立体成像,女人如花,花解语。“丰满的肉体”喻花的繁茂,象征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女性,母性光辉具体可见,“不眠的灯火”象征无怨无悔的等候,诗性的温暖传递了出来,而她们把这些都“折叠起来”,成为丰美多姿的草花形象。“披星、戴月”本来意思是指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在这里,是象征并赞美了乡村女人的刻苦耐劳、无私奉献。
     诗的末节,与前面的诗性描述有较大的跳跃,诗人笔锋一转,写自己很久没回家了,“舀一桶青草湖,浇灌黄昏,结满园子歌谣”,以青草湖水浇黄昏,让草花结出满园歌谣,想象唯美,通感灵动,语境美,诗人对故园的深情跃然纸上。令人读后,不觉沉醉其中,生出归隐田园,与自然悠然往来之心。
    这首诗在物我互拟,妙用象征手法的同时,兼以通感的修辞手法,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与触觉等挪移转换,在虚实交错间生发诗意,把常见之物写得意趣动人,形象立体,亦足以让我们叹服。
    美国著名诗人托.斯.艾略特说:“表达情感的唯一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作为诗歌写作中的两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比拟和象征,看似写此,实为写彼,它们是化平凡为生动、深刻的催化剂,能赋予诗歌深意,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空间。

附:

草花
文/沙从兵

草花随处都开
开一朵就是一幢村舍
阳光下,流汗的笑脸虽不是很美

至少朴素不妖
这些乡下女人,和白云打着招呼
和流水叨着家事
林荫里纳凉的鸣蝉
喊一句荤话
月色便更加朦胧
有丰满的肉体,她们,折叠起来
有不眠的灯火,她们,折叠起来
日出是她们,披星是她们
追寻她们的脚步
水与云不仅有梦,且已香透骨髓

很久,没回我的家了
舀一桶青草湖
浇灌黄昏,结满园子歌谣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读老师的字。成熟的笔法总有咀嚼不完的东西。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