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杭州西子湖诗社会员精选诗《我走进了你的画》点评

我走进了你的画
文/痴情老人

是春日里的一树桃花
艳艳地娇娇地
盛开在西子湖畔的绿荫丛中
桃花灼灼灿若云霞
彩蝶纷飞翩翩起舞

是月色下的一阙宋词
清清地幽幽地
诉说着寻寻觅觅的相思情
苏堤春晓杨柳依依
三潭印月烟雨蒙蒙

是江南水乡的一位女子
悠悠地款款地
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拱桥上
蓝印花布红油纸伞
细雨霏霏恍惚迷离

那一晚月色朦胧
我牵着你的手
你挨着我的肩
在江南水乡缠缠绵绵
在西子湖畔卿卿我我

不知道
是我走进了你的画
还是你走进了我的梦
粉红的桃花瓣飘飘洒洒
伴随你我漫天飞舞

陈虚炎浅评:庄子梦蝶,不知蝶为心化,抑或身化?评者看完全诗,亦不知诗人是在看画,还是走进画中,成为画的一部分。这景色太美,美不胜收!我有时也想,庄子梦蝶究竟是想表达何种思想?是对现实和梦境的辩证,还是物我合一的大同思想,哲理上的抽象能否辅助诗意,而这些带上哲理的诗意中,又会生出怎样耐人寻味的意境,我一无所知。我所能作出的阐释是:1,爱情具有一种移情效应。爱到深处时,会生出幻觉,想象周围美好的景物都像极了自己的恋人,从而将景物美好的特征移植到恋人身上,或者反过来。更有极端的情况,将自己幻想那个最爱的人,而梦幻过后,爱的人不在身边,自己还是那个苦苦相思的自己。2,上帝视角。有时我们创作文学作品,会用到高于我们自身纬度的视角,这样有利于全局而视,而不至于陷落于“当局者迷”的处境,因为此时“我”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甚至是创作者本人,所有原本不属于我的感觉都可以感同身受,这便是物我合一,景由心造的境界。而这首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完全就应了此两种观点的运用。比如前三段,诗人未说明何者是桃花,宋词,或者江南水乡的女子,或者可以是诗人爱恋的女子,也可以是诗人所谓的画中图景。而“画”的真实出处在哪儿?自然是从“那一晚月色朦胧”走起的“缠缠绵绵”和“卿卿我我和”。至于先前的“画景”,即是对真实画面的铺开,也是对情人之美的描画和定义。这里,情人与画景是同一之概念,只不过情人与画景还有这样一种重属关系,令人迷惑于诗人究竟是在表现画面,还是在表现情人。而先前已说明,爱情是流动和感染的脉流,她流动到桃花中,桃花也就生出爱意,流动到宋词中,宋词就述说相思,而流动到江南水乡的女子身上,无论是这位特定的女子,还是所有江南之女子,甚至江南水乡本身,都是爱意的化身。所以说,情人就是爱,爱就是诗人眼中之情人,以及所有可与之相关的景物与画面。在上帝视角以及移情效应的作用下,诗人深处爱的海洋,他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由他自我的爱意幻化出来,自然也就分辨不出是自己走入情人的画卷中,还是情人走进了自己的梦中。不信?那为何最后诗人又幻化成漫天飞舞的桃花,飘洒在情人的梦中?梦中之恋,还是梦幻之恋;画中之爱,还是爱中之画,无论诗人还是评者都已分辨不清。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以下特引一段文字,以表评者之陶醉。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2019/2/18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