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2-10-28 09:03 编辑

遇见,即是奇迹。诗,赋予了通灵的通关文牒,一次赴会因此成行。
每一次遇见都是幸会。
现场读诗就是“批大郤,导大窾”式的尝试,以求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通灵状态。或许这个过程就能得因诗“遇见”诗友的快乐。
现场读诗选诗无标准,顺从个人爱好,服从感觉,谋图个人“砉然向然,奏刀騞然”之快感,直到“善刀而藏之”。虽无庖丁解牛之神技,而求庖丁之顺从与大快。
现场读诗推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殷切期待作者、旁观者、评论家参与,有独特意见者引以为友,共同分享通灵之乐。
现场读诗不定期,跟定诗友发诗节奏,有感而发,无感不言;形式活泼,不受约束;知无不言,尽言尽兴。
现场读诗被选中作品,若作者无意参与,作者随机表明意见,可删贴。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笔名苍凉,爱诗。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亲目一簇棉花糖的花纹

--读宋世平《棉花糖》




棉花糖

作者|宋世平


若不大赦,再小心翼翼也会氧化
此刻;我愿将人民的
所有的紧张变成我一个人的恐惧

现在,我手捧一簇棉花糖
它膨胀的十分可爱;人民则一个个地侧身闪过
人民把自己捧着,映出棉花糖一样洁白

除了甜蜜不可分
虚空使唾液赢得了认可,现在
我的膨胀通往了小心翼翼的恐惧一一

“恐惧”会成片繁殖于膨胀里
它兼具各个击破功能,它可能也在等一场大赦

膨胀,洁白,一点点甜;人民再一次闪过


苍凉读诗


选了一个自认为易解的题目来读,但读了就知道远远不是想象中的“棉花糖”那样简单。
文本呈现并不复杂。
文本中,“小心翼翼”“恐惧”“洁白”“膨胀”这样的常见词反复出现,是描绘棉花糖,又不是。
意象有单纯之美:一簇棉花糖,人民一个个地侧身闪过。
读时,却突然有一种忽然被凌空拎起的感觉。
那是一种无法放下的担心。
若不……也会……。这种像假设的句子,不是假设。
文本在描绘一种可能的双重否定的结果命局,甚至流露出绝望的心情。
这种绝望不是对某人某事的绝望。是对某种情势的绝望。
绝望意味着“我”暂时还无法改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并担心着,悬着。
透过“一簇棉花糖”“我”看到了什么?
所见为“我”所有,而不是人人。所以--

我愿将人民的
所有的紧张变成我一个人的恐惧

这样的,“我”置身陷于其中,“膨胀”于其中,像棉花糖一样“通往了小心翼翼的恐惧”。
如果仔细体会,写法可以这样描述:扎染。
像绞缬绸无意间浸入那种粘稠的液体之中,突然陷入一种染色当中。开始可能是挣扎,后来是“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扎结防染的浓重氛围从这个人身上不能抵制地传播开来,迅速传达到读者这里。
这时我们恐怖地重新体会到了“我”为什么会对诸如“小心翼翼”“恐惧”“洁白”“膨胀”这些词如此敏感,知道它们反复出现是一种不可逆转,是内心奔涌的大海泼溅的海水。
文本中,也先后出现“此刻”“现在”“现在”等记录时间性的词。
在时间步步逼近的镜像中,“我”移近、浸染“一簇棉花糖”的恐惧。
“我”油然而生的担心,随着秒针的嘀嗒之声不断地提醒着不复平静的“我”。
这洁白的甜的棉花糖自身携带着一种无法自抑无法安定的膨胀。
棉花糖不膨胀不成为棉花糖。
恰恰因为膨胀坠入自已的危险之境。
从糖到棉花糖,起码在外形上发生了“可爱”变化。
再具体一些,因为遇到温暖不再约束,开始自我释放而有了“洁白,一点点甜”。
但“再小心翼翼也会氧化”。
铁在空气中会生锈、银器在空气中会变黑,这是一种氧化作用。
因为氧化--加快着自身的自衰、损耗、败坏、消亡,短暂的洁白将不再洁白,一点点甜将不再甜。
这种“小心翼翼的恐惧”一旦醒悟,并在“此刻”意识到已经发生在自身,“恐惧”将繁殖并膨胀。
它们(他们)需要一种来自于外界的干预与认可发生关系,氧化物找到自己急需的“配对电子”,打破一直持续发生的“氧化”。
尚有并不醒悟的,即就是已经发生而不知的,不知自己在“氧化”,也尚未得到自己的“配对电子”,也可能一直得不到。
旁观者已经收获了它们(他们)的“膨胀”的“恐惧”,惊心与痛心。
这种惊心与痛心并时刻随着“棉花糖”的膨胀而膨胀,恐惧而恐惧。
这是以上帝之眼或心灵之眼透过“人民把自己捧着,映出棉花糖一样洁白”所看到的和呈现出来的“现在”。
“侧身而过”有着隐蔽的寓意。它指向忽略,指向“膨胀”、“氧化”而不自知。
“侧身而过”具有实景呈现的现场感。
“侧身而过”是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
“侧身而过”这个不应该出现的姿态恰恰是对待自己。
无疑,在“我”眼中,棉花糖一般洁白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簇棉花糖。

除了甜蜜不可分
虚空使唾液赢得了认可


这样的寓指当然在虚实之间得到极大地扩张。
读者会切身到现实之中的自己,并回传着来自生活现实的种种相似性。
与文本对接。
“我的膨胀通往了小心翼翼的恐惧”“我的膨胀”。是一个多指的偏正词组。
它所带出的僭越语气既表达了急切,又表达了不可抑制的冲动,最后落在了担心。
“恐惧需要“大赦”(释放),“膨胀”需要“大赦”(释放),人民需要在创造和投奔“美好”与“甜蜜”上“给予”“赦免”。
小心翼翼--这个形容词在仅有12行的诗歌组成中,重复出现两回。
“小心翼翼”强调了人民和人民在追求自己的美好与甜蜜中谨慎小心的神态。
“膨胀”的棉花糖和小心翼翼的恐惧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需要认领。
陈超先生认为:“我不提倡宏观、笼统地处理时代历史,而是希望紧紧抓住个人生活观感的某些瞬间,机敏地闪进历史生存境况,以一个小吟述点,自然而然地拎出更博大的生存情境。”这是一个视角。作为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诗写中的“我”是“手捧一簇棉花糖”的人,也是亲目这些“棉花糖”或将“会氧化”的对象,它有着与之一体的恐惧。
因为“手捧一簇棉花糖”,又身处在棉花糖特有的“恐惧”之中,被“扎染”,浑身密布着扎染的"青碧缬"。
这种不由自主地卷入,和一体的“膨胀”的“恐惧”,在具体地呈现个人的“膨胀”的“恐惧”的同时,反映着“棉花糖”本身的“恐惧”。
但其实他们是同一个。绞缬绸和染色体怎么能够分离呢?
写绞缬绸被扎染,是为了凸现它浑身绽放的"青碧缬",种种花纹像突然直愣愣地翘企的一种相异的相似。
以一个“这个”呈现无数多的“这个”。
诗写虽短小,密集地呈现出一种明晰但被忽略的现实。
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小处见大,以个体之冷暖感受感悟博大之境”。
为什么能实现这种“小处见大”的效果?整首诗都在“强调语言的隐喻性,这正是实现其文学语言,或曰语言的文学功能的重要的并且也可能是最根本的方法”。(沈天鸿语)
“隐喻的依据是对两种或多种事物抱有的共同态度,而不是事物之间客观属性的相似”。比如这首,起先可能只是握有一簇棉花糖,感受到它的洁白,一点点甜,继而感知到它的膨胀,和自己的小心翼翼。当面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情绪不断内化时,触发了自己平日生活的状态,和每当需要放纵和膨胀的恐惧,就获得了对这两种事物抱有的共同态度的知觉。


2022.10,10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10-11 20:18
亲目一簇棉花糖的花纹

--读宋世平《棉花糖》

更多的人提醒“呈现”。指出依靠事物本身的运动与摩擦唤醒读者潜伏的本能,而发生共鸣与赞许。这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主观呈现客观、以个体写集体、以个人情绪点燃读者情绪。具象中隐含了抽象、主动反映被动、直呼反衬沉默。它不是一个火山,也不是一个大海,但它以抑制不住来呈现火山之势,以泼溅来呈现大海的动荡。在需要将人民从“恐惧”中拽拉出来之时,冷静的事物本身的温度被弃如敝履,需要燃,需要火一般的热量驱逐恐惧。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赞了~~很少能完整地读评,,嗯,我有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歌大马蜂 发表于 2022-10-11 20:38
连我认为有待斟酌的“氧化”一词,都让你美好成这般样子,我说你“能把死人说活”不错吧?这首诗确实 ...

应该先有诗,后才有“评”的不过,还是得“膨胀”一下下。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北地 发表于 2022-10-11 20:47
赞了~~很少能完整地读评,,嗯,我有进步,

哈。我努力!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还努力啊~~要破天花板吗?我是从来不爱读评论理论等等的~~觉得脑子不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10-11 20:47
应该先有诗,后才有“评”的不过,还是得“膨胀”一下下。

阅读上我自己更倾向于“感觉”,,对梳理解剖因为基础的原因先怯而后自然地拒绝着,,不是好事,但貌似难扭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北地 发表于 2022-10-11 20:51
还努力啊~~要破天花板吗?我是从来不爱读评论理论等等的~~觉得脑子不够用,,

严格说这不是评。就是学习笔记。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歌大马蜂 发表于 2022-10-11 20:53
虽然先有诗,但评者的水平也很关键。如果你身居诗坛要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你一定能靠诗评挣得盆满钵满 ...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