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林记》入世
/煜儿
从底层逻辑上说,每个写诗歌的人都无法避免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即使再小情小爱的诗人,在落笔的时候,还是与这个世界的“大”产生了关联。那么,更无须说张二棍这位一直自觉关注最广大群体人民生活状况的诗人。
心怀他人疾苦,描绘时代痛楚。
这首诗歌以林喻世,人世间犹如一片森林,有高大的榕树,有低矮的灌木,有藤萝,也有腊梅。小溪清澈,大河包容。万物有序,有枯败衰竭,有欣欣向荣,多么好。忽然有一位外来者闯入,那些看上去已经没有生命的枯枝,还是发出被踩到的疼痛沙沙声,在这里可以看作看似麻木的大众,当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碾压来临,还是会有新的阵痛。
面对这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规律的风照常吹着。市场竞争法则残酷,多少个体小经营者被大资本碾压得灰飞烟灭?
鸟巢为什么倾覆呢?时代变化太快,很多价值观看似准确无误,在时代的映照下,被判定为相反。比如有报道博士硕士争取一个五险一金每月2千的正式环卫工编制。他们努力考研读博就为了这个大浪淘沙中的“稳定”?显然不是。稳定是上一代的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错了吗?
诗人对此的看法呢?“我把它翻过来,细细的茅草交织着/依稀还是唐朝的布局,里面/有让人伤感的洁净”。
不改变就沦为上一个时代的人,可是,上一个时代的人就不好了吗?
悲悯引发强烈的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哪个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个体化的选择。
无所谓好坏,判断的标准在自己心里。
时代的题目已经列出,我们都在完成自己的答卷。
我查了下,这首诗歌是张二棍2018年创作,但是,好的作品汲取了时代的精华,是抗衰的。
小时候,我们以为人生只要按部就班,就会一帆风顺。长大后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轨迹。经历过艰涩时光里历练出的强大心理,是命运赐予最好的礼物。所有人都在和过去好好告别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作者从林中折返,以“荆棘”这种植物,既又真实触感,又有明显比喻色彩来书写“拽了一下我的衣服”,然后诗人笔下的荆棘在出林似乎是挽留,在入林似乎是阻拦,为什么呢?
这个加速度的时代,我们的不安全感如此剧烈,比如康师傅没有想到打败他的居然不是统一也不是今麦郎。
每一个时代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但是,抱残守缺也是一种美吧。“它们都有一张相似的/谜一样的脸/它们都长在这里/过完渴望被认识的一生”。
博尔郝斯说,随着时间,所有的诗歌都会变成挽歌。那么《入林记》至少是一曲清凉的挽歌。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这首《入林记》告诉我们,对自己追寻的肯定,对来处的觉醒,要带着爱和希望踏上了人生又一段征程。
至少,用那些暗淡浑浊的过去,要来成就闪闪发光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