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孙连克 发表于 2021-6-14 22:15
如果只想改一下作者名字,我替你改,不用重发,跟帖说明即可

改后:

一个靠近禅的诗人,心灵必将更加通透、澄净,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定位会更加清晰准确。一个喜爱禅诗的读者,也将在阅读中丰富对生命的思考,提升思想的高度和境界。当你读到“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时,一定会领悟人事美好,时光难留,珍惜眼前景,莫等空折枝的道理。当你读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时,一定会片刻宁静,从芜杂的生活中理出生命的意义,从缠身的琐事里偷取半日闲的光阴慰藉倥偬的浮生。禅不远人,它只在于唤醒,因而,禅诗还承担着隐性的指引和教化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赵一男 发表于 2021-6-14 22:42
改后:

一个靠近禅的诗人,心灵必将更加通透、澄净,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定位会更加清晰准确。 ...

发帖时也校正多遍,还是出错。唉,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孙连克 发表于 2021-6-14 22:34
这篇文章有点长,《诗日历》篇幅有限,怕总编过不了,最好缩写一下,重发去掉一部分

哦,好的,谢谢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孙连克 发表于 2021-6-14 22:34
这篇文章有点长,《诗日历》篇幅有限,怕总编过不了,最好缩写一下,重发去掉一部分

的确是,太长了,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议论引发更多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对现代禅诗以及现代诗写作的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所以就放在这里吧。相关论述还会继续,会陆续发过来。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赵一男 发表于 2021-6-14 22:52
的确是,太长了,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议论引发更多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对现代禅诗以及现代诗写作的更多的关注和 ...

因为是给《诗日历》推荐诗评性质的稿件,禅诗理论方面阐述不能太长。重点是诗歌评论。后面整理一下,一诗一评。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孙连克 发表于 2021-6-14 22:58
因为是给《诗日历》推荐诗评性质的稿件,禅诗理论方面阐述不能太长。重点是诗歌评论。后面整理一下,一诗 ...

好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值得细读的一篇好文,向赵一男致敬。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1-6-17 08:02
值得细读的一篇好文,向赵一男致敬。

周老师过誉,只是对现代禅诗一些粗浅的认识,许多理论有待探索。欢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禅,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定悟(直觉)能力,源自本心,亘古恒在。
诗,首先,诗的诞生依赖于灵感(或直觉),“诗”说文解字上解释为“心志”,狭义上说,诗是言说心志,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即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如此,诗与禅便建立起了最直接的联系,两者都是心志活动的产物,也即修禅和修诗皆是修心。因而,我们也可以由此推理,实际上,诗也是禅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习。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禅宗又称心宗,其明确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是摒弃文字的,甚至摒弃表达。禅是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悟觉(直觉)来成就生命的超拔的。
诗则刚好相反,它是心志的输出和外化形式,必须借助于语言等一些手段,而这些形式、手段直接关乎个体的审美情趣,因此上升至形式化的审美艺术的层面。它是原始的想象力和激情,是以己度物的形象思维方式。
所以,以此比照,诗与禅仍有区别,不能等同,禅诗应该是“入禅”和最接近“入禅”状态的时产生的诗,所以禅诗与非禅诗又有区别。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