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苍凉 频道主编   /  2022-5-11 08:21  /   1077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奔丧路上反对抒情

--读喝马满群山《奔丧路上》

作者|苍凉


《奔丧路上》。这个诗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易拉近和屏声的时间空间。而如果这个时间是在不断地接近又暂时无法抵达的时间,这个空间是一节走进隧道中的车厢,它与外界相隔离又因为黑暗中“手机上的亮光”点亮了“某个夏天”“在水里,一次次测试/憋气”,无形中就进入了作者为我们预设的“套”:将有关“他”的感情以读者可重启的某种“经验或认识的面目出现,马上就可以唤起读者的能动性,迫使读者观察、判断,创造诗中所呈经验或认识背后隐伏的感情”(沈天鸿语)。
这种唤醒式操作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如一个人获知亲人去逝又无法立即抵达的压抑状态),暂时的理性占据高地却不能克制回忆与想象,如心中理性之花升华,如伴随着“哐当、哐当”的撞击声音坚持已久的客观、冷静、从容定住了一个人。
细节永远是诗的灵魂。不忍卒读或欲罢不能,大多数是因为细节的力量带来的冲击效果,有效地激活了隐藏在读者自己身体深处那些酣睡的生活原生鲜活体验。如“里边的壮汉在水里,一次次测试/憋气时长”,顾左右而言他;如“桌子上一排排的香烟,正襟危坐”,感情凝淀,犹似冷静淡漠;“他忙不迭地收拾起烟,屏声息气”,失态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悲泣--这种只以现场细节呈现现场摒弃了渲染与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写作者与他寄托或生发感情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高超的匠人之于金银胚胎,即所谓零度写作。
零度写作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呈现,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以第三者的立场冷眼旁观万千世界种种,后能不偏不倚,不躁不急,心平气和臻于化境写作,这样感情通过文字表达得更深沉、细腻、热烈,作品被赋予生命得以流传。
回头再来读诗,“在水里”“桌子上一排排的香烟”等细节刻画,带来生时的现场感,又涌现出死后的仓皇感与伤痛感。全诗干净、冷静,像电影镜头般“克制”,依靠意象本身的色调、景象与光芒呈现事物本身的温度与倾向。读者好像已身临现场,得到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又不得不抑制住自己。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作品获得较大的张力空间。
逝者生动活泼的再现,与作者默然无声但又下意识地制造出某些“痕迹”,被巧妙地安排在密闭狭窄的同一场景——隧道中的车厢里。意象化语言密度高张力大,客观的“象”渗透了强烈的主体性却又保持客观的表面性,既有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感,又有语言意象化所带来的语言结构的浮动的恍惚。“而这,正符合破坏语言的普通性这一诗的艺术基本功能的要求,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语言的感觉。”(沈天鸿语)
这首诗因此具有了探索和建立现实主义诗歌新的抒情方式,即反抒情的格调。

2022.5.9

附:原诗

奔丧路上

作者|喝马满群山


火车进入隧道
他手机上的亮光是
某个夏天里拍的视频
里边的壮汉在水里,一次次测试
憋气时长

铁轨声,耳机里传来的呼气声
忽远忽近
火车似乎花了很久才穿出隧道
桌子上一排排的香烟,正襟危坐
有水渍的痕迹

当列车员走过来
他忙不迭地收拾起烟,屏声息气
而有些东西,留在了隧道的黑暗中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笔名苍凉,爱诗。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细节永远是诗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平气和致于化境写作,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他忙不迭地收拾起烟,屏声息气
而有些东西,留在了隧道的黑暗中
身体要行走,情感要停留。心有余辉,写诗养性,做个勤快的人!公众号“拾柒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提读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发表于 2022-5-11 11:54
细节永远是诗的灵魂。

谢谢萦之老师。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孙明亮 发表于 2022-5-12 17:28
心平气和致于化境写作,欣赏

谢谢明亮诗友。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涂竞翔 发表于 2022-5-12 18:23
他忙不迭地收拾起烟,屏声息气
而有些东西,留在了隧道的黑暗中

谢谢来读。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知了。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