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严家威 发表于 2022-3-25 14:33
周末快乐!远握问好!

周末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暖花开,周末愉快!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的三大艺术的图解》



---雪野



我基本上认同这个论点;世上有三种人可称之为天才.第一是音乐家,第二是诗人,第三是画家。这是所有艺术的三剑客,艺高人胆大无所畏惧,用他那犀利的刀锋纵横古今.







音乐家用声音倾诉情感,用看不到摸不着的激情,锻打人们无形无状的灵魂.使其沉沦,而更多的是使其淘醉或激昂.是文字苍白无助的,望洋兴叹不可抵达的空白区的一种强有力的暴发.







而诗人是将灵与肉与骨三者合一的完美陈列,将无以言说的人与神性的体验驰与笔端,让人们的视觉感觉沉浸其神秘诡异,及铮然纯净的现实梦呓之中,让人一吟泪双流,肃然起敬.







画家则是用三原色彩调配出色彩缤纷的世界.用粗细繁琐简约的线条,勾画出诗与音乐不可表述的心灵与自然的完美揉合.



音乐,诗歌,绘画,三昧一体地分离组合组合分离.天,地,人,三兄弟缺一不可地主宰着孤独而悲伤的人类.给这些上帝的羔羊画饼充饥,宽以慰藉.



金汝平就是第二种人.这并不因他是我多年的兄弟,而是他不竭的才情让我关注.无论是文章,在酒席间,他总是慷慨激昂,才思敏捷地用诗人的那种偏激,狂放,正义与人性的脆弱,那么淋漓尽致地喧哗着剥柝世界.总是以赤子之心,面对日渐堕落肮脏的世界奔走呼号.



也许,正是这对人类的困惑与担忧,锻铸了他这个拔剑四顾何茫然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四溢的诗人.



正如他自已所说的;诗人一旦获得绝对自由,诗就在自由中迷失;诗人一旦说出真理,便成为罪人。

在这种困境中,诗人被撕裂了。诗,不过是他被撕裂的碎片。



2011/9/16编于原上园《诗作》编辑部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严家威 发表于 2022-4-1 14:01
《诗的三大艺术的图解》


《关于诗及诗人的随想》1989----1999



金汝平



诗到底是什么?不断逼近又不断逃离,不断呈现又不断隐匿,不断召唤又不断拒绝……诗,这不朽的精神之谜总是迫使诗人在生命的许多时刻,许多瞬间,朝天空、大地和自我苦苦追问:诗到底是什么?但注定听不到回音。

这追问必将深入下去。就在这愈来愈严酷、愈来愈彻底的追问中,诗人写下庄严的、亵渎的、素朴的、诡谲的、完整的、破碎的各种诗篇。而这不过是开始。诗,意味着无限的探求……



神是什么?神什么都是。它是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的黑色浑沌,是摧枯拉朽崩云裂石的急风骤雨;它可以是石头,也可以是某棵猩红如火的热带植物;照我多年前的一种说法:神是猫头鹰的眼睛,一只眼睁着,另一只却闭着。

但这必须是在信徒虔诚的目光中。

什么是诗?什么都是诗。鸟的坠落,兽的潜伏,微茫的若隐若现的光芒是诗;废墟、断头台、妓院和疯人院也是诗;漏网之鱼、丧家之犬、敏捷的羚羊、幸福的猪是诗;杀气纵横、柔情似水也是诗;镰刀是诗,被砍掉头颅的血淋淋的向日葵是诗,它脚下的无边黑土则是诗中之诗。

但这必须是在诗人强有力的表达中。



诗凌空而降,给诗人以猝然一击或妩媚的风情万种的笑靥。诗狂暴地或温柔地抓住了诗人。于是,诗人开始说话。

诗不仅在诗人的灵魂里。和诗比,诗人的灵魂还太狭小。诗飞翔在另一个更庄严、更奥秘的世界,诗人的骚动与宁静,愤怒与苦恋,都是为了等待诗的来临,为了那一刻千金难买的神圣。值得欣慰的是,诗必将来临,它不是戈多。

诗比诗人更强大。诗比诗人更永恒。

诗只是通过诗人而具有形式。诗是酒,诗人只是器皿,诗盛满了它,又溢出来,世界上激荡着这圣洁浓郁的香气。



诗一旦到了诗人笔下,就笨拙了、僵硬了、丑陋了。是笔和周围小贩子的喧嚣以及浑浊的空气篡改了它,玷污了它,驱逐了它、反正它一逝不返,诗人捶胸跺脚、喟叹久之最后颓然扔掉了笔。诗人只有诅咒自己,仿佛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



诗和其它凶烈的致命的蛊惑类似。诗如同鸦片、赌具和黄金,它操纵诗人飘飘然、昏昏然、茫茫然。天堂和地狱失去界限,火焰和雨水浑然一体;它使诗人的眼睛变红或变绿,和此岸世界格格不入,却与彼岸天地遥遥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戕害了诗人,真正的诗人都是精神上的残废。但在这种戕害中,肯定有某种隐秘而不为人知的巨大狂欢,否则诗人岂不太可怜了。



我可以忍受生活中的废话,因为这是生活,但我很难忍受诗中的废话,因为那是诗。然而,以绝对的尺度衡量:什么样的话不是废话?诗不也是一些精致的、玄虚的、深奥的废话吗?人被注定是一种饶舌的动物,不说这一种废话,就说那一种废话。我们活在由废话组成的语言垃圾中,要摆脱这一厄运,就得绝对沉默。而一个绝对沉默的世界,只具备死亡的肃穆和枯寂,却与生命无关。从这个角度讲,诗永远是必要的,正是它显示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



诗可以缔造黑暗,比存在的黑暗更黑暗。

诗也可以缔造光明,比存在的光明更光明。

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逼使诗人把内心全部的恶魔与精灵,显形于白纸?于是,我们才痛饮这超越存在的神奇的诗、极端的诗!



“虚无”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尘世滔滔,谁配真正的“虚无”呢?每个人内心都充满无尽的欲望,贪婪的渴求,正是它使我们终生不得安宁。

诗人之所以赞美“虚无”,乃是因为它是一个梦寐,一个终极,一个恶魔的狂想。“虚无”它至高无上,我们是得不到的。

一个杯子盛满毒酒和清纯之水,最后它空了,碎了,归于寂灭,这就是“虚无”的象征吗?



诗人创造了美。美又是何物?平庸能变成美,丑陋能变成美,灾难能变成美,甚至残暴的杀戮也能变成美…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仁慈地犯下罪孽:因为他用美篡改了一切,装饰了一切,掩盖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美——即是最大的骗局,又是我们精神上的避难所。

于是,我们又宽恕了诗人的罪孽,并需要他们。



诗总是泄露着人的奥秘。

这种泄露是突兀的,意外的,防不胜防的。当一首诗在白纸上呈现,诗人会惶惑,惊讶,茫然不解:因为这些诗句,大大地超越了他的理性,他的逻辑,他的创作之前的预想。它们像一批怪胎,一批幽灵,像一个摆脱他支配与操纵的、危险的物体。它们正以自身的存在与诗人冷冷对峙,可又和他的灵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句隐伏着诗人的虚荣与自尊,那一句扭结着诗人的权力与情欲,而另一句突然通向一次怪异的、难以理喻的体验……这时候,诗人会叫喊:“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恶毒的、杀气腾腾的句子?难道我的心中埋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有时,诗人又手舞足蹈:“我从未见过这诗里的美的幻像,只因我写下它们,我才看到它们。”

连诗人死亡的方式也常被诗人不幸而言中,这就是“诗谶”。

热爱诗吧,诗是神奇的。也要小心诗,诗又是不祥的。



“完美”不存在于尘世,“完美”也不是诗最重要的品质。

所有的诗都是有缺点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对于伟大的作品,它们的所谓缺点不仅没有减少它的威力,反而是加剧、扩张、巩固这种威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一部分,其不朽的精神征服力也将荡然无存。

没有缺点又怎能有优点?而这正是平庸的标志。

“完美”只有被神所拥有,诗是可望不可及的。

世界上只存在杰出的诗,伟大的诗,不存在完美的诗。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很少有人有企及它;最高的东西又往往以最低的形式来呈现,又有太多的人来玩弄它,结果制造一批批文字垃圾。真正的诗像一切伟业那样,总选择个别人去完成。它要求的是天才,而非盲目的热情。

诗比政治更冷酷。

因此,诗的灾难不是诗坛的寂寞,而是市场般的喧闹;诗的灾难也不是诗人太少,而是所谓的“诗人”太多。



诗不能战胜空虚,得到的是更大的空虚。

因为诗也空虚的,它从空中来,也必到空中去。

但它彗星般的一瞬,抚慰了我们灵魂的饥饿,给这平凡尘世以千金难买的美之奇观。



诗是一种暴力,它借诗人显形同时摧毁诗人。多少诗人屈从于它无所不在又不露痕迹的支配之下。诗的诞生以诗人的毁灭为代价,诗的永恒又把诗人的生活抽空为昙花绽放般的一瞬。诗与诗人貌似亲密实为仇敌。这是为什么?难道精神上的狂欢必以肉体的痛苦为前提,诗,这给一些人带来光明和食粮的诗,对它的呈现者竟是I不可避免的劫难吗?

可诗又是脆弱的。它美如朝露,却经不起轻轻一碰。

它经不起世俗激流的冲荡,大千世界的骚扰,它在这个突然而来的物质时代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它经不起我们对它的漠视和冷淡,也难以承受它不可胜任的重托,甚至诗人过分的痴迷也使它窒息。

诗又是脆弱的。有时,我伤心地凝望着它,精灵一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纯粹的诗人不是大诗人。

大诗人必有气魄包容许多非诗的东西,否则不能成其大。一个太像诗人的人没有出息,他被诗束缚了自己,局限了自己。严酷的辩证法是:过分地追逐什么反而丧失什么。精华恰在糟粕之内,诗常在非诗之中。对一个进入境界的诗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沉溺于诗,而是超拔于诗。

小诗人仅有诗人气息,原形毕露。

大诗人则有多方面的文化特征,常集先知、哲人、学者为一身。因此他们能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甚至是人类精神伟大的代言人。



诗人,置身于万物之间,他渴求:日出,花开,女人散发香气,让一只做梦的蝴蝶也显出真实。但他最终是为一首诗而活着。

写出这首诗之前,他必先沉默。

写出这首诗之后,他还得沉默。

他最终为一首诗而活着。这首诗,将赋予他漫长的沉默以意义!



许多真理是在胡说八道中说出来的。

许多诗则是在一阵痉挛的迷狂中呱呱坠地。

诗的诞生是一种奇迹。对于奇迹,我们只能瞻仰不能解释。

一个诗人的能力就在于他多大程度上挣脱语言的桎梏的能力。

一个诗人的萎缩就于他发现任何挣脱都是不彻底的。

语言太强大,诗人自以为挣脱它时,就会更痛楚地感到:它依然在束缚着自己,只是更无形、更隐秘也更恶毒。

诗人就在这种困境中挣扎着。

因此,许多的胡说八道不是真理。疯人院里病人的疯语也不是诗。



政治家和世界搏斗,诗人和自己搏斗。

政治家能够征服世界,他们自信,诗人却总被自己打败,他们自卑。

无论是自信与自卑,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政治家有虐待狂的心理特征。诗人则是自虐狂。诗人珍惜自己的伤口,一边抚摸一边发出灿烂无比的微笑。诗人一无所有,这伤口就是他唯一的财富。



在蹂躏语言的同时不也被语言蹂躏?这精神上惨烈的博击,却以游戏的形式轻歌曼舞地出现。

语言究竟是什么?有时语言是网,诗人是鱼;有时语言又是狗,驯服地听从诗人唆使到处狂吠;有时语言是一线光芒下渐渐显现的谜底,诗人却是永恒的不解之谜。

对语言的苛求不仅来自诗人,而且来自语言自己。每个词晕眩着、抽搐着、具有喷涌的血液和深邃的呼吸。有时,一个词带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扼杀另一个词;有时,一个词又以歇斯底里、兽性发作的冲动或暧昧的诡计与另一个它垂涎已久的词融为一体。在词与词的搏杀与妥协间、契合与游离中,事物也纷乱地纠缠在一起,显示出朦胧又明晰的轮廓。词是主宰者与操纵者,在它的宣判下,一首诗呱呱坠地,一首诗猝然而亡,另一首则可能扭曲为畸形的怪胎。

每首未完成的诗都是地狱,只有词燃亮光。那么,每首完成的诗就是地狱之光。



一首诗诞生之前,诗人如同处女。

一首诗诞生之后,诗人则成为母亲。

那本质的变化席卷诗人的躯体,更席卷了诗人的灵魂。某些东西被摧毁了,某些东西又在建筑。诗人铭心刻骨地触感到这是一种比死更神奇更辉煌的悸动——创造的悸动。

在一首诗诞生的前与后,每个真正的诗人判若两人。



暴力在现实中改变了世界的一部分,诗人在语言中改变了世界全部。

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诗人也改变了自己。

他悬浮在空中,领略经久的饥饿与焦渴,俯瞰花开花落、潮涨潮息、一双双手恶贯满盈;俯瞰渺小的升华、伟大的沉沦、人类伤口深处澎湃不息的神秘源头。

他开始拥有第三只眼。

寂灭和复苏是他,膜拜与亵渎是他,黄昏时分被雨水浸泡得发黑的麦地也是他;那些在梦里梦见自己做梦的人,没有犯罪又无休止地忏悔的人是他,那些为乌有之乡黄金宫殿想入非非,又为化成茫茫尘埃的所有神圣长歌当哭的也是他;因圣洁被迫蒙面,由惧怕才铤而走险,昼夜吞噬着石头又嗷嗷待哺的人是他,把卫生纸当成旗帜高高举起的人也是他;喂养鸽子的屠夫,一夜头白的囚徒,强大力量下卑微的傀儡,葬礼后渺小的哀悼者是他;那些对镜自恋者,孤注一掷者,长醉不醒者,被情欲的白色水泡所戏弄者也是他;渴慕永恒而速朽的人是他,速朽而永恒的人也是他。



成为诗人的方式有许多许多种。有的诗人潜伏在深渊,他挖掘到黑暗之“存在”。

有的诗人则飞翔在天空,他抚摸到“虚无”之云霓。

诗人不仅能看透黑暗之光,还能洞穿光之黑暗;不仅能触及万象的流水,更能触及到流水深处万物腐烂的根须。

诗人必须由哭泣学会歌唱,由歌唱学会诅咒,由诅咒学会祈祷。但千万不要由祈祷进入沉默。因为沉默,是诗人真正的末日。



诗人必须在形式的十字架上钉死几次,才能获得自由;诗人必须首先说谎,然后才能说出真理。

可诗人一旦获得绝对自由,诗就在自由中迷失;诗人一旦说出真理,便成为罪人。

在这种困境中,诗人被撕裂了。诗,不过是他被撕裂的碎片。

只有在撕裂时惨痛的嚎叫中,才得以窥见诗人精神的力度和深度。它犹如一条界河,小诗人在此岸,大师们在彼岸。



废墟非要说成宫殿。

苍蝇飞舞非要说成孔雀开屏。

臭水沟非要说成大海。

聒噪的青蛙,非要说成美妙的歌唱家。

圣洁的词,对称于肮脏的存在。这别有意味的魔法,在一个时代比瘟疫还要流行,而诗人也不是无辜的。



精心地制造诗,却制造出无数埋葬诗的棺木。不过,在这无数诗的棺木中,真正的诗有时会意外地、猝不及防地“复活”,给诗人一阵狂喜。



真理不是唯一的。

杀人者的真理屠杀被杀者的真理,高贵者的真理戏笑卑贱者的真理,娼妓的真理腐蚀圣徒的真理,强盗的真理掠劫诗人的真理。

听着真理永无止尽的争吵与博斗,诗人困惑了:真有所谓的“真理”吗?也许,真理不过是每个人从喉咙里吐出的不同声音罢了,所以才这样纷乱、复杂,世界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可怕的喧嚣。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静默呢?而静默,对诗人意味着死亡。



诗人必须“犯罪”,但只是在诗中“犯罪”。

诗中之“恶”与人类生存中的“恶”无关。它只是增加诗之魔力的一种诡计。这些“恶”在词与词之间厮杀、吞吃、吼叫;又在词与词之间嬉戏、抚摸、翩翩地起舞。它不能伤害我们。

诗中没有“恶”,这是清白的诗。

但又是多么平庸乏味的诗。



探求真实成为哲人,创造虚幻则成为诗人。

真实否定面具、表象和掩饰,真实是裸体。真实把人类连根拔起,抛到荒凉的不毛之地;真实迫使一切美丽的光环散失殆尽,让人陷人“存在”的深渊;真实是寒光闪闪的利刃,戳穿了人类脆弱的良知。

所有的哭泣都是为了真实。

但虚幻诱惑人也升华人。在这个贫乏的时代,它填满我们空洞的心,难道这还不够吗?

连哲人在热爱真实的同时也憎恶真实、厌弃真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不可企及的美好境界:理想国、乌托邦、超人……



哪里有界碑、哪里就有岐路。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焦渴。

诗人永远是自己的猎物,在天地间无处可逃。他成不了水手,因为他只在世人唾沫的海洋中漂浮,抓不住一根稻草。为了清醒,他烂醉如泥;为了飞翔,他用头颅行走。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母亲,不断流产,又不断怀孕。他以精神来擦拭发锈的肉体,以词汇来喂养自己,又被渺茫的回声敲诈得瘦骨磷峋。





不朽是纯洁的,不朽更是血腥的;不朽是无辜的,不朽更是有罪的,不朽是仁慈的,不朽更是残忍的;诗人,你为什么要如痴如狂追求不朽呢?

倾听无声之声会变成聋子,凝视炽烈的光芒会变成瞎子。为什么要梦见桃花园、梦见黄金世界、梦见通往天堂的梯级?为什么要钉在语言的十字架上?为什么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被冻得瑟瑟发抖?

不是子弹,也不是刀剑,诗就判处了诗人的死刑。



有时缺乏“诗意”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太有诗意”则可能沦落为陈词滥调。因为诗意并非凝固不变的存在,只是诗人在感触万物时精神上神秘、微妙而新鲜的悸动。如果缺乏这种悸动,所谓“诗意”只是对别人的无耻剽窃。

能在“缺乏诗意”的地方发现“诗意”,才是真正的诗人。





新的美学原则之下有可能写出坏诗,腐朽的美学原则之下也有可能写出好诗。诗的孕育、诗的诞生具有偶然性,它来于诗人活生生的血肉。

当一种诗的观念逐渐僵化为一种教义的时候,它就丧失了曾有过的启示性。它成为诗人必须反对、必须抛弃的东西。通过这种反对与抛弃,诗人解放了自己被囚禁、被窒息的天才,他们获得了写作上的自由。



在这个黄金时代,写诗就是一种慢性自杀。让诗人的肉体与精神渐渐萎缩。一些极度脆弱极度敏感的诗人,忍受不了这种慢性自杀的折磨,选择了刹那间暴烈的毁灭。也许他们是明智的,也许他们更是勇敢的。

更多诗人对此别无选择。他选择了写诗,就选择了写诗带来的一切后果。于是,慢性自杀对于他又变成一种事业,一种冒险,一种狂热的非理性的献身,一种隐秘的无人分享的享受。



有两种“自我膨胀”的诗人:一种在诗中“自我膨胀”,另一种在生活中“自我膨胀”。

诗中的“自我膨胀”,源于诗人精神的博大和意志的扩张,并对称于淋漓尽致的、极度自由的形式,突兀、狂暴、庞大、坚实、美学的冲突及张力由此形成。而生活中的“自我膨胀”类似于庸俗的“自我吹捧”,除了推销自己,炫耀自己外别无意义。它只是用喧嚣的语言,泛滥的激情及表演的姿势,证明了一个诗人对诗的无能无力。因为他不能把这种“自我膨胀”纳入诗的表达,迫使它转化为审美内在的要素。仅仅满足于、陶醉于一场又一场诗之外的“语言狂欢”,诗人收获得只是自己的唾沫。

一切伟大的诗来于诗中的“自我膨胀”。卡夫卡的“自我缩小”不过是“自我膨胀”的特殊方式。





我们常常是在对写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冒险进入写作。多少年以后,我们才痛楚地认识到,写作有其必不可少的背景与基础。

谁占有了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基础,谁才开始了真正的写作。否则,他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缺乏表达的内驱力,更缺乏创造的力量,诗的产生只是空中楼阁,写作也仅仅是无尽的精力的耗费而已!

没有背景的写作。没有基础的写作,最终把写作者变为一只枯井中的青蛙,整天迷醉于自己喋喋不休的聒噪,对着一缕微茫的天光沾沾自喜:“听吧,这就是世界上最美、最动听的歌唱!”



一般好诗只是诗学基本法则的产物,它在有限的、固有的范围内确立自己,伟大的作品必然因为它的“异端性”、“先锋性”,逾越出这些诗学基本的法则之外。诗人磅礴的创造力朝新的方向喷射,使作品成为一个个五花八门的“诗歌怪胎”,裸露于读者的目光之下,他们厌恶,他们惊恐,他们排斥,愤怒地否认这是诗。当然,也会有人对“这些怪胎”充满了狂热的热爱:它与众不同!

“诗歌怪胎”是极其罕见的。它爆炸性地粉碎着人们对诗歌的知识,并把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导入一个陌生而辽阔的疆域。时间会证明,这些“诗歌怪胎”意味着革命,意味着诗歌本身必须清除自身中那些腐朽的、衰亡的东西。

《草叶集》、《马尔多罗之歌》、《恶之花》、《荒原》、《野草》、《嚎叫》……多么神圣而不朽的“诗歌怪胎”。



思想往往是人生命力贫乏的产物,蓬勃的生命枯竭了,思想又有何用?顶多把自己弄成有思想的废物。

哲人寻求的是思想,狂人寻求的是包括思想在内的一切本真生命。站在生命的这一边,一个诗人才这样热烈地喊道:“狂人比哲人更美丽!”



历史的遗产总是难以被真正继承,前辈的伟大也常被后来者怀疑。伟大,必不可少带有时代的烙印,它只是时代的真理与错误共同孕育的产儿。适应于这一时代未必适应于另一时代,不怀疑、不背叛这种伟大,人的精神将被囚禁,这伟大也必将蜕化为朽腐的尸体。



在成为诗人之前,必须成为一个反抗诗人的人:反抗他们的美学原则,反抗他们的陈词滥调、风格及语言,更重要的是,也得反抗他们的天才、智慧,反抗他们那些呕心沥血才铸成的不朽的艺术品——这种反抗,仅仅是出于对超越的热爱,对于创造的热爱。



诗人创造了一种“模式”,这标志着他的成熟,也标志着他的腐朽。另一诗人的确立意味着他突破其它“模式”,创造出自己的“模式”。整个诗史就这样循环往复,构成了千万种“模式”的交相辉映。

诗人没有理由否定“模式”本身,他只能反对另一种“模式”或那一种“模式”。不断摧毁是为了重建,重建也将承受后来者再度摧毁的宿命。

在这样的过程中,诗人总是带着镣铐跳舞,他是不自由的。“模式”就是不自由,诗就是不自由,创造就是不自由。自由,绝对的自由即虚无,它必将彻底消灭诗存在的基础,也必将消灭诗人本身。



创造不过是创造者被掠夺的过程。

创造了一个东西就被掠夺掉更多东西:时间、自由、精力……这创造物成为你的仇敌,你的魔鬼;而你最终成为它的猎物,它的祭品,它卑微的奴隶。

创造物比创造者更强大、更永恒。有人说:“创造就是抵抗死”,我说:“创造就是追逐死。”



那迫使人伟大的力量也迫使人受难。

伟大与受难是相随的。

有时,人们崇拜天才羡慕天才,然而,对诗人来说,这“天才”竟像毒蛇死死缠绕着他,使他一生不得安宁。我相信,在黑夜,在沙漠,在自制的十字架上,在非人间的无限寒冷中,肯定有“天才”跪着,向苍天祈求:“上帝,杀死我身上的毒蛇吧!给我平庸,给我愚昧,给我幸福!”



诗人永远在逃亡,当他们的纸房子一次次坍塌。

最后还得栖居于一张纸上。这些被墨水弄脏的纸,包裹着多少精神的死胎,又作为一种厄运而显形。然而更可悲的是,只有几个人在上面留下痕迹,更多的人仅仅在空白之间游荡,带着飘忽不定的影子。



天堂是迷人的,天堂对没有抵达的人是天堂。一旦置身其中,天堂有可能变为更可怕的地狱。

但诗人依然有创造天堂、赞美天堂的理由:那就是通过语言中的天堂,安慰那些活在生存地狱里的人们。仅仅是安慰,瞬间的精神上的安慰。





小丑是让人笑的,诗人是让人哭的。我们喜欢小丑憎恶诗人。诗人,你们这些在时代的大风中刺耳尖叫的、阴郁的乌鸦,为什么要惊醒我们幸福的梦?



也许这个时代是诗人的末日。但不要怕,当诗人面临末日时他才能写出不朽之作。

末日是伟大的。它把我们从迷幻中震醒,迫使我们学会真正的观察,真正的沉思。一切从中显现,一切变得清晰。表象被剥去,本质脱颖而出。末日像冥冥之中看不见的手,在逼近之时又将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从未有过的澄明。

诗人不必感谢生命,而当感谢末日。上帝让人死,这是对人类最大的恩赐。

一切伟大的诗,都是末日的证明。



但一切伟大的诗以什么来拒绝腐烂、衰落和黯淡?它被尘埃所覆盖,它本身是否也是尘埃?仅仅被我们的想象可悲地美化?

见到上帝的人必死!

那么,创造伟大之诗的幸运儿是否能完整无缺?

诗和诗人,到底是在哪个地方哪条界线哪一个被注定的“点”上相遇又远离?诗的嚎叫,会传得多远?诗人被砍伐,诗会不会流血?他们之间是亲密无间,还是视如仇敌?诗人活着,是用诗歌来哺育自己、支撑自己,诗,又是吞噬什么食物才不停地漫游、不停地运动、证实那个最纯粹也最虚幻的实在,直至在“永恒”绵绵不绝的摧毁下,死于非命?





一切都已注定。最狂暴的情绪,最幽玄的真理是可怕的。为什么生命最淋漓的放纵、意志最疾猛的飞扬都与死亡紧紧相连?

善泳者自溺。玩火者自焚。杀手在杀人的同时也杀死自己。

那么,诗歌又何尝不是诗人的葬身之地。

是《神曲》杀死了但丁。

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杀死了尼采。

是《恶之花》杀死了波特莱尔。

诗歌犹如凌厉的、光芒四射的利爪,横空而降,戳穿了诗人脆弱的抵抗,把他的心脏掏空,暴晒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有兽性发作的毒日头之下。

世界在混乱地旋转。他的眼睛发黑。诗在哪儿?诗有何用?何谓诗人?一切疑惑随风而去。只有诗人踉跄着,最后虚弱地倒下。后来者艾略特听到了:“那是“嘘”的一声,不是“嘭”的一声。”

诗,就是诗人最壮丽也最卑微的葬身之地!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说



雪野



现在中国的新诗,仅仅是婴儿期。

新诗,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白话译文的新载体。且译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译诗是译者的再创作,误识有、误导也存在。我们很难领略原作者的原思、原韻。

这和外国人译道德经是一个道理,更是丈二和尚,味道全无。将《水滸》译成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更是荒唐。





纯中国诗,从春秋前到盛唐才达到巅峰期,走了一千五百多年才炉火纯青。

之后是宋辞、元曲,明杂、记、小说,文本不断更迭,又走了一千年。

新诗是从文言、八股的胎盘挣脱滑出的新生儿。新诗,无疑又是划时代的。





文字的形成以甲骨文、候马盟书为证,也就是三千年左右,语言与诗歌当然要更早些。

从此推理,诗经之前的口口相传如: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是周王朝派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的歌谣。





新诗仅一百年历史,于此而言,其实,我们都是衔着奶瓶写诗的人。

诗歌的发展走了何其漫长的道路呵!

可以说,好诗还没登大雅之堂。

大雅即【诗经】一目。

所以不要妄称诗人、大家、领袖、空前绝后的大师。这都是梦呓、错药、无知无畏之词。一步蹬天,那是痴人说梦!

当代诗也就有那么几句而已,入不入诗经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听杜甫老哥的。

诗路漫漫其修远,以一个探求者的姿态去思考创作,也许能写出好诗。



                                              -----引子



1



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

是一个不会长久的民族

一个丧失诗歌的国家

绝对是一个即将消亡的国家





2



灵感瞬间的呈现,如擦亮的火柴,为的是,点燃这支诗歌之烛。

她的意义是照亮人类的黑暗。

而绝不是用华丽的辞噪堆砌自我虚幻的行宫,用无病的呻吟来戚戚小我的哀怨。

如是后者,珍贵的灵感也就毁了。这是诗之大忌。





3



意象是手段,目的的烘托,而不是思想。

众多意象的纠集,如龙卷风的漏斗。它能聚结巨大的能量。而真正的思想在尖上,它能让事物摧枯拉朽,让大地尖叫,万物望而生畏,慨叹诗歌的强悍哲学。





4



宁肯用毕生的精力去打造一首好诗,也决不连篇累牍地写无用的浮渣。

岳飞一首[满江红]纵横古今,乾隆爷二万首诗,没人记得一句,这也是诗者的悲哀。





5



不会写诗或文章的人,或儿歌不懂的所谓文人,不予理睬他对你作品的评头论足。

那叫鸟雀不知鸿鹄之志。要自信、不屑些。

如果听到王八叫就不敢过河,那你永远到不了彼岸。林大鸟多,噪噪是鸟的事业。





6



用浅显的字句,抒深博之义,这才是高手。李白就是这样。





7



改一首诗,犹如一再锻打一柄利剑。

劳其筋骨,去其沉渣,炼其五行。干将莫邪之剑,就是这样绝世之响的。





8



平庸是诗之天敌。

不妨用散文的手法,去挥发你的意象与哲思。

李白的[蜀道难],难道不比他的很多纯诗更恢宏吗?





9



诗贵自然天成,抱朴见素,就是这个道理。

巧雕是诗的技术,但不破朴素之原本。过份的雕琢就是再完美,也有匠气其间。





10



诗歌是有技巧的,技巧源自诗者不懈的思考与探求,艰辛的劳作。当然,天赋是第一的。





11



新、奇、特,是诗的根本。

你云我亦云,平淡无奇,这将是必然的失败。

创作,其意就是创造、制作,这样才能让诗拾阶而上。





12



诗人,当是一个发现者、拓荒者,而不是一个追随者。

步我者死,越我者活。所有艺术皆此道理。





13



诗人,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改变自己。不破不立。

艺术伟大的形成,其实就是一个艰难改变自我的过程,一如蝉的蜕变。前者为因,后者是果。





14



中国的屈原,不亚于荷马、但丁。

中国的老子,也不亚于释迦牟尼、耶稣。

老子仅用五千多字,改变着世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诗歌的力量。

精者取之,愚者弃之。

崇洋睥国者,是捧着金碗讨饭吃的乞丐。





15



没有天赋又不谦虚努力写诗的人,那他注定将是一个庸人

有天赋,而懒惰、张扬、妄自尊大的人,那他终将会沦落为一个庸人





16



吟小诗  当有梅、兰、竹、菊草芥四君子不眉之秀骨,精数珠玑

作大诗  当有大山松柏参天之气度  可览云霓。

   



17



淫诗不淫,思而给美。

悲诗不堕,思而给壮。

   



18



秋诗不言死,言生之轮回。

春诗不言生,告雷暴将至。

   



19



大雪之下,唯忍,唯坚,常怀火之涅槃超度。

   



20



写作不是改剧本,換湯不換药,十个朝代演一出戏。

   



21



诗必真,诗忌诓语。

   



22



不写阴损之诗,那样会折诗寿。





23



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人阐不清,释不明,被你一语道破!

道出密码的破译者,即诗人矣。





24



朴而不顽,拙而不俗,与雅齐眉,好诗也。





25



写雨当阴,写风当动,写雷必有于无深处听惊。若无,乃败笔也。





26



凡诗都有疾。

读诗时,若医师切脉。知其五行,究其病源,是为疗自诗,写而避之。





27



你的成诗,就应该和寺庙撞响的晨鍾一样,让人读来声壮,意深而悠远。





28



凡名篇,若物。

她应有诗者的灵魂,血脉,阴阳太极,生生不息。

读到玄时,其诗者必出于堂。沉思,仰戓高蹈显舞,诗毕即散,去如云烟。

此乃诗者灵魂所至也。





29



低调做人,是诗人之本。

高调作诗,是诗之精神。





30



诗人的酒,诗,可以狂放,

诗人的举止,言谈,不可狂妄。





31



凡好诗,皆在出其不意间,始料未及,语出惊人。





32



诗的殿堂,是圣洁之地,不容玷污。

你若这样做了,等于在彿堂撒尿,在祖祠淫欲,蔑伦悖理,秽视众生,会遭报应的。





33



诗人是苦行僧,来往于地狱与天堂,为的是传达天的声音。所以诗人是痛苦的。

而诗人又是幸福的,因为,诗人是惟一能在上帝殿堂栖息的鸟。





34



什么是好诗,

道理很简单,看了还想看,能让你记住,并食其终生。







35



好诗,每读一次,让你震撼、佩服,让你激动,并自愧弗如。

好诗,如江河大川,如大漠高山。如清泉石上流。

心说;真他妈的好。





36



好诗如大白菜,可纳百味,让帝王、平民长食不厌,历延万载。

朴素的白菜是百菜之王,这即诗。诗,百艺之首。





37



好诗的产生,是神对你的偏爱。

神的指掌抚了你的额头,你成了神的代言人,去传达神的思想、精神。

让人类得以净化、向善、归真,得以不自绝其物种。





38



诗人如玄奘,历万劫而不弃,为传达佛的声音。

所以,诗是大家的,历史的,不是自已的私有财产。





39



诗人的精神,就是付出、奉献。奉献、付出。

神开明而公正,神是绝对不会忘弃你的。





40



一心想以诗的名义为索取的人,他永远成不了诗人。

这种人,在他生命枯竭之时,只有沮丧地面对着他那堆痛苦的垃圾。





41



诗发生于冥冥之中,完成于沌混之中,

当好诗完成之后,你会怀疑;这是我写的吗?

这就对了,是神抚了你的额,是神引领着你的灵魂,步及过诗国的天庭。

你折了天国的桂枝,将其芳香带到了人间。





42



人类热爱诗,是因为她博大、宽容、精深、智慧、力量。

她能让人明确目标,让人起死回生。

当然,她也会给予毁灭、死亡。

那只是少数心胸狭隘的强者,抑或神经脆弱的懦夫。





43



诗不喜欢浮躁、宣夸、虚伪、自命清高,抑或阴损。

这些东西,对诗歌是有害处的,是会把自己引领进绝地的。

这时候不思悔过,一意孤行,诗只能抛弃你。

因为,你已踏入远神、弃人、近鬼的牛角尖,执意自取其亡。





44



真正的诗人,永远是独行侠。

诗人仗剑天下,行走于白山黑水、恶林险莽。





45



真正的诗人,不畏清贪,不畏权贵,不畏艰辛、不畏死亡。

诗人当是大无畏冷峻的勇者。





46



笔是锒头,生活的积淀是铁砧,其中间的就是你的诗。

只有加温,冷却,千万次地锻打,金星飞迸百折不挠,才能使你的剑青光四射,削铁如泥。

诗,方能一鸣铮铮,动人心魄。





47



诗是这样的:

生米做成熟饭,这千家万户都会。

而将粮食酿造成独一无二的酒,如茅台、汾酒,杜康那就难了。

但这就是诗,让人闻着香,品着醉,粮食亦图得个好名声





48



在历史的审视中,话语是多余的,唾沫的舞蹈徒劳的。

让你无声的诗歌去说话,去征服人们心中的铁马金戈。





49



母腹与坟墓,那是我们生命浑圆的居所,

从生的一扇门,到死的一扇门,这便是你生命光明的过程。

门里边居住着永恒的黑暗,这恐惧谁都知道。

只有当你,在过程间完成了你诗歌的使命

大地之上,唱诗班的孩子花朵一般芳香地吟诵

即便在永恒的寂寞中,你都能听到你泉水朗朗的诗歌

这难道,不是你在黑暗中的温暖和幸福吗?



10年5月15日草稿于古玩城大原堂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雪野的诗观》





对我而言,诗就是大白菜。

它不拒百味,合众味之长,自在其中。有容乃大,平淡而王,百菜不及。故地久天长。

菜,尚谙此道,人乎?诗之道乎?





水不想死,真正的艺术家也不想死,各有天职。

水将一生给了稼禾、树木、万物,奔向大海。

云是水的灵魂,从天上返回。

艺术家死去,将他的作品交给了世界,用高尚的灵魂,灌溉他的子孙。





当谷穗低过它的肩膀时,那是它一生的富有。

因为它怀有对泥土的感恩之心,卑微之心,所以人类奉若神灵

而与其比邻的稗子,到死都不会低头,因它怀有一颗无知与骄奢之心。

人皆恶之,是自找,故农夫必将拔除!





大雪如甲,僧人继续打扫寺院。

我说:师傅,飞雪已至,何必还打扫?

师傅说:

雪消之后的干净,才是真正的干净。

我顿悟

雪下藏脏是对干净的不敬

他打扫的是天下人的心境。

      



心静,山水止。

心动,乾坤动

心正一切正。

桌子不平,放什么都斜。

     



你爱,所以你忧伤。

你思,所以你悲凉。

你要,所以你痛苦。

你贪,所以你贫穷。

你狭隘,所以你仇恨。





诗人,

你要像热爱自己的痛苦那样,去热爱人类。





在黑暗的时代,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多余的!

黑暗的时代,是神佛失职的时代。

敢怒喝、拍醒神佛的只有诗人。

天良何在!

一一请献出你的法力与悲悯!

   

雪野         初草于大原堂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悟时间与死亡  

-----简评雪野 《飞来飞去的日子》



金汝平



图片

“时间是什么,不问我还知道,一问我反而不知道了”,奥古斯丁曾经这样迷惘地说。为人类存在的广阔背景和特殊形式,时间不得不承受无数哲人、智者的叩问和探求,最终又对其本质茫然无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血肉之躯和敏感的心灵,深刻地体验它,感受它,或者固执又徒劳地抵抗它,因为死亡乃是时间的形式之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从更深处说,乃是对时间的恐惧。因而时间总是死亡的同谋,它把死亡作为贵重的、险恶的礼物,赐予人类,让我们在生与死的界限上,更强烈地感受它的惩罚。如果没有时间,死亡也将荡然无存。如此看来,一切对生存与死亡的感悟,必然指向神秘的时间。时间也宿命地成为许多作家、诗人永恒的主题。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把对时间的真切理解,凝聚于毕生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之中,博尔赫斯在他那些精致的、玄虚的、魅力无穷的短篇里,也一次又一次以独特的角度想象时间、认识时间、剖析时间,时间在他的笔下则呈现也类似于“交叉小径花园”的迷宫状态。



那么,面对时间与死亡这不可思议的巨大存在,雪野说了些什么?他的感受力在哪一个层次上展开?他的生命体验又触及哪一些精神的搏动?具体地说:雪野在散文《飞来飞去的日子》里对时间与死亡这样重大的主题,新的发现和揭示在哪里?这构成了我对这篇散文细致的阅读和分析。



从作家的类型上看,雪野更多地倾向于感受型作家。这一类作家可能不具备强大的理性洞察力,也不沉溺于虚幻、奇妙的想象之天堂,他们精神的触角总是极其敏锐地探伸向存在对自己的碰撞,探伸向“自我”与世界的冲突方面。他们的灵感往往被细微的琐事所激发从而蔓延、扩散,又在最后的背景上和普遍的人性混沌地合为一体。感受,不是由某些明确的思想意念出发也不是从书本和文化出发,而是由于心灵被存在的复杂性和可疑性所压迫、所诱引所经历到的活生生的悸动。它超越于逻辑和判断,抛弃了观念和教条,因而有可能更准确、更新鲜、更有力地激活我们被平凡生活所磨钝的感性,从而契入生存的本质,获得精神上的澄明。雪野对时间与死亡的处理是由一连串和具体细节开始的,或者可以这样说,雪野正是由于这些日常生活中摆脱不了的琐碎事情才体悟到时间与死亡两者其实是紧密相关的。只不过一个具体,另一个抽象。而日子做为对人类生命的消逝和减少,做为重复的、平庸的、缺少变化的生存形式,雪野更多地表现了它的悲剧性。尤其这种悲剧性还带着我们时代的鲜明特征——那就是疯狂,骚动,迷乱,平庸。神圣与崇高的丧失,欲望和本能的膨胀,使日子本身,外化为我们机械的动作,麻木的姿势,无聊的心思,卑琐的情感。我相信,这种对日子地理解既源于雪野“自我”生存状态的观察,也代表着一代人精神的迷惘和苦闷,甚至还抹涂着新旧世纪更替时不可避免的世纪末情绪。可以肯定的是,雪野没有廉价地、虚假地为日子镀金,也就是为生活镀金,他在这里显示也一个人敢于直面人生的真诚的勇气,当这种勇气导致他发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及与理想的差距时,他不得不为此悲哀。并且带着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走投无路的痛楚,慨叹:“我们没有将生命的火花变成火焰,而仅仅是用于照亮我们横陈的尸体!”无论是照镜子,逛大街,还是呆在家里无事可干,都至深至切地感悟到生活中无意义的空虚。一切行动最终以“上床睡觉”为终结,如此消极的、颓丧的、缺乏热情与志向的人生,超越了“自我”的狭小天地,揭示也更普遍的社会心理。对此,雪野是愤怒的,是苦闷的也是无奈的。他只能把这一切变成异常真实的对时间的领悟:“人说时间是金钱,鸟说时间是谷粒,猫说时间是耗子,狗说时间是骨头,你说时间是一头叫驴……”嬉笑怒骂中夹杂着对时间这个怪物的陌生和怀疑,这种陌生和怀疑,又反过来证明着时间的压迫和残忍。



我认为:这就是雪野以极端“个人化”的方式处理时间的独特之处。这不是深刻,但是新奇;这不算准确,但是犀利;这不是对时间的理性判断,但这是独具一格的对时间的奇妙想象……因为对雪野这样的感受性作家来说:不顾一切地、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淋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而避其短,正是其作品具备鲜明特色的保证,否则,将有可能面面俱到而平庸得一败涂地。雪野急迫地、贪婪地抓住自我体验过的东西,并使时间这种客观性极强的主题,带上自我的色彩,使这篇散文从大批如法炮制的平庸之作中突现也来,这是艺术的胜利。固然,福楼拜说过这样的话:“作家应该隐藏在作品中,如同上帝隐藏在万物里”,艾略特也谈论过:“非个人化”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作品都排斥个性,对于散文这种自由的文体,鲜明的自我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文章有可能变为僵硬的、面目可憎的木乃伊。



一篇两万余字的散文,如果一味地致力于“自我生命”体验而缺乏更大文化背景的衬托,将在阅读效果上失于单调和沉闷,也将在艺术境界上显得狭窄和拘谨,因而雪野自然地、不露痕迹地由具体情境的描写过度到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之间。当然,抒情和议论也是由非常个别的、具体的东西为依据的。围绕的中心依然是人和时间,而死亡则成为其中的媒介。这里,我发现,死亡渐渐代替了时间,显示出它的位置。雪野从自己房间里的泥塑、童年看过的皮影戏、本家爷爷的去世、马儿奶奶的发疯等等,写了死亡的各种各样及其无所不在,又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凡高、杰克·伦敦等人身上看也了人类精神的骄傲与不屈——对死亡和时间的蔑视与抵抗。这就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得以诞生的原因和内在基础。正是死亡创造了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的一切丰功伟绩。写到这一步,《飞来飞去的日子》的整体氛围也是颓废转为某种程度的激昂、由虚空转向某种意义上的充实,前半部分中常见的嬉笑怒骂和嘲讽、调侃、亵渎的语言也带上让我们激奋的严肃、庄重和雄辩。应该说,这是语言随作者情绪的变异而变异,随作者思想的转化而转化,同时,从整体结构的安排和层次的递进来看,也避免了平铺直叙而达到了山回路转、波澜起伏的效果。“对于不能言说的,我们只有沉默”,维特根斯坦说。确实,面对着死亡与时间,每个人都会深深感知到智慧的无力,语言的苍白。然而正如同雪野在散文中倾诉的那样,我们作为人不仅要反抗死亡,反抗时间,同时也要反抗对这一切的沉默。这是一切作家与诗人的宿命:反抗沉默又最终消失在沉默之中。但只要反抗过了,你的生命就无愧于生命。



《飞来飞去的日子》以雪野独有的方式,表达对时间与死亡的感悟,它并不能对时间和死亡增加或减少什么,但得以丰富、激活、唤酲我们对死亡与时间的体验,这难道还不够吗?





一首小诗凝聚“四心”

——赏读雪野新诗作《读书的少年》



马二伊娜      



     

什么是一首好诗?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好诗的标准在读者心里。若一个读者的心被诗歌拨动了,若这首诗歌与读者的心契合了,那么就一定可以打动读者了,于是乎这首诗歌在这个读者的心中就是最好的诗歌了!当越来越多读者的心被一首诗歌打动,那么这首诗歌无疑就是最好的了。所以说一首好诗无标准也有标准,它的唯一标准就是读者的心。读者的心就是裁判,读者的喜怒哀乐就是最后最公平的结果。当一首诗歌让读者流泪了,让读者愤怒了,让读者手舞足蹈了,作为诗人就算是成功了。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审美需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首好诗也有一千首坏诗。诗歌正像厨师做的一道菜,精心用心做完了,成败全在食客口里。品位与品味不同,自然结论不同。就个人气质与性格来说,我比较喜欢忧伤调子的诗歌。就像偏爱悲剧,总是喜欢看那些美好的事物被毁坏了,直到为之伤感为之流泪。而现实中的我却是一个个性倔强坚强的人,人们见到的总是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很少有人见到我的眼泪。这是不是一种阅读补偿心理亦或阅读趋同心理?不得而知。反正,我爱忧伤甚于欢娱。



今早,就遇见了这样一首怀揣忧伤的小诗。仿佛遇见一位满怀忧伤的少年,心为之一颤。仔细读之,竟然发现小诗不小,它至少凝聚了那少年的“四心”:失落之心,绝望之心,谦卑之心,感恩之心。小小的“四心”,融进了诗人那颗大悲悯情怀,让读者在一刹那,体验到了诗人的大灵魂大境界。这不是普通写分行文字的人可以随便做到的。这首给我带来审美愉悦与眼泪的小诗,就是诗人雪野的新作《读书的少年》。



这“读书的少年”,在我看来就是诗人自己,就是诗的抒情主人公。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个少年的“四心”的:



1、失落之心:他已故的花朵/比他乡还遥远,这是少年的回忆,他曾经手握过美丽的花朵,可是却不知原因地弄丢了,如同一个故人,即便呼吸着同一片蓝天下的空气,却行同陌路,比异乡还遥远。这距离是心的距离。有时候,一些人从我们的心里消失了,远比从现实里消失更让我们感到悲伤,因为我们曾经是心灵的朋友。少年的失落感油然而升。谁没有过这样的朋友呢?他们在时光中忧郁地与我们相遇,又忧郁地擦肩而过。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一颗越来越孤独的失落之心。这失落与伤感是少年的,也是诗人的,更是我们大家的。





2、绝望之心:如果说“已故的花朵”让少年失落、伤感,那么之后的“井水不在左右/牛哞与蝉鸣在纸上沉眠/道路飞走/肯定不会迷途知返”这几句写的就是绝望了,一个原野少年的与众不同的绝望:干净的“井水”不在身边、而那撩拨人的“牛哞与蝉鸣”也只是“在纸上沉缅”,四周一片寂静。应该说这样的画面就有几分禅味,几分诗意了,还不至于让少年失望。最让少年心灰意冷的是“道路飞走”。这“道路”,可以理解为人生梦想,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好的机遇甚至一个有缘人,本来已经横空眼前却不翼而飞,这让少年沮丧到绝望:“肯定不会迷途知返”,一个“肯定”,加强了语气,也道出了悲伤绝望的心情。





3、谦卑之心:据我所知,诗人雪野新出版的诗集命名为坐在屋顶上的少年〉。我想,这不是故意扮嫩卖萌,而是在灵魂的世界里,他依然是那个小时侯经常爬上屋顶望星空的少年,他一直没长大,依然是一个孩子,依然拥有一个年轻的灵魂。这也正应了哲人的那句话:诗人都是儿童。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无关年龄。他们仿佛从人生的第一个境界中永远没有走出来,在他们的眼里,山永远是山,水也永远是水。他们沉溺于天真,沉溺于童话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永远是美好的,永远是爱情与鲜花,他们的世界纯真如童。也只有这样的“赤子”,才可以咏唱出纯真的歌谣。“草木之人”,让我们联想到“稻草人”,这是诗人卑微自喻,也是大诗人大谦卑大胸怀的体现。这与另外一些很狂妄很浮躁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只能说,越是谦卑的就越是卓有成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诗人雪野的资料就可略知一斑。看惯了大诗人的狂妄,今读谦卑,尤为感动。





4、感恩之心;如果说“草木之人”体现了诗人的谦卑胸怀,那么诗歌的最后两句“借薄霜之光/想记住昨夜与他博弈的星辰”则体现了诗人的感恩之心,体现了诗人的大境界。注意,这里诗人用了一句“借薄霜之光”,暗含这温暖中也有薄凉,而诗人并不在意这些,依然感激昨夜对弈的星辰。多么崇高的境界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博大的灵魂,它不计较琐屑,不计较个人恩怨,与那些两两计较的所谓大诗人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日月星辰给了我们最细微最大公无私的爱,可是我们有几人心怀感恩呢?偶遇阴霾,就大声诅咒,忘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而此读书的少年,他用“陶器的诗句”触摸心灵,餐风露宿,又将启程……他又继续走在朝圣的路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动呢!





文字,总能够散发出一个人灵魂的味道。从雪野诗人的这首小诗里,我看到了一个痛苦博大的灵魂,他是那么年轻而鲜活,一辈子在读书,一辈子在读人。一首小诗,包含“四心”,可谓张力无限,生机无限,诗情无限,可以让我等读者大饱眼福了。



               

  附: 读书的少年



    /雪野





坐在书上读书的少年

他已故的花朵

比他乡还遥远

井水不在左右

牛哞与蝉鸣在纸上沉眠

道路飞走

肯定不会迷途知返



坐在江湖的边上

他陶做的诗句餐风露宿

当漫过高梁的汽笛

低声流过书籍的边界

片刻之后少年将会启程

草木之人

借薄霜之光

想记住昨夜与他博弈的星辰



  2013/1/25于大原堂







简评雪野老师的诗歌《每年秋天》:





作者:雪儿的诗

   



每年秋天

     

雪野



每年秋天

我都要回到乡下

和老屋、井水干杯

和光屁股一块长大的树木干杯

同舞刀弄剑的庄稼一起大醉



临走

我要把瓜果装进箱子

把河流与乡音折起来

放在贴身的口袋



这样

我就可以在异乡过日子

累时

面对星斗把村庄展开

听牛哞、夕阳吆喝

苦笑

抑或一个人悄悄流泪



诗歌赏析:雪野老师的这首《每年秋天》,诗里并没有出现什么华丽的辞藻、寓意深刻的语言。但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首诗的意境很好,意象运用独到,全诗通俗易懂且易消化。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洞彻得到,诗人雪野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家乡且和蔼可亲的人 。而且我们从文字中所呈现的画面感,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味到他的一种感恩情怀,和诗人雪野平时为人处事方面的亲和力。很乐意和故乡的人打成一片,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象“老屋、井水、树木、庄稼”以及第二段的“瓜果、河流、乡音......”等一系列意象方面语言的运用,是一种物象的指引和传导,借以隐喻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真实情感。

    “临走

我要把瓜果装进箱子

把河流与乡音折起来

放在贴身的口袋”

象类似于上面的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贴切、朴实,读后令人眼前一亮,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有一种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而后过度到;

    “这样

我就可以在异乡过日子

累时

面对星斗把村庄展开

听牛哞、夕阳吆喝

苦笑

抑或一个人悄悄流泪”



说明了诗人雪野身处异乡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眷恋之情。这样让我们立马联想到唐朝诗人李白笔下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经典诗句而感同身受。整首诗语言流畅,意象生动,看似轻描淡写,却似清风拂面一样的婉约离愁。字句精炼,余味无穷,给人以莫大的享受空间,显然是一首难得的好诗,水到渠成。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严家威 发表于 2022-4-1 14:05
感悟时间与死亡  

-----简评雪野 《飞来飞去的日子》

雪野读诗手记





《丫,来妈妈怀里》



云上霏雨



题记:

“贫穷而听到风声也是好的”——罗伯特·勃莱



来,丫,来妈妈怀里

暂且放下小店

我们一起喊雪:

小桃花,小梨花,小杏花,小蝴蝶,小羽毛——



喊得她们都脸红了,流泪了

我们就会感觉

暖和一些,春天一些,快乐一些



一直这样喊哦

小桃花,小梨花,小杏花,小蝴蝶,小羽毛——





这是一首怎样的小诗,我难以言说。



是悲极而悯?是喜极而泣?是愤极号啕?而笔者从另一悲泣的角度喊出了血:





暂且放下小店

我们一起喊雪:

……

喊得她们都脸红了,流泪了

我们就会感觉

暖和一些,春天一些,快乐一些



这不动声色的呐喊,让人想起了大音希声。

对苍天大地的愤慨,无助、无救、无奈,对现实的一种小草一样不屈的抗诉。



面对无奈只能从容。诗人只能求助那些小羽毛一样的雪,给孩子祈禳福祉,带来春天。



是的,春天来了,一切就会好起来。这是一种何等的渺小的悲壮呵!



我们只有麻木,只有用这种悲痛来对抗。

诗人和这小孩,面对强大的强权集团一样是弱小仍无力的。当然自知也是无用的。



但做为笔者不能瞩世无睹,只能饮泣为欢。喊喊小桃花,小梨花,小杏花,小蝴蝶,小羽毛,做一些含泪的儿戏玩耍。



来,丫,来妈妈怀里



这也就是诗者的悲悯、尚善,永不泯灭的母爱良心所在。也是诗者面对弱者无助的同情,一种浩大的茫然……



雪野读诗手记   即日于大原堂







雪野诗的三大艺术的图解



编者按

-------《诗作》诗刊



我认为这是篇极有思想的诗论,在诗道浮夸、嚣杂、堕落的当下,这篇檄文,能让那些迷离狂妄自焚的所谓诗人们安静下来,管窥一些诗道的本源。能起到清者自清,浊者还清的切脉之药,这也就值了!



-----------雪野



《关于诗及诗人的随想》1989----1999



金汝平



诗到底是什么?不断逼近又不断逃离,不断呈现又不断隐匿,不断召唤又不断拒绝……诗,这不朽的精神之谜总是迫使诗人在生命的许多时刻,许多瞬间,朝天空、大地和自我苦苦追问:诗到底是什么?但注定听不到回音。

这追问必将深入下去。就在这愈来愈严酷、愈来愈彻底的追问中,诗人写下庄严的、亵渎的、素朴的、诡谲的、完整的、破碎的各种诗篇。而这不过是开始。诗,意味着无限的探求……



神是什么?神什么都是。它是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的黑色浑沌,是摧枯拉朽崩云裂石的急风骤雨;它可以是石头,也可以是某棵猩红如火的热带植物;照我多年前的一种说法:神是猫头鹰的眼睛,一只眼睁着,另一只却闭着。

但这必须是在信徒虔诚的目光中。

什么是诗?什么都是诗。鸟的坠落,兽的潜伏,微茫的若隐若现的光芒是诗;废墟、断头台、妓院和疯人院也是诗;漏网之鱼、丧家之犬、敏捷的羚羊、幸福的猪是诗;杀气纵横、柔情似水也是诗;镰刀是诗,被砍掉头颅的血淋淋的向日葵是诗,它脚下的无边黑土则是诗中之诗。

但这必须是在诗人强有力的表达中。



诗凌空而降,给诗人以猝然一击或妩媚的风情万种的笑靥。诗狂暴地或温柔地抓住了诗人。于是,诗人开始说话。

诗不仅在诗人的灵魂里。和诗比,诗人的灵魂还太狭小。诗飞翔在另一个更庄严、更奥秘的世界,诗人的骚动与宁静,愤怒与苦恋,都是为了等待诗的来临,为了那一刻千金难买的神圣。值得欣慰的是,诗必将来临,它不是戈多。

诗比诗人更强大。诗比诗人更永恒。

诗只是通过诗人而具有形式。诗是酒,诗人只是器皿,诗盛满了它,又溢出来,世界上激荡着这圣洁浓郁的香气。



诗一旦到了诗人笔下,就笨拙了、僵硬了、丑陋了。是笔和周围小贩子的喧嚣以及浑浊的空气篡改了它,玷污了它,驱逐了它、反正它一逝不返,诗人捶胸跺脚、喟叹久之最后颓然扔掉了笔。诗人只有诅咒自己,仿佛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



诗和其它凶烈的致命的蛊惑类似。诗如同鸦片、赌具和黄金,它操纵诗人飘飘然、昏昏然、茫茫然。天堂和地狱失去界限,火焰和雨水浑然一体;它使诗人的眼睛变红或变绿,和此岸世界格格不入,却与彼岸天地遥遥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戕害了诗人,真正的诗人都是精神上的残废。但在这种戕害中,肯定有某种隐秘而不为人知的巨大狂欢,否则诗人岂不太可怜了。



我可以忍受生活中的废话,因为这是生活,但我很难忍受诗中的废话,因为那是诗。然而,以绝对的尺度衡量:什么样的话不是废话?诗不也是一些精致的、玄虚的、深奥的废话吗?人被注定是一种饶舌的动物,不说这一种废话,就说那一种废话。我们活在由废话组成的语言垃圾中,要摆脱这一厄运,就得绝对沉默。而一个绝对沉默的世界,只具备死亡的肃穆和枯寂,却与生命无关。从这个角度讲,诗永远是必要的,正是它显示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



诗可以缔造黑暗,比存在的黑暗更黑暗。

诗也可以缔造光明,比存在的光明更光明。

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逼使诗人把内心全部的恶魔与精灵,显形于白纸?于是,我们才痛饮这超越存在的神奇的诗、极端的诗!



“虚无”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尘世滔滔,谁配真正的“虚无”呢?每个人内心都充满无尽的欲望,贪婪的渴求,正是它使我们终生不得安宁。

诗人之所以赞美“虚无”,乃是因为它是一个梦寐,一个终极,一个恶魔的狂想。“虚无”它至高无上,我们是得不到的。

一个杯子盛满毒酒和清纯之水,最后它空了,碎了,归于寂灭,这就是“虚无”的象征吗?



诗人创造了美。美又是何物?平庸能变成美,丑陋能变成美,灾难能变成美,甚至残暴的杀戮也能变成美…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仁慈地犯下罪孽:因为他用美篡改了一切,装饰了一切,掩盖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美——即是最大的骗局,又是我们精神上的避难所。

于是,我们又宽恕了诗人的罪孽,并需要他们。



诗总是泄露着人的奥秘。

这种泄露是突兀的,意外的,防不胜防的。当一首诗在白纸上呈现,诗人会惶惑,惊讶,茫然不解:因为这些诗句,大大地超越了他的理性,他的逻辑,他的创作之前的预想。它们像一批怪胎,一批幽灵,像一个摆脱他支配与操纵的、危险的物体。它们正以自身的存在与诗人冷冷对峙,可又和他的灵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句隐伏着诗人的虚荣与自尊,那一句扭结着诗人的权力与情欲,而另一句突然通向一次怪异的、难以理喻的体验……这时候,诗人会叫喊:“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恶毒的、杀气腾腾的句子?难道我的心中埋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有时,诗人又手舞足蹈:“我从未见过这诗里的美的幻像,只因我写下它们,我才看到它们。”

连诗人死亡的方式也常被诗人不幸而言中,这就是“诗谶”。

热爱诗吧,诗是神奇的。也要小心诗,诗又是不祥的。



“完美”不存在于尘世,“完美”也不是诗最重要的品质。

所有的诗都是有缺点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对于伟大的作品,它们的所谓缺点不仅没有减少它的威力,反而是加剧、扩张、巩固这种威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一部分,其不朽的精神征服力也将荡然无存。

没有缺点又怎能有优点?而这正是平庸的标志。

“完美”只有被神所拥有,诗是可望不可及的。

世界上只存在杰出的诗,伟大的诗,不存在完美的诗。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很少有人有企及它;最高的东西又往往以最低的形式来呈现,又有太多的人来玩弄它,结果制造一批批文字垃圾。真正的诗像一切伟业那样,总选择个别人去完成。它要求的是天才,而非盲目的热情。

诗比政治更冷酷。

因此,诗的灾难不是诗坛的寂寞,而是市场般的喧闹;诗的灾难也不是诗人太少,而是所谓的“诗人”太多。



诗不能战胜空虚,得到的是更大的空虚。

因为诗也空虚的,它从空中来,也必到空中去。

但它彗星般的一瞬,抚慰了我们灵魂的饥饿,给这平凡尘世以千金难买的美之奇观。



诗是一种暴力,它借诗人显形同时摧毁诗人。多少诗人屈从于它无所不在又不露痕迹的支配之下。诗的诞生以诗人的毁灭为代价,诗的永恒又把诗人的生活抽空为昙花绽放般的一瞬。诗与诗人貌似亲密实为仇敌。这是为什么?难道精神上的狂欢必以肉体的痛苦为前提,诗,这给一些人带来光明和食粮的诗,对它的呈现者竟是I不可避免的劫难吗?

可诗又是脆弱的。它美如朝露,却经不起轻轻一碰。

它经不起世俗激流的冲荡,大千世界的骚扰,它在这个突然而来的物质时代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它经不起我们对它的漠视和冷淡,也难以承受它不可胜任的重托,甚至诗人过分的痴迷也使它窒息。

诗又是脆弱的。有时,我伤心地凝望着它,精灵一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纯粹的诗人不是大诗人。

大诗人必有气魄包容许多非诗的东西,否则不能成其大。一个太像诗人的人没有出息,他被诗束缚了自己,局限了自己。严酷的辩证法是:过分地追逐什么反而丧失什么。精华恰在糟粕之内,诗常在非诗之中。对一个进入境界的诗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沉溺于诗,而是超拔于诗。

小诗人仅有诗人气息,原形毕露。

大诗人则有多方面的文化特征,常集先知、哲人、学者为一身。因此他们能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甚至是人类精神伟大的代言人。



诗人,置身于万物之间,他渴求:日出,花开,女人散发香气,让一只做梦的蝴蝶也显出真实。但他最终是为一首诗而活着。

写出这首诗之前,他必先沉默。

写出这首诗之后,他还得沉默。

他最终为一首诗而活着。这首诗,将赋予他漫长的沉默以意义!



许多真理是在胡说八道中说出来的。

许多诗则是在一阵痉挛的迷狂中呱呱坠地。

诗的诞生是一种奇迹。对于奇迹,我们只能瞻仰不能解释。

一个诗人的能力就在于他多大程度上挣脱语言的桎梏的能力。

一个诗人的萎缩就于他发现任何挣脱都是不彻底的。

语言太强大,诗人自以为挣脱它时,就会更痛楚地感到:它依然在束缚着自己,只是更无形、更隐秘也更恶毒。

诗人就在这种困境中挣扎着。

因此,许多的胡说八道不是真理。疯人院里病人的疯语也不是诗。



政治家和世界搏斗,诗人和自己搏斗。

政治家能够征服世界,他们自信,诗人却总被自己打败,他们自卑。

无论是自信与自卑,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政治家有虐待狂的心理特征。诗人则是自虐狂。诗人珍惜自己的伤口,一边抚摸一边发出灿烂无比的微笑。诗人一无所有,这伤口就是他唯一的财富。



在蹂躏语言的同时不也被语言蹂躏?这精神上惨烈的博击,却以游戏的形式轻歌曼舞地出现。

语言究竟是什么?有时语言是网,诗人是鱼;有时语言又是狗,驯服地听从诗人唆使到处狂吠;有时语言是一线光芒下渐渐显现的谜底,诗人却是永恒的不解之谜。

对语言的苛求不仅来自诗人,而且来自语言自己。每个词晕眩着、抽搐着、具有喷涌的血液和深邃的呼吸。有时,一个词带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扼杀另一个词;有时,一个词又以歇斯底里、兽性发作的冲动或暧昧的诡计与另一个它垂涎已久的词融为一体。在词与词的搏杀与妥协间、契合与游离中,事物也纷乱地纠缠在一起,显示出朦胧又明晰的轮廓。词是主宰者与操纵者,在它的宣判下,一首诗呱呱坠地,一首诗猝然而亡,另一首则可能扭曲为畸形的怪胎。

每首未完成的诗都是地狱,只有词燃亮光。那么,每首完成的诗就是地狱之光。



一首诗诞生之前,诗人如同处女。

一首诗诞生之后,诗人则成为母亲。

那本质的变化席卷诗人的躯体,更席卷了诗人的灵魂。某些东西被摧毁了,某些东西又在建筑。诗人铭心刻骨地触感到这是一种比死更神奇更辉煌的悸动——创造的悸动。

在一首诗诞生的前与后,每个真正的诗人判若两人。



暴力在现实中改变了世界的一部分,诗人在语言中改变了世界全部。

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诗人也改变了自己。

他悬浮在空中,领略经久的饥饿与焦渴,俯瞰花开花落、潮涨潮息、一双双手恶贯满盈;俯瞰渺小的升华、伟大的沉沦、人类伤口深处澎湃不息的神秘源头。

他开始拥有第三只眼。

寂灭和复苏是他,膜拜与亵渎是他,黄昏时分被雨水浸泡得发黑的麦地也是他;那些在梦里梦见自己做梦的人,没有犯罪又无休止地忏悔的人是他,那些为乌有之乡黄金宫殿想入非非,又为化成茫茫尘埃的所有神圣长歌当哭的也是他;因圣洁被迫蒙面,由惧怕才铤而走险,昼夜吞噬着石头又嗷嗷待哺的人是他,把卫生纸当成旗帜高高举起的人也是他;喂养鸽子的屠夫,一夜头白的囚徒,强大力量下卑微的傀儡,葬礼后渺小的哀悼者是他;那些对镜自恋者,孤注一掷者,长醉不醒者,被情欲的白色水泡所戏弄者也是他;渴慕永恒而速朽的人是他,速朽而永恒的人也是他。



成为诗人的方式有许多许多种。有的诗人潜伏在深渊,他挖掘到黑暗之“存在”。

有的诗人则飞翔在天空,他抚摸到“虚无”之云霓。

诗人不仅能看透黑暗之光,还能洞穿光之黑暗;不仅能触及万象的流水,更能触及到流水深处万物腐烂的根须。

诗人必须由哭泣学会歌唱,由歌唱学会诅咒,由诅咒学会祈祷。但千万不要由祈祷进入沉默。因为沉默,是诗人真正的末日。



诗人必须在形式的十字架上钉死几次,才能获得自由;诗人必须首先说谎,然后才能说出真理。

可诗人一旦获得绝对自由,诗就在自由中迷失;诗人一旦说出真理,便成为罪人。

在这种困境中,诗人被撕裂了。诗,不过是他被撕裂的碎片。

只有在撕裂时惨痛的嚎叫中,才得以窥见诗人精神的力度和深度。它犹如一条界河,小诗人在此岸,大师们在彼岸。



废墟非要说成宫殿。

苍蝇飞舞非要说成孔雀开屏。

臭水沟非要说成大海。

聒噪的青蛙,非要说成美妙的歌唱家。

圣洁的词,对称于肮脏的存在。这别有意味的魔法,在一个时代比瘟疫还要流行,而诗人也不是无辜的。



精心地制造诗,却制造出无数埋葬诗的棺木。不过,在这无数诗的棺木中,真正的诗有时会意外地、猝不及防地“复活”,给诗人一阵狂喜。



真理不是唯一的。

杀人者的真理屠杀被杀者的真理,高贵者的真理戏笑卑贱者的真理,娼妓的真理腐蚀圣徒的真理,强盗的真理掠劫诗人的真理。

听着真理永无止尽的争吵与博斗,诗人困惑了:真有所谓的“真理”吗?也许,真理不过是每个人从喉咙里吐出的不同声音罢了,所以才这样纷乱、复杂,世界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可怕的喧嚣。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静默呢?而静默,对诗人意味着死亡。



诗人必须“犯罪”,但只是在诗中“犯罪”。

诗中之“恶”与人类生存中的“恶”无关。它只是增加诗之魔力的一种诡计。这些“恶”在词与词之间厮杀、吞吃、吼叫;又在词与词之间嬉戏、抚摸、翩翩地起舞。它不能伤害我们。

诗中没有“恶”,这是清白的诗。

但又是多么平庸乏味的诗。



探求真实成为哲人,创造虚幻则成为诗人。

真实否定面具、表象和掩饰,真实是裸体。真实把人类连根拔起,抛到荒凉的不毛之地;真实迫使一切美丽的光环散失殆尽,让人陷人“存在”的深渊;真实是寒光闪闪的利刃,戳穿了人类脆弱的良知。

所有的哭泣都是为了真实。

但虚幻诱惑人也升华人。在这个贫乏的时代,它填满我们空洞的心,难道这还不够吗?

连哲人在热爱真实的同时也憎恶真实、厌弃真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不可企及的美好境界:理想国、乌托邦、超人……



哪里有界碑、哪里就有岐路。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焦渴。

诗人永远是自己的猎物,在天地间无处可逃。他成不了水手,因为他只在世人唾沫的海洋中漂浮,抓不住一根稻草。为了清醒,他烂醉如泥;为了飞翔,他用头颅行走。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母亲,不断流产,又不断怀孕。他以精神来擦拭发锈的肉体,以词汇来喂养自己,又被渺茫的回声敲诈得瘦骨磷峋。





不朽是纯洁的,不朽更是血腥的;不朽是无辜的,不朽更是有罪的,不朽是仁慈的,不朽更是残忍的;诗人,你为什么要如痴如狂追求不朽呢?

倾听无声之声会变成聋子,凝视炽烈的光芒会变成瞎子。为什么要梦见桃花园、梦见黄金世界、梦见通往天堂的梯级?为什么要钉在语言的十字架上?为什么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被冻得瑟瑟发抖?

不是子弹,也不是刀剑,诗就判处了诗人的死刑。



有时缺乏“诗意”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太有诗意”则可能沦落为陈词滥调。因为诗意并非凝固不变的存在,只是诗人在感触万物时精神上神秘、微妙而新鲜的悸动。如果缺乏这种悸动,所谓“诗意”只是对别人的无耻剽窃。

能在“缺乏诗意”的地方发现“诗意”,才是真正的诗人。





新的美学原则之下有可能写出坏诗,腐朽的美学原则之下也有可能写出好诗。诗的孕育、诗的诞生具有偶然性,它来于诗人活生生的血肉。

当一种诗的观念逐渐僵化为一种教义的时候,它就丧失了曾有过的启示性。它成为诗人必须反对、必须抛弃的东西。通过这种反对与抛弃,诗人解放了自己被囚禁、被窒息的天才,他们获得了写作上的自由。



在这个黄金时代,写诗就是一种慢性自杀。让诗人的肉体与精神渐渐萎缩。一些极度脆弱极度敏感的诗人,忍受不了这种慢性自杀的折磨,选择了刹那间暴烈的毁灭。也许他们是明智的,也许他们更是勇敢的。

更多诗人对此别无选择。他选择了写诗,就选择了写诗带来的一切后果。于是,慢性自杀对于他又变成一种事业,一种冒险,一种狂热的非理性的献身,一种隐秘的无人分享的享受。



有两种“自我膨胀”的诗人:一种在诗中“自我膨胀”,另一种在生活中“自我膨胀”。

诗中的“自我膨胀”,源于诗人精神的博大和意志的扩张,并对称于淋漓尽致的、极度自由的形式,突兀、狂暴、庞大、坚实、美学的冲突及张力由此形成。而生活中的“自我膨胀”类似于庸俗的“自我吹捧”,除了推销自己,炫耀自己外别无意义。它只是用喧嚣的语言,泛滥的激情及表演的姿势,证明了一个诗人对诗的无能无力。因为他不能把这种“自我膨胀”纳入诗的表达,迫使它转化为审美内在的要素。仅仅满足于、陶醉于一场又一场诗之外的“语言狂欢”,诗人收获得只是自己的唾沫。

一切伟大的诗来于诗中的“自我膨胀”。卡夫卡的“自我缩小”不过是“自我膨胀”的特殊方式。





我们常常是在对写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冒险进入写作。多少年以后,我们才痛楚地认识到,写作有其必不可少的背景与基础。

谁占有了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基础,谁才开始了真正的写作。否则,他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缺乏表达的内驱力,更缺乏创造的力量,诗的产生只是空中楼阁,写作也仅仅是无尽的精力的耗费而已!

没有背景的写作。没有基础的写作,最终把写作者变为一只枯井中的青蛙,整天迷醉于自己喋喋不休的聒噪,对着一缕微茫的天光沾沾自喜:“听吧,这就是世界上最美、最动听的歌唱!”



一般好诗只是诗学基本法则的产物,它在有限的、固有的范围内确立自己,伟大的作品必然因为它的“异端性”、“先锋性”,逾越出这些诗学基本的法则之外。诗人磅礴的创造力朝新的方向喷射,使作品成为一个个五花八门的“诗歌怪胎”,裸露于读者的目光之下,他们厌恶,他们惊恐,他们排斥,愤怒地否认这是诗。当然,也会有人对“这些怪胎”充满了狂热的热爱:它与众不同!

“诗歌怪胎”是极其罕见的。它爆炸性地粉碎着人们对诗歌的知识,并把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导入一个陌生而辽阔的疆域。时间会证明,这些“诗歌怪胎”意味着革命,意味着诗歌本身必须清除自身中那些腐朽的、衰亡的东西。

《草叶集》、《马尔多罗之歌》、《恶之花》、《荒原》、《野草》、《嚎叫》……多么神圣而不朽的“诗歌怪胎”。



思想往往是人生命力贫乏的产物,蓬勃的生命枯竭了,思想又有何用?顶多把自己弄成有思想的废物。

哲人寻求的是思想,狂人寻求的是包括思想在内的一切本真生命。站在生命的这一边,一个诗人才这样热烈地喊道:“狂人比哲人更美丽!”



历史的遗产总是难以被真正继承,前辈的伟大也常被后来者怀疑。伟大,必不可少带有时代的烙印,它只是时代的真理与错误共同孕育的产儿。适应于这一时代未必适应于另一时代,不怀疑、不背叛这种伟大,人的精神将被囚禁,这伟大也必将蜕化为朽腐的尸体。



在成为诗人之前,必须成为一个反抗诗人的人:反抗他们的美学原则,反抗他们的陈词滥调、风格及语言,更重要的是,也得反抗他们的天才、智慧,反抗他们那些呕心沥血才铸成的不朽的艺术品——这种反抗,仅仅是出于对超越的热爱,对于创造的热爱。



诗人创造了一种“模式”,这标志着他的成熟,也标志着他的腐朽。另一诗人的确立意味着他突破其它“模式”,创造出自己的“模式”。整个诗史就这样循环往复,构成了千万种“模式”的交相辉映。

诗人没有理由否定“模式”本身,他只能反对另一种“模式”或那一种“模式”。不断摧毁是为了重建,重建也将承受后来者再度摧毁的宿命。

在这样的过程中,诗人总是带着镣铐跳舞,他是不自由的。“模式”就是不自由,诗就是不自由,创造就是不自由。自由,绝对的自由即虚无,它必将彻底消灭诗存在的基础,也必将消灭诗人本身。



创造不过是创造者被掠夺的过程。

创造了一个东西就被掠夺掉更多东西:时间、自由、精力……这创造物成为你的仇敌,你的魔鬼;而你最终成为它的猎物,它的祭品,它卑微的奴隶。

创造物比创造者更强大、更永恒。有人说:“创造就是抵抗死”,我说:“创造就是追逐死。”



那迫使人伟大的力量也迫使人受难。

伟大与受难是相随的。

有时,人们崇拜天才羡慕天才,然而,对诗人来说,这“天才”竟像毒蛇死死缠绕着他,使他一生不得安宁。我相信,在黑夜,在沙漠,在自制的十字架上,在非人间的无限寒冷中,肯定有“天才”跪着,向苍天祈求:“上帝,杀死我身上的毒蛇吧!给我平庸,给我愚昧,给我幸福!”



诗人永远在逃亡,当他们的纸房子一次次坍塌。

最后还得栖居于一张纸上。这些被墨水弄脏的纸,包裹着多少精神的死胎,又作为一种厄运而显形。然而更可悲的是,只有几个人在上面留下痕迹,更多的人仅仅在空白之间游荡,带着飘忽不定的影子。



天堂是迷人的,天堂对没有抵达的人是天堂。一旦置身其中,天堂有可能变为更可怕的地狱。

但诗人依然有创造天堂、赞美天堂的理由:那就是通过语言中的天堂,安慰那些活在生存地狱里的人们。仅仅是安慰,瞬间的精神上的安慰。





小丑是让人笑的,诗人是让人哭的。我们喜欢小丑憎恶诗人。诗人,你们这些在时代的大风中刺耳尖叫的、阴郁的乌鸦,为什么要惊醒我们幸福的梦?



也许这个时代是诗人的末日。但不要怕,当诗人面临末日时他才能写出不朽之作。

末日是伟大的。它把我们从迷幻中震醒,迫使我们学会真正的观察,真正的沉思。一切从中显现,一切变得清晰。表象被剥去,本质脱颖而出。末日像冥冥之中看不见的手,在逼近之时又将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从未有过的澄明。

诗人不必感谢生命,而当感谢末日。上帝让人死,这是对人类最大的恩赐。

一切伟大的诗,都是末日的证明。



但一切伟大的诗以什么来拒绝腐烂、衰落和黯淡?它被尘埃所覆盖,它本身是否也是尘埃?仅仅被我们的想象可悲地美化?

见到上帝的人必死!

那么,创造伟大之诗的幸运儿是否能完整无缺?

诗和诗人,到底是在哪个地方哪条界线哪一个被注定的“点”上相遇又远离?诗的嚎叫,会传得多远?诗人被砍伐,诗会不会流血?他们之间是亲密无间,还是视如仇敌?诗人活着,是用诗歌来哺育自己、支撑自己,诗,又是吞噬什么食物才不停地漫游、不停地运动、证实那个最纯粹也最虚幻的实在,直至在“永恒”绵绵不绝的摧毁下,死于非命?





一切都已注定。最狂暴的情绪,最幽玄的真理是可怕的。为什么生命最淋漓的放纵、意志最疾猛的飞扬都与死亡紧紧相连?

善泳者自溺。玩火者自焚。杀手在杀人的同时也杀死自己。

那么,诗歌又何尝不是诗人的葬身之地。

是《神曲》杀死了但丁。

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杀死了尼采。

是《恶之花》杀死了波特莱尔。

诗歌犹如凌厉的、光芒四射的利爪,横空而降,戳穿了诗人脆弱的抵抗,把他的心脏掏空,暴晒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有兽性发作的毒日头之下。

世界在混乱地旋转。他的眼睛发黑。诗在哪儿?诗有何用?何谓诗人?一切疑惑随风而去。只有诗人踉跄着,最后虚弱地倒下。后来者艾略特听到了:“那是“嘘”的一声,不是“嘭”的一声。”

诗,就是诗人最壮丽也最卑微的葬身之地!

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语诗歌的大平台大窗口!  
         荷残蜂蝶去,鳅鱼窥藕白。
子金石赠联:
        家和山川皆碧玉,威信笔墨尽黄金
注:敬请各位诗友直呼吾名,或者叫老严.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