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红力 版主   /  2023-2-16 15:33  /   217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率先幸福的脚趾

——读梁文昆的几首诗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就是我们感觉到的那样吗?我们感觉不到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存在的吗?我们的世界是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中还是独立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如果世界在我们的感觉中是不存在的,那它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读到梁文昆的诗时我忽然产生了上面一连串的疑问。诗就是诗人的世界。诗人的世界存在于她的精神活动中。诗人对所处环境的精神再造是她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特征。
在殡葬场的火化炉旁,一般人也许看到的仅仅是逝去后活人的悲伤和逝者的消亡。而诗人则看到了另外的东西。她引领我们走向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在《火化炉》这首诗中,诗人很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清瘦的老头。这个老头是谁并不重要,他有什么样的活过的人生也不重要,尊贵或贫贱,良善或邪恶,辉煌或落泊,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火化炉里,大家都是一样的。这个事实极其冷酷。但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诗人的叙述冷静直接客观。以火化炉的视角融入诗人的深度思考,从表象中一层一层剥开现象的皮,逐步抵达一个惊人的现实的核:人,最终只留下一个名字进入火化炉,之后剩下的唯一辨识也只有一个名字。甚至连名字也可能不会剩下。这样的抵达,会诱发我们思考更多关于活着的问题。
诗人的文字造就一个精神世界。诗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精神世界,而词语则是构建这个世界的基石。
梁文昆对文字的精炼是很讲究的。她对名词的驾驭非常娴熟。在《另一个我》中几个名词的排列,便将几种完全不同的具象统驭在同一个共性中搭建成一种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状态和内心精神活动轨迹的抽象。(如:日记,报告,合同,或一首诗)。她善于运用深度联想、关联联想等手段,将一种诗意演绎得层次丰富,而又主线分明。如一张纸,便是人的工作生活,一只胃,便反映了人的物欲和物理属性的本质。一间房便是人的精神载体。而一个我,便是一种生命哲学的辩析。
梁文昆的世界是一个诗化的世界。更是一个哲学思维的世界。正如她自己在《照料》中所说:“我写诗,无非是在写/自己的思想,我生出它们,又被它们悉心照料。”
她在《事件》中关于“隐身”的描述耐人寻味。越是品咂,越觉得有多种歧义。也正是这种歧义让她的诗具有一种开放的可以由读者进行再造的多维性。而象《花园里的黑猫》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叙述则即是一种记实又是一种想象的再造。是现实与想象力的高度契合。
梁文昆的诗其实大都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感觉和感动。或者是来源于对某个片段某种状态的深度冥想。她对生活细节的感觉如她的《清晨》中“率先幸福的脚趾”般细腻。这样细体详察的生活态度也算得上是对生命的真正热爱了。而我们大多数人大都是囫囵一天囫囵一天,不知生命是怎样一天天消磨殆尽的。
丁不三在把梁文昆的诗推荐给我时说:读她的诗,总有一种隐隐的痛,和被扎痛后释放出的爽快。这或许恰恰就是梁文昆所要表达的她体悟到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感觉。《我养的猫总想出去》是最能体现这种感觉的。或许我们生活的现实本就是这样的。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恰如“我和我养的猫”的关系一样。我们既想挣脱现实的束缚,又不得不依赖于现实而生活。
就让《为什么要活下去》、《病床上的奶奶》等继续这样虐心吧。
现在己经是深夜零点二十分了。我能听到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再过几个小时,太阳就会升起。阳光会爬上我的脚趾。但愿我的脚趾也可以率先享受到幸福!

2019年6月3日至4日零点二十五分。红力于阜平。
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旧作。最早是应丁不三之约为《诗视界·一期一遇》而写,现在翻出来,发布在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


附梁文昆的诗
火化炉


我今天吞掉了一个瘦老头。
他是自愿的。
他带着他的名字,投奔我
除此以外,我一无所知。
这是个体面的老头
他的腰很直,平静写在脸上
衣服很干净,刚刚刮过胡子
但这不重要,我是炉子
可以焚烧,我是公平
没有意外,我是开始也是结束
我烧掉的可能是一个混蛋
也可能是一个好人
但这也不重要
我,秘密的终结者
今天要吞掉这个瘦老头
初来乍到,似曾相识
但他只带了他的名字。


另一个我


一张纸,填上字
会变成日记,报告,合同,或一首诗

一只胃,填上食物
会变成脂肪,能量,残渣,或一个胖子

一间房,填上床
会变成安身之所,睡眠,梦,或梦里的荒唐事

一个我,填上你
会变成另一个我,饱满,虚无,黏稠
突然长出母狼一样的敌意

清 晨


清晨,一束光从窗帘后面
钻进来,照亮了我被子外面的脚趾
我没有动,我喜欢这种悄悄
被满足的感觉:仁慈翩然而至
幸福爬上我的睡衣。我的脚趾
是率先幸福的脚趾。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感觉和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