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晨读,问好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民以食为天,我们粮仓里有余粮
只道是政策好,谁还会想起
那个餐风饮露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品读学习,致敬袁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粗劣的文字,不足以致敬袁公。先生西去,惟愿后继有人。民以食为天,无论怎样的经济发达,倘若拿着金银买不到一顿饱腹的五谷,天下仍然不得太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就曾翻开自己家的冰箱,看着空空无所存的冰箱,等到我先生回家来,第一件事就给他说,多买些能吃的放冰箱里,米也要备一些。好像这样才能心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河水 发表于 2021-5-24 08:32
八十年代初期,我的叔父去海南
接受杂交稻种植技术培训
回到家乡,他带领本乡镇的农民

小时候,看着左邻右舍叔伯婶娘们整天去田里忙,到了秋收的时候,我父亲挑着稻箩去等生产队分粮食,分得的那点粮食,父母总是如获至宝。一家五口,都靠那点米谷过到来年稻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河水 发表于 2021-5-24 08:32
后来,有人说起袁隆平
指着报纸上那个黧黑的老农民
我们也不刨根问底

分田到户之前,我家年年是超支户,每到分粮食的时候,又要抵扣掉去年的债。周而复始,直到分田到户,我们家还欠着生产队的债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河水 发表于 2021-5-24 08:32
后来,有人说起袁隆平
指着报纸上那个黧黑的老农民
我们也不刨根问底

后来种了杂交稻,而且是收了杂交稻,还能再种一季粳稻,这样一块田,一个夏秋可以收两次,粮食自然多出来,只是人辛苦点。但那时父母年轻,还有力气组做苦力,为了养活我们兄妹三个,父母也是吃了很多苦。如果没有杂交稻的培植成功,脱债的日子,估计还会延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河水 发表于 2021-5-24 08:32
后来,有人说起袁隆平
指着报纸上那个黧黑的老农民
我们也不刨根问底

四十年前的农民,还是比较纯良,只知道有了好种子,分田到户好,感激的是我叔父从海南学成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河水 发表于 2021-5-24 08:33
院士为国分忧,鞠躬尽瘁
这一去,天地为之举哀
湘江水涨,云南地震,长沙街头

现在想到袁公,就想起天下粮仓这个词。他虽没有做开仓放粮之举,却为天下粮仓的殷实贡献了一生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