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您好,我是您教过的原赤峰二中65届初三四班的学生梁树春,这是我写的一篇关于您和罗老师的文章:
罗老师和戴老师
先父梁学文文革前是赤峰市的业余作者,由于文字的关系与赤峰二中的语文老师罗宗义、戴约瑟相识并结为文友。他们曾邀先父到学校去对语文组的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写作讲座,还带领课外活动小组到先父工作的赤峰水泵厂参观并采访劳动模范。这个活动小组初中、高中的学生都有,戴老师让我也参加了这个小组的活动。我父亲离休十多年后病重住院,恰好罗老师也住院,他老人家还到病房看望了我父亲。
戴老师比罗老师小几岁,是个刚出校门的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他的老家在上海,是响应祖国的支边号召大学毕业后来内蒙的。他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笔名“蒲江雁”。他写过一首诗:“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哟/不落长江也不飞回故乡/毛主席教我到塞外来搭窝……”前面这几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戴老师教我们的初中语文课,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课。他讲课时总是面带笑容。教工篮球赛中他在投中后一扬头往回跑的样子非常潇洒。那时学校是有伙房没食堂,住宿生打了饭和走读生中午带了饭要在教室吃。一天戴老师打了二两饭一个菜到教室和我们共进午餐,像他这样身体好的青年教师二两饭肯定是不够吃的。我们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说,成年人吃不了多少饭了。那时他还没结婚,是在精打细算攒钱娶媳妇吧。在腊月一个十分寒冷的早晨,他穿了一件破旧的西式棉衣来给我们上课。他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都笑了,他也笑了。那件棉衣不知是哪位老师给他穿上的。
文革中他也受到了批斗,原因是写了一篇什么文章。唉,那真是个黄钟毁弃的年代。后来听说赤峰二中在办实业中,从照顾的角度出发派他到上海去工作。他退休后就举家搬到上海去了。我们不能忘记罗老师和戴老师等来支边的内地老师们。他们兢兢业业,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事业,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我们永远感谢他们,永远记住他们。
2006年9月7日刊发于赤峰市《红山晚报》文化副刊。
收入2017年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群友文集《半个世纪的回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