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二周冠军:诗者絮语《在故乡》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二周冠军评选今日揭晓。经中国诗歌擂台赛评审团7位评委公开投票(另有一位评委投票超出规定时间,未予统计),在8首“日冠军”作品中,诗者絮语的《在故乡》以最高票5票荣获冠军。
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日正式开赛,以每天评出一位冠军的速度,第二周共评出8位“日冠军”(9月9日两首作品并列冠军)。世界诗歌网为此动员140多位频道主编、副主编、编辑和会员,分别组建成立初审团、陪审团和复审团,负责每天进行的“日冠军”评选;动员评论频道20位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组建评论团,负责对“日冠军”、“周冠军”作品实时进行点评;邀请40多位国内外著名诗人、批评家组成评审团,负责“周冠军”、“月冠军”评选;由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总评审团,负责年度冠亚季军评选。评委规模超过200人,在世界诗歌比赛中可谓前所未有。
“十二背后杯”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于9月1日开赛,至2021年8月31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每周评出一位“周冠军”,获奖名额多达432个,奖金奖品总额达11万元,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在故乡》由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三位主编简评,在《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并由《香港文艺报》开辟“中国诗歌擂台赛”专栏发表。诗者絮语将获得获奖证书和奖品:价值500元的贵州“十二背后”旅游景点套票(地下裂缝和双河谷)2份。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二周冠军作品:
在故乡
诗者絮语
茂盛的蒿草多么亲切
它们遵从阳光雨露的指引自由攀长
始终与我的乡愁
相距一个春天
满坡的草本兄弟
常常为某个亲人披麻戴孝
我被一场后来的雪封堵在多年之前
体内堆满大风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乡愁题材常常被写作者作为城乡二元对立的产物,从而陷入单纯的对农业文明的回望与眷恋之中。一首诗若能在此一点上不落窠臼,就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是否成功,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是否真诚与诗写过程中如何经营布置。如今的乡愁,已不再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概念。旧时代的乡愁是有家难归,如今的乡愁是无家可归。请相信,在当下我们多数人的故乡,已然成为一个仅供遥望而不可能回去的情感空壳。这首诗,就透露着这种意思。诗人是做为一根蒿草与他的草本兄弟同在的,从而形成了若干隐喻。而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是最后一段。”我被一场后来的雪封堵在/多年之前/体内堆满大风。“在乡愁里,每个人都会被一场甚至许多场雪封堵过,尤其在动人情感的日子里。本诗写得尚欠稳。我由此产生本诗之外的一些联想:抒情的题材,要坚决避免泛抒情。即使不提反抒情,也要尽力保持克制,从而不让诗在刹那间产生沸点。与情感打交道的诗人,对情感反而要有一种欧也妮葛朗台式的吝啬。
——百定安(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在故乡》的标题即主题(乡愁)很宽泛,不好写。好在首节的切入点小,用“蒿草”的“自由攀长”将乡愁具象化,避免了空洞。第二节“相距一个春天”意在表明这是一种回不去的乡愁,是现代社会中从乡村迁徙都市的人群普遍存在的复杂情感。第三节的“草木”通过“披麻戴孝”的拟人化,深刻揭示了文学的“乡愁”在本质意义上应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哲学观照。最后一节的“雪”和“大风”意象,进一步加强了作品氛围的苍凉感。总体来说,这是一首情感真挚、主题性强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一些意象和用词不够新颖。
——白鹤林(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此诗从故乡疯长的蒿草入手,到最后体内堆满了大风,吹得蒿草弯腰低头,伏地跪拜,寄托了对故乡死去的亲人哀思,以及由于雪封而未能及时赶上见亲人一面的巨大痛苦和遗恨。全诗借助"蒿草"这一意象完成思想情绪的寄托,除了第一节过于抒情和流畅外,其余各节写得含蓄克制,且时空跨越幅度非常巨大,融合了抒情、想象、拟人,以及陌生化的句式处理,在强化悲痛情感的同时,又始终隐忍地低低压住。
——詹明欧(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评审团第二组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序)
曹 谁(诗人,世界诗歌网副总编辑)
陈波来(诗人,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
唐 诗(诗人,《中国当代诗歌导读》主编)
郭金牛(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武陵驿(澳大利亚诗人,《世界诗歌》杂志社副社长)
帅忠平(诗人,宁国市文联主席)
高亚斌(批评家,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