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老家梦泉 频道主编   /  2022-11-10 13:39  /   297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简评诗五首

老家梦泉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雨欣


多年了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还在院中徘徊
如玻璃窗内的杯子一直纠结
一杯凉了多年的水

现在穿过紧闭的锁孔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开始丈量天空
如炊烟拔高夕照
等待雨过天晴……


老家梦泉简评: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是个语象,也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个意象。它的独特性及温润、自然、惬意的品质成就了这首诗。可以说,打造独特、惬意、温润、自然的意象,是现代诗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下的乡村,因父母离世,子女漂泊异乡留下不少空院,我老家就有一个。这首诗一反常态,它不从我对老院的怀念切入,反说老院对漂泊在外子女的怀念;它也不直言老院的怀念,而化实为虚,曲笔借用语象——那湿漉漉的想法去呈现;又把这个语象拟人:徘徊、穿过、丈量、等待去延伸、发展;还进一步化虚为实,先把湿漉漉的想法具象为:玻璃窗内的杯子一直纠结/一杯凉了多年的水。再具化为炊烟,拔高夕照/等待雨过天晴。这里,具化为杯子是等待、纠结,是为静。具化为炊烟登高眺望,是为动,动静的拉伸里蓄满张力;另外,湿漉漉的期待、眺望的阴与即将团聚的雨过天晴的晴也蓄满张力。所有这些,合力撑起了这首诗的品质。要说它最显著的特色,还应归结为——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意象。




芦花雪

虫二(江苏)


跟着秋凉的流水,就能找到湿地
落日的加入,让湿地有了宗教感
就能看见湿地上的信徒,用脸
在下雪

顺着炊烟系下的吊桶下降,就会落在棚户区
就能看见小屋把一些人抱成植物的样子
落寞,挣扎,情急之下
就用乡音开白花,像芦花,用脸
在下雪


老家梦泉简评:
跟着秋凉的流水,能找到湿地,能找到湿地上的信徒——芦苇,在落日的余晖里,芦花纷纷扬扬,用脸尽情地下雪,一幅多么神圣的画面。这种经历你有,我也有,只是没能像作者这样演化为一幅感人的圣景。妙在作者笔锋一转,为我们呈现了另一场雪:顺着炊烟系下的吊桶(多么神奇的想象),就能来到棚户区,“就能看见小屋把一些人抱成植物的样子(多么奇妙的语言)/落寞,挣扎,情急之下/就用乡音开白花,像芦花,用脸/在下雪”。
一场植物幻化的雪,一场被生存抱成植物——逼仄小人物幻化的雪,两场雪相互纠结着、牵引、对立、互动,诗意被彼此间的张力拉进饱满,进而引发读者对此在小人物生存命运的关注。一首俘获人心的佳作,美中不足的是两段结尾有些重复,如果稍微区别一下,似乎会更好……





进山不见寺

白象小鱼


这是一座心中的慈悲
和山中悠远的钟声,合成的寺庙
“仿佛佛陀脱下的躯壳”
隐匿在深山中,避而不见世人
我从不曾见过它
我猜想那里有一个老和尚
他既念经,又种菜
养育自己青虫般的一生
他在经书中啃食,也在木鱼上敲警世的棒喝


老家梦泉简评:
我们都有进山游览的经历,它和现实生存拉开一定的距离,高海拔更便于回望、识别、辨认,也易猝然激发一些对此在生命的观照。作者进山不见寺,但闻钟声响,顿然激发一些幻想,一座精神寺庙就这样建立了——它由心中的慈悲和山中悠远的钟声合成,深藏山林,避不见人,可谓“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进而引发一些潜意识的猜想:“我猜想那里有一个老和尚/他既念经,又种菜/养育自己青虫般的一生/他在经书中啃食,也在木鱼上敲警世的棒喝”。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历经世俗磨难久凝于心、逐渐生发的一种向往。小诗肇始于一个瞬间的感发,融此在与彼在于一体,虚幻出一座医治精神创伤的乌托邦。这样的诗写角度及呈现方式,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深为作者生存/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及诗意锻造能力所折服。





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

汪小祥


脑褶里,那一幕,刻得很深
村子水口的古石桥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
立着,往下看
溪水拖动朝晖一闪一闪的
像母亲的眼睛
桥头,倒映在溪水里的牛车
牛尾摇曳,像父亲的鞭子
石床上,溪水跳荡着渐流渐远
像牛蹄在古道上奋奔……


老家梦泉简评:
这首诗对脑褶里那一幕刻画得很出彩,难怪作者自己也说: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三个物象引发三个比喻,进而变形为三个意象,像三个支点,撑起这首小诗的架构。三个意象又逐步拉开景深,丰润、饱满了这首小诗的肌质。另外,三个意象也对应着母亲、父亲和我,我在母亲的注视下,父亲的鞭策下,恋恋不舍地奔向远方……





那是孤独

佘尚达(12岁)


我在墙角难过的时候,
影子一定也在
哭泣。

因为
它比我更靠近
墙角。


老家梦泉简评:
现代诗在性情,经验的基础上更关注体验,体验是心灵瞬间的爆燃和蔓延。它可以是直接体验,亦可是间接体验。带有一定的变幻、非确定性、潜意识等非理性因子。这首小诗就是一首体验之物,他(她)站在墙角难过时,看到投影在墙角的影子引发感想——影子一定比我更难过(哭泣),因为它更靠近墙角。影子是由光源对客体投射而显现的(这里应是背向光源的投射)。那么光源是谁?是生存的磨难?是父母严苛的管教?亦或是其它?另外,影子是否也含有多种身份?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加上作者只有十二岁,更让人暗自称奇。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标题与正文不是那么契合。毕竟作者只有十二岁,纠结孤独,是否与小学生的生存体验错位?是否有那么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嫌疑……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好诗好评!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前来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