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块碎石上的民族史

——浅评耶胡达•阿米亥的《阿门石》一诗

◎江苏哑石


       《阿门石》这首诗,是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生前所著的最后一本诗集《开•闭•开》中的第一首诗,可以称得上是贯穿整部诗集的一条线,其他各首只是穿缀其上的珠子。它和最后一首《犹太人的定时炸弹》在相互呼应中形成闭环,仿佛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手链。但这并不妨碍拆开来阅读,因诗集中的每一首又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点。《阿门石》这首亦如此。
       本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一块来自诗人的出生地乌尔兹堡,于一千年前早已毁弃的犹太人墓地的遗物,上面刻有“阿门”二字的三角形碎石。
       阿门石在本首诗,以及整部诗集中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其来源地特殊,不仅是诗人的出生地,同时也是十字军在1147年第二次东征时屠杀犹太人的所在地;二是“阿门”字样,也是一种精神信仰的暗喻。如果对犹太人历史有略微了解的话,即可知犹太人是一个有着坚定精神信仰的民族。此外,在诗集中的其他诗里,耶胡达•阿米亥曾多次引用《圣经》中的典故,由此可见“阿门”二字对于诗人所具有的的特殊意味;三是,它仅仅为墓碑碎石中的一块,而非完整的。若再结合犹太民族屡遭迫害和摧残的历史背景,则该块石头又具有了犹太民族饱受苦难的象征意义。
       本首诗的译文语言是明晰易懂的,而阅读时的心情并不轻松。甚至,有种撕心裂肺感在其中。在表达手法上,诗人采取的是直接切入的方式,首先介绍了书桌上阿门石的来源及外观特征等情况。此种背景的介绍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让人深感悲伤的情感基调。如果将毁弃前的墓石比喻成完整的家庭,那么眼下分崩离析的惨状,多么像那些永远无法返乡的流落异地之人啊。故,正如诗人所写:“有一种强烈的思念,/一种无尽的渴望充盈期间”。
       在耶胡达•阿米亥的笔下,这种思念和渴望是具象而刺目的:名字和姓氏、死期和生辰、儿子名字和父亲名字、灵魂和生辰,这些对应物为了团圆或得到圆满的安息而在相互地搜寻着对方。通过前述经典细节地运用,不仅加深了诗作的情感深度,也使诗作浸透了浓郁的历史悲凉感。
       在诗集中的《神灵变化,但祈祷在这里永存》一诗中,诗人又有进一步地描述:“‘阿门’两字,深深地刻在石头里,/那是曾经有过而永不再来的最后艰难的阿门,/那是一声柔弱的阿门,像在祈祷:/阿门,阿门,但愿它降临。”
       从这些诗行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并非就石写石,实质上不过是借用阿门石的意象来写本民族已化为时代烟尘的苦难史。
       如果本首诗仅仅局限于本民族苦难史的叙述,则阅读时难免过于沉重而压抑。然而,正如本部诗集的译者所言:“犹太人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幽默。犹太人的幽默具有一种奇谲怪异的喜剧性,从而在深度的绝望中透出一线希望”。本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首诗的后几行,诗人留下了一个透亮而又蕴含丰富韵味的结尾。也即“一个好心人用慈爱”,将散落的碎石恢复成墓碑的原形。这本应该是一个带有暖意和光亮的结局啊,但为何诗人却又说:“从碎片到碎片,/就像死人复活,一幅镶嵌画。/一个拼图游戏。一场儿戏。”诗人在这几句中运用典型的反讽方式到底有何意义?
       待读完诗集的最后一首诗《犹太人的定时炸弹》后,笔者方略有所悟。“一个拼图游戏。一场儿戏”,就如历史并不能真正像墓碑那样复原,而更像一枚时时带有危机感的定时炸弹,对于整个犹太民族而言,是一种可伴随至时间终结的警示。它“见证着曾经始终存在的一切,/必将始终存在的一切”,但又是“一块阿门与爱的石头”。
而且,所有的苦难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历史的烟尘。所以,诗人在结尾中带有反讽意味的诗句,其实也彰显出一种犹太民族惯有的乐观或幽默态度。在诗人的内心,就如其在《犹太人的定时炸弹》那首诗中的末句所希望的:“阿门,阿门,并愿它安息”。
       再回看整首诗。概括说,诗作的语言平白如话,表达方式上善于选取经典的细节和反讽运用。从而,将一个堪称沉重的历史题材,巧妙融入到看似云淡风轻的简洁叙述中。可以说是,言虽平白,但诗作的内涵丰富而厚重。

2022.2.24 晚上 初稿


       附录:诗作译文

       阿门石

       ◎耶胡达•阿米亥(以色列)

       我书桌上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阿门”两字
       那是一块三角形的碎石,来自世代以前毁弃的
       犹太人的墓地。而其它那些在混乱中散落的碎石
       成百上千地垒着,有一种强烈的思念,
       一种无尽的渴望充盈其间:
       名字搜寻着姓氏,死亡的日期寻找
       死者的生辰,儿子的名字寻找
       父亲的名字,灵魂希望安息,但生辰
       渴望与它再度团圆。它们只有找到
       对方,才能得到圆满的安息。
       只有这块石头,静静地躺在我书桌上念着“阿门”。
       可现在,一位悲伤的好心人用慈爱
       将这些碎石收集起来,他为它们洗尽污秽,
       逐个地拍下照片,将它们摆放在
       大厅的地板上,让每一块墓碑恢复原形,
       成为一个整体:从碎片到碎片,
       就像死人的复活,一幅镶嵌画,
       一个拼图游戏。一场儿戏。

       (注:本诗译者黄福海)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