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蝴蝶的沧海诗歌《说什么呢》浅析
童小序
凭借一首《说什么呢》短诗,走近沧海老师。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机缘,茫茫人海,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视而不见的虚拟网络,两个彼此陌生的人能相互靠拢。
既然是通过读诗了解沧海老师的,那么就让我再次走进她的诗,和诗对话,感悟诗中的沧桑与深邃。
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一、构思:用联想逻辑引发情感逻辑
“没有说吞下的霜雪/也就不用说/枯落的愿想/我依然能站成挡风的树”
诗的开头四句,用冬雪倒推出落叶,由落叶再过渡到树,树大可以挡风,树高亦可挂云,从地到云由低逐渐升高,思路逐渐向上,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一般人会顺着诗人给出的思路去想,这棵树有多么高大、有多么坚强。而诗句在这里竟然给打住,紧接着是一个大转折:“你无需知道/我的骨架/已经开始悄悄坍塌”最后这两句和《素颜》里“在母亲面前装作一切都很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要如何打开伪装/才能让急急路过的月光/看见/为我疗伤的穴位。”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渴望用月光的温柔来抚慰自己这颗疲惫的心,以求达到治愈的目的。
由此可见诗人在构思上逻辑清晰、想象合理、情绪饱满且一波三折。
二、表现手法:层层转折、步步递进
诗的前四句是用既然... ...所以来串联,用但是... ...依然来推进的。若把开头几句加上既然... ...所以,就很明显了:
既然“没有说吞下的霜雪”所以“也就不用说/枯落的愿想”
但是“我依然能站成挡风的树”。这是第一个转折。
紧接着递进:“依然能/为你扯下一片云”
然而“你无需知道/我的骨架/已经开始悄悄坍塌”
诗句到了这里又是一个转折,接着推向第一个高潮。
在“肩膀疼痛的时候/再/用力挺挺腰杆”这两句继续递进。即使“不用说其实我并不知道”此处是第三个转折。
“要如何打开伪装/才能让急急路过的月光/看见/为我疗伤的穴位”诗句在递进中推向最后一个高潮。
读诗,我注重对字、词的含义和技巧运用等的理解,逐字逐句推敲。沧海老师的诗几乎没有瑕疵,如果非要挑出点什么的话,这个“云”字或许需要修饰一下:
例如扯下一片云,“扯”动词用得好,凸显了情绪。“云”这个名词如能再具体点会更好。
扯下乌云,是为其挡雨;扯下暖云,是呵护;扯下彩云,扯下白云等等,意义都不一样。
总之,这是一首语言凝炼含蓄、感情深沉、发人深省且富于哲理的短诗。
它虽然没有明确具体指向谁,但是诗人在这里已经把最强烈的爱引导给了读者(妻子、丈夫、母亲、子女、事业或祖国等)。
作品揭示了诗人内心的隐忍和无奈,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较深刻的思索,比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和养老等等,尽管这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百姓的生活,但诗人对人生仍寄予希望,且始终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品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说什么呢?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又觉得没有说的必要,不说也罢。反倒有了曾经沧海后的坚韧与豁达。
既然评诗主要是对诗的批注和品评,不同于人物传记。但我还是想说,读沧海老师的诗作,会有一种即朴实又亲切的感觉。从多维度可视而不可说的诗中,能感受到她内心那种顽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悟到她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并充满希望。
附:《说什么呢》原著
没有说吞下的霜雪
也就不用说枯落的愿想
我依然能站成挡风的树
依然能为你扯下一片云
你无需知道
我的骨架,已经开始悄悄坍塌
肩膀疼痛的时候
再用力挺挺腰杆
不用说,其实我并不知道
要如何打开伪装
才能让急急路过的月光看见
为我疗伤的穴位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