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大利诗人马可·索佐尼的“废话诗”《虚位以待》说开去
心舟
从诗意来定义这首诗歌,应归于“废话诗”。“废话诗”的面目如何澄清?降低门槛,降低格调,降低遵循,近乎自求其辱的写作追求,为什么还有市场?原因和人的“空心化”现状密不可分。世界加速现代化,并不代表人的现代进化同步跟进。面对物欲横流的多元世界,人的浮萍感日益加重,自我个性的沉沦日益凸现,更私人化的尘埃寻根漂浮无定。
解读“废话诗”不难,归拢其存在价值的意义,就要判断是否有创造价值?有人以超低空飞行来比喻废话诗,实际上这种失去美学参照物的原地打转的无意义写作,可谓无规无范;简直比意识流还泛滥的放纵式写作套路,自诞生之初就受人诟病,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貌似突破传统的“昙花”,没有改造传统,而是破坏传统,以丑为美,转瞬即逝的命运,远超“发明”人的初衷。
我们还需要废话诗吗?它的黯淡前景毋容置疑。就像我们面对一个粗劣的手艺人,他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半成品”,“原材料”;如果硬要给一条最积极的意义,就是带给我们对人的遭遇的思考:非诗性的现实存在,映射的人的边缘化、心灵的荒漠化,让我们反思世界的反人性为什么成为心灵格式化的“杀手”。
轻松。自嘲。幽默。风趣。像一次小居室的谈心。马可·索佐尼懂得如何拉长无意义的呈现。无关紧要,无伤大雅,听听又何妨?
附:
虚位以待
马可·索佐尼(意大利)
周文标 译
比利·柯林斯*是对的:
有些椅子老是空着,但却仍然被放在那里——
为的是让人能坐着看花,看树,看
街道和高地——
把椅子放在那儿时,他们心里思忖着
夫妻或者情侣会在这些空着的椅子上坐下
但这仅仅只是个想法而已——坐着总比
站在那儿要好,不妨试他们一下。
这难道不是生命繁衍的写照吗?!
没完没了地捣鼓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
并赋予它们形态和名称,诸如长条椅或单人椅
脚凳或坐凳——
而却偏偏忽略了物质的存在:
我们像一把椅子,由相似的介质组成;
我们像一把椅子,被单调所包围,
仿佛独自一人守在空房。
*比利·柯林斯于2001至2003年间连任两届美国桂冠诗人,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柯林斯于1941年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就读于圣十字学院并获英文专业学士学位,后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取得英文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纽约市立大学特聘教授。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