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陶发美 中级会员   /  2020-8-31 06:49  /   313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首页推荐

一种被压住的壮丽

陶发美

     说到写煤,至少,我国有两个大诗人的作品不能不说:一是郭沫若的《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一是叶文福的《祖国啊,我要燃烧!》。二者都以托煤而抒怀,都以祖国作为表达对象,都以时代发声,而且都体现了一个关键词:“燃烧”。要单单拿二人的形象塑造力比较,只因叶文福大尺度地带入了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其感动力更是强大,更是赤烈,更是雄峙。
     如果说,郭沫若是第一代诗人写煤,叶文福就是第二代诗人写煤,那么,叶如钢就是第三代诗人写煤了。应该说,他们的作品没有可比性。但不要忽视了,恰恰是没有可比性,才有了可比性。这怎么说?因为,从三代诗人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诗歌面貌,以及一路而来的艺术印记。现在,当我们转过身来一看,原来,汉语新诗的变化还真是很不一般了。
    要说,前辈诗人的抒发对象是祖国,那么,叶如钢的抒发对象就是事物;要说,前辈诗人加载了更多的时代感和现实感,那么,到了叶如钢这里,我们看到了新一代诗人眼里的世界,突然丰饶了很多、繁茂了很多、自由了很多;要说,在前辈诗人那里,有一块概念化了的煤,那么,到了叶如钢这里,也有一块概念化了的煤,只是概念与概念不同,前者把一个时代的情绪一股脑地投到概念里了,而叶如钢是把一腔自然情怀投到概念里了;要说,前辈诗人的作品虽不乏内在的激烈,但事物外在的突出感更多一些,那么,到了叶如钢这里,他少有事物外在的流连,却对事物内在分外忘返。
     这样一番比较,也就是事物之内外有别,决定了概念有别。——也就决定了诗境有别、诗情有别。
当然,他们也还有共同点的。就像19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人奥伊肯说的,外在方面不足取的东西,可以跟内在的伟大合一。我们拿到这个时候来理解,意思就是:一块煤有什么大了不起的呢,但诗人的一颗心灵让它变得不一样了,变得伟大了。
     肯定的,在叶如钢的思想里,也闪现过造山运动的景象,也不断触觉过一块煤的前世今生。但他并没有以呼喊的方式表达他的思想成果,他几乎忽视了一块自然煤的燃烧感。他是沉静的,沉酣的。他的诗情取向,在一个岁月深处。就像一个时光旅人,他在行走着、欣赏着、描绘着。他要在一个禅境般的煤层里复活出一个原初的宇宙来。或说,他在一块煤里,已然找见了另一个桃花源。
     在另一个桃花源里,他见到了一些针叶的积雪,一些松果的光芒,一些秀丽的白桦,一些鸟儿的飞翔;还见到了超越时间的银杏、超越水的水杉,还有包括桃花在内的一些愿意染色的树木,以至一些魂魄的香和青春。
      本是普普通通的一块煤,在叶如钢的眼里,却是万花筒一样,如此杳杳,又如此种种,完全呈现了一场伟大幽思的盛典。
还要一提的是,叶如钢是一位数学家、一位翻译家 ,又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分校的终身教授。我们似乎可以通过他的身份信息,来找到他的诗歌美学。他的诗句,正好反映了一位数学家的美学追慕:简捷、精妙,极富穿越性、考证性。
      他的写作,也印证了这样一个美学关联,即是:在宇宙的任何一个路口,都有静候着的数学王国的精灵。
      再说,作为翻译家的叶如钢,他一定受到过西方诗歌的影响,尤其是在洞悉事物上,他应用了一些域外的方法论。不过,他的诗歌本体还是汉语的、东方的。可以说,他成功地借鉴了西方,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汉语词汇的美学空间。

   “这是煤,我面对的,沉默的黑色
     如果爆发,如果脱胎换骨,不愿避免绝望、绮丽的沉沦”

     在这样的一个结尾上,叶如钢承继了“文以载道”的汉语文化传统。我们看得到,这里有一种壮丽,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被压住的壮丽;这里有一种浑然,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被埋住的浑然。
     要是把叶如钢的诗情诗意放在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里,就有了一个对应,就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一首诗,只有自然之道的进入,才有内在的当量,才有一种集虚,而积健的爆发。
     客观上,一座森林一旦埋葬为煤了,就再也不会重生了,但诗人却注入了一种非常心愿的不甘,一种格外重生的可能。
     或说,他注入的是一种对某种覆灭的反抗,也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反抗,一种生命美学的反抗。


2019.12.13写于深圳

附:煤
叶如钢

这是一排松树,针叶积雪、松果蓄集光芒
这是一列白桦,必然地秀丽、在季节性对位中
沉香树、青檀,阔叶和密集叶,魂魄的香和青春

果实有翅膀。而森林里鸟必然展翅飞,或收翅栖息
这是超越时间的银杏、超越水的水杉
这是桃花和其他愿意染色的树木

这是煤,我面对的、沉默的黑色
如果爆发,如果脱胎换骨,不愿避免绝望、绮丽的沉沦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他成功地借鉴了西方,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汉语词汇的美学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他成功地借鉴了西方,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汉语词汇的美学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佳作,问好!
幽林石子,实名石世红。鲁迅文学院湖南诗歌班学员,音乐诗人,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幽林石子 发表于 2020-9-1 15:25
欣赏佳作,问好!

谢谢石子!祝丰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