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赤道前行,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浅析打火机《山村》和北地《树上的人》
唐不弃
打火机的诗歌至目前为止读了不算少了,总体印象就是:通常以简笔构建事物形态或者画面,通过呈现和现场让读者身临其境。呈现是手段,现场是标的,把现场呈现给读者,我觉得这才是他的诗美学核心。他善于和注重对细节的捕捉及对场景的设置,从而达到对诗境的营造既不刻意又出人意料,开阔、深刻和意趣并重。而对抒情往往是克制和内省的,隐而不显而达无我境界,从这一点,他的诗又是处于前沿的。
具体到一首诗中,比如《山村》。简笔不仅仅体现在运笔,同样也体现在体量上,打火机的诗作基本短小精悍,这首也没能例外。
“匡契匡契”,我不知道这样的象声词是不是属于他独创的,但至少火车速度不快,摇摇晃晃的感觉出来了,并且因速度不快摇摇晃晃的感觉,附带出陈旧的年代感,这就是他善于对细节的捕捉,起笔就窥见一斑。对狗形象化描写非常精准、逼真,这是基于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以诗人的视角呈现出来。通过火车“匡契匡契”引发狗对火车系列反应,或者火车与狗的互动,来确立或设置山村的画面或现场,而画面或现场继而对标题进行有效支撑。
整首诗表现出来简约方向的极致。简约绝非简单,简约,我的理解就是回归的过程,或者返璞归真的过程,已经不再需要借助语言的刻意雕琢,用极简的文字就能轻松抵达真相,这是极高的语言能力,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无招胜有招、大道至简追求的差不多也这意思。
《山村》展现出最纯粹的诗意,并显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就是通透、别致,轻灵的语言所带来对读者感官的挑动,甚至震动,因此而带来最佳的阅读效果,就是对读者感觉层面的全面渗透。
在情感上这首诗是克制和内省的,前面说了,就不赘述了。
与打火机的呈现和现场不同,北地诗歌表现出来另一个方向的极致:我总是定性北地在说诗,当然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诗路千万条,只要做到极致就是好的。而且读他的总让我想起臧棣的一些诗歌。和臧棣一样,他也是强调语言本身,很多时候甚至是含混自顾自的表达,且都是在营造和自建语言迷宫。自顾自表达只能产生一个结果,就是不与读者交集,与读者平行状态,这一点也是和臧棣一样的。
与臧棣不同的是:臧棣的一些诗歌运用技法或艺术手法,对某个词语、某个物件或者某个概念的内部进行有效撑开,形成立体几何形状进而分隔成多个各不相连的断层。每个断层都有词语的词意上或形象上的牵引或派生,诗的逻辑是断开的,内在的道理又是连贯的。非常相像抽象派画作,由多个扭曲的、变形的局部组成,每个局部的颜色泾渭分明,而整体上又是统一和谐的。那么北地的诗歌非常相像印象派画作,印象派的特点重视对光与影的感觉,线条是缠绕的,强调平面,没立体感,情感色彩也不是单一的。
就《树上的人》而言,北地绝大多数诗歌不分节,近期的开始分节了,不知道是不是好的苗头。实际上对于诗的不分节以及个性化断句等,肯定是他具备了某些的自觉,这不仅是形式问题,而且更关乎到诗的节奏、整体结构以及表达习惯。
“迎其下凡尘”,则是超越了日常经验的形而上,这是他的的精神空间,也在表达上拓展想象性的空间。在他的其它诗歌中经常见到诸如类似的表达,比如《心疼》。“她一直 是棵随时都可割让的肉身”,则体现他善于发现和抓住事物本质及之间的关联,达到强化对阅读形成的体悟或启示效果。“可能的一瞬:”和“但哪里会有结局”,则踩在最恰当的点上,不仅情感色彩的变化,也意在调整节奏避免陷入阅读上的单一,同时也使诗的结构张弛有度。
北地的诗语言基本都是在推进,这首也这样,推进的过程一路缤纷。推进,就是我定性他说诗最重要的理由。推进的效果就是呈线性表达,既形成清晰的脉络又弱化了层次感,使诗平面化,情感色彩又是惹人的,明显有别于常规诗写,虽然受众必然会小。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备一定的艺术特色,也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打火机和北地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点,比如诗歌的艺术性的表现强于思想性的表现,技法的探索大于诗思的探索,这点他俩就是相同的。
所以,我始终觉得他俩就像沿着赤道前行的两个人,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至于他俩会不会碰面?我想,只有上帝才知道吧。
(2022.9.14晨)
附:
山村
打火机
匡契匡契,火车来了
开到很远的地方去
村里的狗
要对那个方向叫很长时间
叫累了,还要回过头来
再叫几声
树上的人
北地
从旁近春雪辨认公园
已死的梨树。攀爬用尽春秋,
那女人像颗异形臃肿的
果子在树杈上竭力扶定摇曳,
存心获取一种自然的平衡
于可能的一瞬:少女的样范
在她身上终于清晰。
迎其下凡尘,复归冬日一个
闲散的傍晚,地面上
细枝末节铺陈,是凋敝无可
拦阻,但哪里会有
结局,是人物自身可以目睹
在更小的园子里她一直
是棵随时都可割让的肉身。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