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英雄,归来!!

  ————刘年诗歌《鹰》赏析

文/只蝶痴梦

   诗人刘年的《鹰》,有着超拔的诗境,苍茫的画面感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深厚的诗歌底蕴里,有着超现实主义的闪光,有着对世界精确的透视,有着对人类自身深刻的反思。

  《鹰》,短短八行,将鹰狼之斗的悲壮与惨烈,将尘世的苍茫,以极其精妙的诗语,多维地呈现。他镜头式的场景描写,驰魂夺魄的视觉冲击,跳跃的画面动感处理,令他诗行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担负起原子裂变的强大功用。他起节的首句,镜头式的切入,自然,直接,却不突兀。狼对天空的肃然起敬,是因为鹰使天空不再空。神一样的鹰,令桀骜不驯的狼有了行为的制约,它的肃然起敬,是一种即敬又畏的敬畏之心。鹰在诗歌主旨中是天地之间的神。鹰一出现就以斗士的姿态,向一切邪恶英勇进击,而群山的避让,愈发显现出鹰的威猛。我似乎看到,天地之间,一位英雄正在拯救这个世界,他正在与包括狼在内的一切邪恶进行一场正邪的殊死较量。

   俯冲的鹰,群山避让的场景感,是诗人以一种视角转换的方式完成的。此刻,诗人的诗写视角是紧附于鹰体的鹰眼,就好像在鹰体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在这里,俯冲的鹰是运动的,退避的群山是运动的,它们互为参照,形成了运动与运动的关系。在这里,一切物象都是具有生命的。为鹰狼之斗的烘托与铺陈起到了极佳的视觉效果。
“鹰出现了,狼对天空肃然起敬
鹰开始俯冲,群山避让”

    第二节与第三节,诗人仍以极凝练的表达,承接了第一节的俯冲,在这里,狼驮着鹰的视角呈现,令一场搏杀达到了高潮。那狂奔的狼,不是在逃命,而是将敌人拉向自己预谋的陷阱。最终,鹰走向了被树枝撕掉,惨死的命运。场景的悲壮惨烈,撼天动地。
“狼驮着鹰,往灌木丛狂奔
鹰,被树枝撕掉
剩下两只鹰爪
扣着狼背,紧紧不放”

    鹰死了,它的悲壮献身,令它成了英雄。鹰的故乡望乡岩,仿佛一位沧桑悲苦的老人,托起的鹰巢,像一只空空的碗。这里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鹰的死,不着痕迹地升华成英雄之死。那只形似碗的鹰巢被形似老者的望乡岩所象征的众生举向了天空,仿佛在承接英雄的英灵回归。魂兮,归来!
“望乡岩托着鹰巢,像个皱纹满面的老人
对着天空,举着空空的碗”

   天空空了的时候,就是人们信仰缺失,失去敬畏之心的时候。整首诗的悲壮与惨烈,升腾出一种苍茫的悲壮之美。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内心的呼唤,他在呼唤鹰一样的神!他在呼唤我们民族空了的天空中,曾经的图腾!他在以一种隐喻、象征,呼唤我们民族的英雄归来!

附:刘年诗歌《鹰》

鹰出现了,狼对天空肃然起敬
鹰开始俯冲,群山避让

狼驮着鹰,往灌木丛狂奔
鹰,被树枝撕掉

剩下两只鹰爪
扣着狼背,紧紧不放

望乡岩托着鹰巢,像个皱纹满面的老人
对着天空,举着空空的碗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剩下两只鹰爪
扣着狼背,紧紧不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0-9-21 14:19:17
问好松林湾老师。紧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