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赏读:偶然背后的必然

卞云飞


一首诗只有读出其产生的偶然背后的必然,才能更好的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或体验。希尼这首《晚安》从起句“门闩拨开,一窝锋利的光/剖开了庭院。”着重运用“拨”和“剖”(前者相对轻缓,后则果断有力)的动词来营造出语言的张力,句中的形容词“锋利”明显暗示了诗人内心所处的一种状态(可能是处于时间或黑暗的环境)。这样的起句往往有一种抓住读者眼球的能力。

第二句“从那扇矮门外/他们弓身进入如蜜的走廊……”“他们”是谁?联系题目可以读出他们应该是亲人,后面的“走廊”被赋予了“如蜜”的形容,就更说明了这里家人归来相聚的温馨与幸福。“然后直接穿过那道黑暗之墙”,这里“墙”的高大或者夜所投射的“黑暗”在这样的氛围中已无足轻重了。这里的“如蜜的走廊”与“黑暗之墙”形成了一次语境反差的对比。

第二节“水坑、鹅卵石、窗框和门阶……”是院子里本来存在的东西,被再次复述是为了突显这家里的一草一木在诗人心里是那么的熟知——“稳稳置于一堵光亮中”,此“光亮”与起句“一窝锋利的光”在诗人心里,形成内心与场景的呼应。

最后一句“直到她再次超越她的影子跨步进来……”显然“她”就是开始拨门闩的人。如果在不去了解诗人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此前的“他们”可以是父母或者孩子,这里我更愿意把“她”想作妻子。当然,如果诗人本身就是孩子,那么“她”是母亲,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可能性更在于符合他日后偶然的回忆,从而跳脱出当时的处境写出了这首《晚安》的必然性的逻辑。直至结尾“并取消她背后的一切事物”就像一本书从开始的“门闩拨开”到合上了故事的封面。

有人说现代诗忌形容词的运用,而希尼的这首《晚安》无疑将动词与形容词(暗示)较好的整合运用,达到了场景生动和语言张力的双重效果。也是诗人将日常生活引入语言艺术的能力和价值所在。


附:
晚 安

谢默斯·希尼(爱尔兰)


门闩拨开,一窝锋利的光
剖开了庭院。从那扇矮门外
他们弓身进入如蜜的走廊,
然后直接穿过那道黑暗之墙。

水坑、鹅卵石、窗框和门阶
稳稳置于一堵光亮中。
直到她再次超越她的影子跨步进来
并取消她背后的一切事物。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清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