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用来解读,而是用来感知和共鸣
——简评 李之平《树干本原》
安琪
这首诗不是用来解读,而是用来感知、共鸣的,如果你与作者有着共同的体悟,你人到中年,按诗中所述,“生命已过大半”,你能怎么样?你还想怎么样?像以往一样孜孜不倦地想从书本上寻找生之奥义?但诗人明确否定了这样的寻找,书柜上的书,已引发不起她的阅读兴趣,她放弃了对知识的崇拜和索取,如同老子所言“绝圣弃智”,她明白,他人的生命终归是他人的生命、他人的经验也终归是他人的经验,它们无助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自我的修为。
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尚无法如作者一样觉悟,日日被越读越多的书所困惑,深陷生有涯而书无涯的迷乱。而作者却早已游离出书的海洋,不溺死于书的无尽之水中。当然,她对书的拒绝并非出于“读不完”的恐惧,而是缘于“不感兴趣”,有一种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在,这就更值得回味了,表明诗人此时已对书产生了厌倦心态。
我不由想起了特朗斯特罗姆的一句诗,“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书就是带来词的人的产品。特朗斯特罗姆解决厌倦的方式是开车到荒野,由此“碰到雪上麋鹿的蹄迹”。相较于特朗斯特罗姆,本诗作者更为决绝,她连荒野也不去,连外物也不碰,而是反求诸己,回到自身。
从望向世界到回视内心,似乎也是求道之人的必经之路。先贤王阳明有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书本了解不了的世界从自己的内心反而可以,因为,一切理和道都在我们的内心,悟道本不必假求于外物。
第三第四段,诗人用树来类比一己之躯,年轻时(诗中语“当初”)被枝繁叶茂挡住了视野,产生了迷失,只有中年之眼,才会注视到树干和光秃秃的树杈(这也是生命活到中老年的形象),生之方向至此已很明晰,那就是“不可知”,这真是一个悖论,你知道了自己的不知。这当然也是清醒的结局和无望,但诗人仿佛心有不甘一般,她希望自己这株树干能够在与自然的同步呼吸中寻找到“对未来的瞻望”,诗人终究是有所期待。
附:
树干本原
李之平
我想拿两本书看看
书柜上找了半天
竟然找不到一本感兴趣的
生命已过大半
了解世界的决心再难勃发
我已甘于枯竭无为?
当初茂密的枝叶中迷失的自我
已经找回来了
我只是看到了树干
光秃秃的树杈指向唯一的方向
那就是人类命运的不可知
精神找寻,不在书本
它在树干上,在我们身心同步的呼吸中
绵延出对未来的瞻望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