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是一门大技巧——读谢君诗歌《一个人去爬山我想起我曾看着一叶孤舟并寄托着我的希望》
一开始读这首诗,是被诗人的语速或者说叙述节奏吸引住的。语言转变成文字,但还具备了语言的磁性。这感觉很迷人。
“我沉思着富春江的无用,即使它借用微风这把梭子织出了一万公顷精美绸缎。”起笔中的描述非常华丽的一笔。这句诗如果用平常的写法应该是:“某日,我登临富春江,看到,景色优美”。那样时间,地点都具备了。而诗人谢君是一个词汇量储备极其丰富的“狂人”,他完全不落俗套,脱口而出:“我沉思着富春江的无用”。谁敢说富春江无用?不过是借此感慨引出更多感慨罢了。
“只有痛苦是聪明的,由于内部的失衡和倾斜,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拉伸状态,并分裂出飘忽不定的线状分支。它们的身体,似乎相当柔软,因而越来越长,直到拖着绒毛成为悬垂状态——就像某些自然植物,在试图与另一种植物相连时,把自己拉得越来越细弱。”
诗人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之下极速向细节倾斜。他完全无视读者的阅读能力是否能跟得上。他把凌空抓来的一个物件快速“拉伸”,那些虚无的痛苦,空气般可感触而不可视的东西呈现出来了——拖着绒毛成为悬垂状态。这样逼真的魔术,如同把一团空气拉扯成了蛛网。
“在一段时间里,也就是说一个秋天,因渴望一次友好的接触,一条孤独的小船载我漂泊了数百公里。”
快结束的部分,时间地点才全部交代清楚。事件的过程一笔带过。
回头看一下诗歌的题目“一个人去爬山我想起我曾看着一叶孤舟并寄托着我的希望”。这么长的题目,把诗歌的内容提前全部泄露了。但诗人并不担心。他像一个魔术大师,用语言炫技。在“无中生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又一村)
附原诗:
一个人去爬山我想起我曾看着一叶孤舟并寄托着我的希望
谢君
生活是一件你可能失败与孤独的事。我沉思着
富春江的无用,即使它借用微风这把梭子
织出了一万公顷精美绸缎。只有痛苦
是聪明的,由于内部的失衡和倾斜
它已发展为一种拉伸状态,并分裂出
飘忽不定的线状分枝。它们的身体
似乎相当柔软,因而越来越长,
直到拖着绒毛成为悬垂状态——就像
某些自然植物在试图与另一植物相连时
把自己拉得越来越细弱。但这
毫无意义,植物的忧伤都不相同。
在一段时间里,也就是说一个秋天,
因渴望一次友好的接触,一条
孤独的小船载我漂泊了数百公里。
它在漂浮但也在失去挣扎的力量。
除了月亮的清辉,似乎再也不能
要求什么。即使整理好信件,也已
无用,也擦亮不了黎明时的地平线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