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_李世纯_ 发表于 2025-8-22 15:30
《 好 诗 好 译 100 例(第二卷)》

_李世纯_ 发表于 2025-4-18 10:39
《 好 诗 好 译 100 例(第二卷)》

.


《 好 诗 好 译 100 例(第二卷)

                          (16)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154508b9vq2sv8dfosvtti.jpg
英 诗《 At Blackwater Pond 》汉 译《 在 黑 池 》

      玛丽 · 奥利弗(1935-2019年1月17日),当今美国诗人,以书写自然著称。 1935年9月10日生于俄亥俄州枫树岭, 13岁开始写诗 1952年枫树岭高中毕业。1953年前往纽约。并与诗人诺玛米利认识并与诗人的姐姐成为好朋友。1962年玛丽前往伦敦,任职于移动影院有限公司和莎士比亚剧场。回到美国后,玛丽定居普林斯顿。她长年隐居山林,其创作多以山野自然为对象,探索自然与精神世界之间深刻而隐秘的联系,被称为美国当代“归隐诗人”。在思想谱系上,奥利弗深受惠特曼和禅学影响,创作题材涵盖自然、信仰、存在等话题,诗句短小隽永,富有灵性,且深具哲理。奥利弗并不总是受到评论家的赏识,但她仍然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先后获得过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纽约时报》评论她为“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诗人”。

      奥利弗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正是这种亲近感成就了她的诗歌。按她自己的说法,孩提时接触世界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人成长之后的意义模式。在少女时代,奥利弗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然后,一生的时光,她都在做这件事:写诗。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感受,写。对她而言,写诗不是一种事业,更不是一种职业,它就是生活,是幸福本身。她最喜欢的是散步,行走,体验。她总是随身携带着笔和本子,当一些零碎的句子出现时,她就记录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只是削尖了铅笔等待着。"
      为了使自己专心沉浸在诗歌世界中,她小心翼翼地回避了任何一种有趣的职业,将物质需求降到最低。因为"如果你愿意保持好奇心,那么,你最好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这是一种担当,但也是朝着理想生活的无限提升。"她唯一需要的是"独处的时光,一个能够散步、观察的场所,以及将世界再现于文字的机会。"普林斯顿为她提供了她所需要的隐秘生活,使她得以在一种不受干扰的情形下写作。
在将近25年的时光中,她隐士一样地生活,不为人知地写,很少将作品示人,也很少发表。但是对她而言,她的孤独并非一种折磨,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是一种快乐。当她赢得1984年的普利策诗歌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之后,她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孤独状态,这使奥利弗成功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和品性。她没有受到时尚的干扰,也拒绝加入任何诗歌圈子。她认为诗歌圈子由众人组成,加入其中往往意味着要去迎合众人的口味,尤其要迎合组织者的口味,这必然会损坏一个诗人独特的个性。同时,她也愿意隐身在她自己的作品之中,不仅她的诗歌极少涉及个人生活,即便在新书出版、获奖之后,接受必要的采访时,她也避免谈及自己的私生活。她认为,作品说明了一切,"当你更多了解作者时,就是对作品的一种伤害。"
      奥利弗于美国当地时间1月17日因淋巴瘤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



154509d5bs68bchgbveh62.jpg


一.   原           文 /  '          '  /  中        译          文

                 
At Blackwater Pond
                                                     —— by Mary - Oliver ( US. / 1935-2019年1月17日 )         
                          在 黑 池                      
                                                    —— 原 著 / 玛丽 · 奥利弗  ( 美 /
1935-2019 )
                                                    —— 翻 译 / '解 '读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3. 7.  2


At Blackwater Pond the tossed 'waters have settled        / 7
啊——夜雨呀这场夜雨像片片叶子,铺天呀——盖地,
after a night of 'rain.                                                        / 8
啊——夜雨呀这场夜雨,它激情四射,砾石呀——袭袭
'I dip my cupped hands. ''I drink                                     /  '2.  ''3   
夜雨呀,这片片夜雨片片片片我拱手擎起,啊——如醉呀——如痴,
a long time. 'It tastes                                                       /  4
夜雨呀,片片夜雨,片片片片,它放荡不羁,啊——久呀——不息;


154509u1kv477y8ykvjkh1.jpg

like stone, ''leafes, fire. 'It falls cold                                     /  '5. ''5
呀,淡去,淡去,淡淡去呀,夜雨,夜雨,落向黑池底
into my body, waking the bones. I hear 'them                   / 6
呀,呢呢喃喃,喃喃呢呢,它刻骨铭心,不寒而栗;
deep inside me, whispering
呀,夜雨呀夜雨,啥呢,啥呢——
我静静黑池
oh what is that beautiful thing
呀,夜雨呀夜雨,啥呢,啥呢,美呀,美呀,惬意,惬意?
that just happened?
啥呢,啥呢,美呀,美呀,
惬意,惬意?... ...


154509gqfifghgf01fky85.jpg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1'.     首先,特别鸣谢: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b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c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d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e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f
1.      看似小诗落笔阴柔,语感女性,且一诗吟两情,一歌咏双景,有如《 Winter Love /  Wild Nights---Wild Nights / Soft Bombs /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stopping 》... ... 等英诗名作,玛丽 · 奥利弗同在诗写一屏双面绣:明绣夜暴雨,黑池水,暗绣世上天伦美;人间事有心可会,难语达,玛丽 · 奥利弗竟移就复移就,诗文昭示全天下;啊,奥利弗啊奥利弗,实至名归——《纽约时报》评论她为“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诗人”
2.      此处此义:其前 that 已
略去;引出同位语从句,修饰 rain(2-1)
3.      
此处此义:同 2
4.      此处此义:其前 that 已略去;指代
rain(2-1);引出同位语从句,修饰  rain(2-1)
''5.     此处此意:喻体,本体为嶙峋袒胸
5.      此处此义:同 4

154509xqo1n16ccz2zzikz.jpg

6.      此处此义:指代 waters(1-3)
7.      此处此义:喻体(本体参考 1)
8.      此处此义:同 7
9.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中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专家学者嘴里、心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成功的信、达、雅翻译,不是常人理解所谓“三美”翻译,所谓妙语连珠、感人肺腑,文情并茂,令击节称道,而是:目标语言全息兑现最大化——即便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污言秽语,粗鲁庸俗,堪至100,即译100,不译99,不译101,亦为成功信达雅翻译——最美、最信、最达、最雅翻译。信达雅翻译之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10.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互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只脱颖原语言作者言者,不迎合目标语言读者听者,其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权威楷模,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限度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见仁见智,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普遍反应;中外诗歌互译,其相关一切所为,均须依《语法》发言,语句分辨,语境仲裁,信达雅监管,比较宣判,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信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一纸空文,掷地无声无用功

11.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言、名人、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154508kflfuuqdfuc0ifzl.jpg


李世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好 诗 好 译 100 例(第二卷)
                               (17)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Zebra Question 》汉 译《 斑 马 问 题 》

       谢尔 · 希尔弗斯坦 (Sheldon Alan Silverstein, 1932年9月25日--1999年5月9日),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于一身。笔名为谢尔·希尔弗斯坦。在他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他自称为谢尔比叔叔(Uncle Shelby),同时,他在部分卡通作品中的签名用的是S·S。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他的绘本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仅美国本土的销量就超过18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

       谢尔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他五岁开始学习绘画,一开始是临摹阿尔·卡普(Alfred Gerald Caplin,1909-1979,以Al Capp著称,美国漫画家,幽默作家)的作品。如他日后所言:"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临摹Al Cappl,他对我的影响很深。他的作品对我而言,宛若奇迹,他知道如何画人、外形、身体、手,知道怎么才能画得好,因此我从他那里学得绘画的技巧。"

        他也受到了gag风格漫画家维吉尔·帕齐(Virgil Partch,1916-1984,四、五十年代美国最著名和多产的杂志gag漫画家)的影响。他告诉《出版者周刊》的Jean Mercier:"小时候,大约12岁到14岁之间吧,我更想成为一个好棒球手,或者跟姑娘们一起玩,但是我球技不好,也不会跳舞。幸运的是姑娘们也不喜欢我,我在那些事上付出得并不多。所以我开始绘画和写作。何其有幸那时我没有可模仿的对象,也没有影响深刻的作品。我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的创作早于我知道特伯(James Turber,1894-1961,美国作家、漫画家、著名的智者)、本奇利(Robert Charles,1889-1945,美国幽默作家、戏剧批评家及演员)、普耐斯(George Price,1901–1995,美国漫画家)和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1914–1999,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美国漫画家,插画家)这些人。







一.     原            文  / '解           '读   / 中       译        文


   
           Zebra Question  —— by Shel Silverstein(US / 1932年9月25日--1999年5月9日)
                斑 马 问 题            —— 原 著 / 谢尔 · 希尔弗斯坦(美 / 1932. 9. 5 ~ 1999. 5. 9)
                                                  —— '解 '读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1. 23


I asked the zebra
喂——喂,问斑马,
Are you black with white stripes?
我曾一度问斑马:您是黑色皮肤白条纹,
Or white with black stripes?
嗯——还是白色皮肤黑条纹?


And the zebra asked me,
哦,问我问我,斑马转而问起我,
Or you good with bad habits?
问我:您是容易接受坏习惯,
Or are you bad with good habits?
嗯——还是难以接受好习惯?
Are you noisy with quiet times?
问我:您平日多动少静呢,
Or are you quiet with noisy times?
嗯——还是多静少动呢?
Are you happy with some sad days?
您是乐中有苦,乐中有苦度日呢,
Or are you sad with some happy days?
哦,还是苦中有乐,苦中有乐度日呢?
Are you neat with some sloppy ways?
您为人处世干净利落,偶有粗枝大叶,拖泥带水,
Or are you sloppy with some neat ways?
哦,还是粗枝大叶,拖泥带水,偶有干净利落呢?


And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喏:问问问,接二连三问问问,
And on and on he went.
斑马他没完没了一通问;


I'll never ask a zebra
哼,斑马那些黑白纹,
About stripes
我再也不想问,
Again.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b.   看似诗人真的是位西方人,不谙东方禅义,以致昧于成事,以致惨遭斑马连连回怼,不屑唏嘘;读过小诗,想必不难记起我们道家那句:前后相随,高下相倾,佛家那句:法不着相,有相皆虚,我们耳熟能详那句:凡事皆有两面性,皆为对立统一;世间一切事物始终有矛盾——矛盾贯穿一切事物始终——静止相对,变化永恒

c.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中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专家学者嘴里、心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成功的信、达、雅翻译,不是常人理解所谓“三美”翻译,所谓妙语连珠、感人肺腑,文情并茂,令击节称道,而是:目标语言全息兑现最大化——即便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污言秽语,粗鲁庸俗,堪至100,即译100,不译99,不译101,亦为成功信达雅翻译——最美、最信、最达、最雅翻译。信达雅翻译之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d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互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只脱颖原语言作者言者,不迎合目标语言读者听者,其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权威楷模,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限度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见仁见智,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普遍反应;中外诗歌互译,其相关一切所为,均须依《语法》发言,语句分辨,语境仲裁,信达雅监管,比较宣判,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信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一纸空文,掷地无声无用功

e.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言、名人、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




李世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_李世纯_ 发表于 2025-9-14 14:06
《 好 诗 好 译 100 例(第二卷)》
                               (17)


《 好 诗 好 译 100 例(第二卷)

                    
  (18)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153500sg6eo0nl15ei1b5l.jpg
英 诗《 Stray Birds(167. 219)》汉 译《 飞 鸟 集(167. 219) 》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Rabindranath - Tagore / 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飞鸟集》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首次出版于1916年。这些诗的基本题材多为极其常见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等。由于诗人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具有敏锐洞察自然、社会的能力和一支善于表达心曲的妙笔,这些形似只言片语的小诗就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深奥的哲理,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优美隽永的风格。《飞鸟集》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对于中国的“小诗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14405lcg3uv38su8sgu8v.jpg



一.     原            文 / '解           '读   / 中       译        文


    《 Stray Birds
167. 219)—— by Rabindranath  - Tagore(IND / 1861—1941)

       《 飞 鸟 集167. 219) —— 原 著 -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印度 / 1861—1941)
                                                    —— '解 '读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1. 23



1.   《 飞 鸟 集(167)- 爱 呀,这 世 界


   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     / c

         哦,用心良苦,感人肺腑,瞧,可爱呀,这世界,
         您瞧,她在要,是在要啊,嗯,要我高歌,回报。
         


'解 '读

b.   世界是阳光的,美好的,乐观向上的——读过小诗,不难记起莎士比亚,罗伯特 - 弗罗斯特,詹姆斯 · 阿尔弗雷德 · 怀特等文坛大师之世界名作:《 Virtue Is Beauty / 德 行 真 善 美 》,《 A Prayer in Spring/春 的 祈 祷 》《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 大 美 世 界,辉 煌 绚 丽 》等等等不难想见:一位亲和慈爱老爷爷,屈尊“萌宠谬赞”小孙孙:“瞧,你们瞧嘿,瞧这小家伙儿,那点儿小心思,哦—— ... ... ”
c.    此处词义:(轻轻)触/碰,非其他
d.   标题为本作追加,以阐明原作立——爱 呀,世 界


203934kfi4wgfdabiee5bp.gif


2.   《 飞 鸟 集(219)- 通 感 一 则


              Men are cruel, but 'Man is kind.      / c
                       众 从 恶寡 从 善


'解 '读

b.   小诗立意宏观、广义、张力、通感,言说客观事理,普遍规律(诸如:生在福中不知福,一山难容二虎,一马当先,事不过三,屡见不鲜,饱了吃蜜也不甜,视觉疲劳,独领风骚,一言为定,傲岸群雄,标新立异,百里挑一,七嘴八舌,三个女人一台戏,一语中的,一心一意,说三道四,例行公事,十有八九,一字千金,耳目一新七上八下,取其精华,举世瞩目,众说纷纭,众口难调,狼多肉少,物以稀为贵,人少好吃饭,人多嘴杂,夜长梦多,众望所归,墙倒众人推,百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习以为常,领头羊,应不暇接,后其身而身先,法不责众,三个和尚没水吃,见怪不怪等等等)皆属宏观、广义、张力、通感,言说常态事理,一般规律,力避极端偏激,极具名言警句特有之普世性,广泛性,且单复数,正负向,泾渭分明,大相径庭
c.   此处词意:(大写)无具体词义,与句首词呼应,广义泛指事物事理通感性
d.   标题为本作追加,以阐明原作立意——常 理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b'.    原著作者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作品寓意独到别致,思想淋漓入微,立意发人深省,语感文情并茂,富含东方禅哲,堪称时代首肯,举世公认,且手笔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想必译界非诗意《泰戈尔》,韵律《飞鸟集》或有耽告慰诗人,有逊饕餮华语受众;为阐明主题理解,各副标题为本作追加

b.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中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心里,专家学者嘴里、说辞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成功信、达、雅翻译,不是常人理解所谓“三美”翻译,所谓妙语连珠、感人肺腑,文情并茂,令击节称道,而是:目标语言全息兑现最大化——即便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污言秽语,粗鲁庸俗,堪至100,即译100,不译99,不译101,亦为成功信达雅翻译——最美、最信、最达、最雅翻译。信达雅翻译之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越俎代庖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153910u3iyz8z89yez33d4.jpg


c.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互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只脱颖原语言作者言者,不迎合目标语言读者听者,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之普遍反应,此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权威大师,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限度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见仁见智,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中外诗歌互译,其相关一切所为,均须依《语法》发言,语句分辨,语境仲裁,信达雅监管,比较宣判;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信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一纸空文,掷地无声无用功

d.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人、名言、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153646elxor7xu7xlooo8o.jpg

李世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_李世纯_ 发表于 2025-9-23 15:23
《 好 诗 好 译 100 例(第二卷)》

                      (18)


编辑稿1)

1.   《 飞 鸟 集(167)- 可 爱 呀,世 界 》




   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     / 'c. ''c


         哦,用心良苦,感人肺腑,哦,可爱呀,世界,
         她在要,是在要啊,嗯嗯,要我高歌——回报。
         




'解 '读


a.   首先,特别鸣谢: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b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c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d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e
b.   世界是阳光的,美好的,乐观向上的——读过小诗,不难记起莎士比亚,罗伯特 - 弗罗斯特,詹姆斯 · 阿尔弗雷德 · 怀特等文坛大师之世界名作:《 Virtue Is Beauty / 德 行 真 善 美 》,《 A Prayer in Spring/春 的 祈 祷 》,《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 大 美 世 界,辉 煌 绚 丽 》等等等,不难想见:一位亲和慈爱老爷爷,屈尊“萌宠谬赞”小孙孙:“瞧,你瞧嘿,瞧这小家伙儿,那点儿小心思,哦—— ... ... ”
'c.    此处词义:(轻轻)触/碰,非其他
''c.   此处词意:引出现在分词短语(伴随状语“附加说明/解释”)
d.   标题为本作追加,以阐明原作立意——可 爱 呀,世 界







李世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