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胡须
文/舟自横渡

你在哪里?
我一遍遍寻找
刚刮的脸,是否
留有不羁的你

我一遍遍寻找
一遍遍失落
曾经锋芒毕露的你

去了哪里?胡子
拉碴
不事边幅
从你出现在我脸上起

许下的心愿,此生再不会变
我找啊找,找啊找
我跑遍天涯海角
辨认每一张脸
而你却匿迹于茫茫人海
沽浊酒,吟烂诗,与一江芦笛踏雪去。舟自横,人未渡,引几只鸥鹭问苍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澧有兰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3-6-6 12:08:30
最后订正稿。并以此为准!麻烦和辛苦收稿编辑老师了!!

胡须
作者/澧有兰

修面。保持干净形象
这无可厚非
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
变了味

有人呈现出两个面孔
台上是一个
台下是一个

其实修面是一种审美境界
精心打扮
尊重别人
未必不是好事

如果将一张真实的脸
一味通过修饰
就会失去锋芒
留下伪装
长此以往,人民会失望的
2023/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菊黄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3-6-6 14:31:28
《胡须》

文| 菊黄

总是在仔细的
打理着
并陷入每一天早起后的
小慌乱

或应忽略些细节
如镜子
祭出的零碎日子

恍惚你在虚度光阴
沧桑不再刻意
某个时刻定会被装饰
如那种尖锐之物

仿佛一把把细针
于唇间生成了胡须
这将多完美呢
填充岁月里荒芜的时段
被修剪的老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须
文/林木

不知谁说的
茂盛生长的事物需要抑制
比如前院的草坪
夏天每月割两次

比如脸上的胡须
三天至少刮一次
它们生性野蛮

留长须的除外
但也要定时修剪
不可长成像本拉登
会成为美国的打击目标

宁可做稀疏的事物
比如树,可以自由生长
此时我站在浴室的镜前剃须
隐约听到远处传来
割草机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东方玉亭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3-6-8 09:09:41
读韩老师的《胡须》,不知从哪天起,作者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因为一个人的脸,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社交场合中,面部干净,就显得精神焕发,显得健康,神采奕奕,带给人好的第一印象。让刮胡子成为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东方玉亭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3-6-8 09:16:06
接上,是一个人自我管理的开始。第二段,偶尔忘记,自己都看不过去。第三段,刮胡须很多年,用了很多刀片,突发想象,感觉可以用这些刀片,打造成一把砍刀,会怎样?那就感觉太危险了。第四段,还是回归善良吧,最好不要有可怕的念头,自己管理好自己,干干净净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东方玉亭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3-6-8 09:48:48
胡须

文/东方玉亭

不知从何时起
小麦把叶片
进化成
针状的芒

也有还没进化成功的
只褪去叶片
没有锋芒

如今有芒的麦子
缩短了成熟的时间
锋芒保护了果实
不受病虫伤害

锋芒自有它的作用
可以作为武器
亦是输送营养的通道
饱满自己
亦造福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须

文/明烛江南

和青春一起到来的
除了迷茫
还有渐渐茂盛的
胡须

心情也有明媚的时候
像阳光
透出丛林的叶间

收集这些阳光
要挥去多少阴霾
要与身体里的另一个我
撕裂到何时程度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妥协
当我见到镜中的自己
重新显现光洁的面容
我觉得自己像是戴上了面具
竟凭空获得了一种安全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沛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3-6-8 22:51:39
胡须

文/阿沛

每天镜前的战事
一方是胡子在脸颊的攻城掠地
另一方是刮脸刀
对胡子的杀戮

棘心的胶着战
倔强的胡子军团
被铲平了,又迅速冒出来

倒是号称世上最锋利的屠刀
什么超凡,超滑,超霸
一叠叠
败下阵地

貌似胜利的胡子
同样也输给了时间
它们再犟再硬
亦无法支撑住
坍塌的青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篱种树书
——简评韩庆成《胡须》

胡须显然另有寄托。胡须是一个隐喻,也是一个待解的隐语。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不妨回溯一下诗词的传统,比如以美人见弃喻怀才不遇,以夫妇喻君臣,以香草与恶草喻君子与小人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作为当今诗坛建树颇丰的一代大家,作为以干预为圭臬的流派掌舵人,怎么可能仅限于胡须的表层意旨呢?
那么,诗人又想借此到底表达什么样的博大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穿过语言的墙,进入诗意的显隐境界。众所周知,诗人曾为谭嗣同写过一首力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查看一下,兹不引叙。在诗中,同样也出现了刀这一中心意象。那是向天笑的横刀,也是抹杀革新的钝刀。
或许有读者会问这和本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大有关系。勿庸讳言,每一个成熟的诗人,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换言之,是他的“主要情感”(语出铁链)。韩诗正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来看文本本身,诗人以四、三、四、五的分列式,借刮胡须这一事象具象呈现了半生的心路历程。最初,诗人
“感觉把刀片收集起来
可以打一把砍刀”,然后出现了断层。不要忽视了这分行处的留白,这正是全诗的精妙所在——多少事,欲说还休。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老英雄壮志难酬的无语对斜阳,像辛稼轩一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篱种树书的无奈姿态。
诗人这样省去的千言万语,相信读者自有体会。不可否认的是,诗人曾说过除了干预无所事事。为什么会这样,是干预得不够,还是干预根本就收效甚微?但反过来,我们却读懂了堂吉诃德的执著,甚至对西西弗斯心生敬意。
但诗人却以独善其身收束了内心的这种豪壮之气,似乎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从而向内转,转从修身之道——
还是希望把砍刀
分割成小小的刀片
这样就安全了
这样面孔上棘手的部分
就可以自我消灭

读至此处,我们又仿佛见到了阮籍与嵇康的影子。但是,诗人的出世之思却没有这么简单。这蹇塞不平之气,依然如刀锋凛冽,使被干预者不得不有所顾忌。这无疑是另一种入世。诗人驱逐了美学中的形而上学,代之以社会学。
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
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希尼曾引用弗洛斯特的一句话,用来作为对一首诗作出的奇妙界定:“有么一刻止住了混乱”。
这种姿态让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会为一只飞鸟、一片绿草而流泪,并从中体会到某种活着的幸福感,寻找到某种自我拯救的形式。诗歌从此不再允诺幸福,而只展露批判的省悟与清醒的痛苦。诗与文字本身将显示见证的力量,写作终于不得不成为这样一种见证的方式。
痛苦的回忆令舌头打结,要么选择沉默,从此三缄其口,任世界陷入混乱与无名,像一个完全转身离去的上帝;要么装作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未曾发生。
对一个真正的诗人而言,写诗无须任何理由,它就像呼吸的本身一样自然。韩诗一向秉持萨特式的“介入”,而将革命性语言本身视同社会实践,从而将现代艺术成功地纳入了他的批判理论。秉从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韩诗的艺术将成为一种“反艺术的艺术”,即“否定的艺术”。即强调以一种不完整性和零散性,来对抗那种对一体性和完美性的渴望。我想读者应该是清楚的,甚至可以从他的否定中感受到一种肯定:对诗以及源于诗本身力量的肯定。


附原作如下:






《胡须》

韩庆成


不知从哪天起
刮胡须
成了每天起床都要做的
一件事

也有忘记的时候
那张脸
便变得张牙舞爪

如今用了多少刀片
已经记不清了
感觉把刀片收集起来
可以打一把砍刀

还是希望把砍刀
分割成小小的刀片
这样就安全了
这样面孔上棘手的部分
就可以自我消灭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原创诗歌栏目2012-1-1 00:35,原题《2011作品年选(36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