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妈妈》
文/星石

桃花红了
杏花白了
我在芬芳中惬意地微笑
高呼——
妈妈。妈妈
望着树下刚刚出土的豆苗
眸子里
遍地豆花盛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妈妈
文/拾荒

一个女人哭了
一个女人也哭了
我总是分不清
哪个是俄罗斯人
哪个是乌克兰人
只从字幕里知道
她的儿子去了战场
她的儿子也去了战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苏格拉底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2-3-10 00:17:33
妈妈

苏格拉底


头发白了
牙也松了
她的影子有些蓬乱
天黑时分
风来。风去
带走了
她留下的
最后一缕炊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妈妈》

杨祥军


认不得子女
认不得老伴
他时常摇晃老伴的手
轻轻喊
妈妈。妈妈
可笑,又可怜
老伴偶尔也有意的
“哎”一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妈妈
文/秋天的童话

对着镜子
我数着头上的白发
想着妈妈的白发
早已爬满鬓角
妈妈也可能正对着镜子
染黑满头白发
想着只要她的头发是黑的
我就永远不会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国际诗赛 于 2022-3-11 10:10 编辑

妈妈
文/半寸

树叶绿了
树叶黄了
妈妈漫无目的地  年年四处寻找
心中千百遍地呼喊着:女儿  女儿
你在哪里?女儿
在黑暗的梦中
可能也一遍遍的哭泣着:
妈妈  妈妈  我要回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国际诗赛 于 2022-3-11 10:11 编辑



    高路远天寒,亲情通灵温暖
            ——读薄小凉《妈妈》有感
                        文/逸鸥


写亲情的诗很多,尤其是写母亲的,屡见不鲜也大多是乏善可陈。造成这种现象,大致是因为一些作者对母亲无节制、无限夸张的歌颂赞美。在这类作者眼里,母亲是完美无缺的,是神一样的存在,TA们会极尽储存于脑海中的所有优美的形容词汇,去刻画一尊比圣母玛利亚还要完美的神像。但是,塑造这样一位母亲,还是这人世间的母亲吗?我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样金光闪闪、光芒万丈的母亲形象,是不吃人间烟火、不具人类血肉的。

而薄小凉写的这首《妈妈》,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了,情感诚实朴素、简单直接,通篇没有一个夸张修饰的形容词,自然真实可信,凝聚直击人心的力量。

薄小凉的诗歌基本上是用口语写作,本诗也不例外。短短八行,两个地名,一喊一应,看似简单,却蕴藏着饱满充沛的情感张力和复杂缜密的心路历程。山东,安徽,是两省两个地理位置。从网上搜索得知,薄小凉是山东邹城人,现居安徽濉溪。

山东位于安徽的东北向,“山东冷了/安徽冷了”,这是自然气候动态顺序变化,但是在对气温的体感上应是倒序的,是因作者在所处之地的安徽感到冷了,由此想到,山东已先于安徽冷了。这样的描述,对于远离故乡的薄小凉来说,其含蓄的思乡之情是力透纸背的。两个地名拉开了诗歌的空间,而在两个地名孰先孰后的排列顺序上,也可见文字背后作者的细腻情感。

“我有时候无意中/会喊一声/妈妈”。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写尽了天下母亲对远离家门的子女们的慈爱担忧之心,而寒凉世态中,薄小凉“无意中”喊出的这一声“妈妈”,显然是发自内心的潜意识行为,这其中体现了双重含义,既有对母亲的无限的担忧,又有对母亲的无助的依恋。

“妈妈/也可能/会无意中/‘哎’一声”。读到此处,我估计会戳中不少人的泪点。虽然薄小凉对妈妈的这一声“哎”是“也可能”的冥想,却也是换位思考,替天下母亲挂念天下游子。霎时,诗歌打开了诗意的无限宽阔的广角镜头,我似乎看到了同一时空中、相隔千山万水的一对母女在一呼一应。因此,我更加相信了母子连心,相信就算背井离乡的游子远在天涯海角,只要叫一声“妈妈”,必定会听到那一声慈爱且温暖的答应。


附原作:

妈妈
诗/薄小凉

山东冷了
安徽冷了
我有时候无意中
会喊一声
妈妈。妈妈
也可能
会无意中
“哎”一声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博马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妈妈》

启子


太阳没了
月亮没了
我低声喊出的一声
妈妈,被向晚的雾霾
阻隔。妈妈可能的
一声答应
也被坟头的冷风
吹出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妈妈》

文/郭云玉

南方有雨
北方有雨
我看见村口被大雨淹没的
母亲。母亲
说着我们
湿漉漉的童年
和衣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运棒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2-3-10 12:30:53
妈妈
     李运棒

长江肥了
黄河肥了
风暖暖的,雨细细的
猎猎的旗帜唤着:
祖国,祖国
镰刀锤子联手
春天的大门
“吱啦”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