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笑诗歌《远方的绵羊》赏析
易飞
向天笑写诗40年,总体来说,始终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绝大部分诗作带有“及事”性的色彩,这使他的写作,显得质感饱满,诚实可信。我一直以为,在真善美之间,后两者较易,大多数人诗人都在操持,然“真”最为不易——它需要诗写作者本身所具有的个人品质和面对自己的勇气。我偏爱带着“真”的写作,即使它们在某些时候显得过于靠近生活,有“一片树叶”拿得太近之嫌,有日常生活的琐碎之嫌,有消解张力之嫌,但比起凌空高打的伪饰、故作病态的呻吟和云山雾照的“空心化”写作,还是让我心里踏实很多——文贵于诚,“我手写我心”,诚实才能广大,永远是至理。
《远方的绵羊》不是日常性写作之一种。以我所知,向天笑长期蜗居黄石,黄石总体上也属于江汉平原,虽有一山叫东方山,但并无草原,更无成片可放羊之地,所以《远方的绵羊》写的也只能是远方的,或者是心中虚拟的,也许是作者到某地一游产生的图景。由此可以确定,这首诗本身的“现场”存在可疑之处。但诗之所指趋向象征意味,“现场”的指证,就没那么重要了。
你信不信,一个女人的枕头是一座山
她在孤独中把思念变成一只只洁白的绵羊
在寂寞里又把绵羊一只一只地赶上山岗
开笔采取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语气显出婉转、商榷之意味,其实“你信不信”是可以不要的,但后面的“一个女人的枕头是一座山”便显得武断、宣示,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你信不信”并不是真的问你,管你信不信,但谦卑的语气所显示的态度才是重要的。“枕头是一座山”是一个好句子,“枕头”与“山”比,有一些形似,但细究差距大矣!再大的“枕头”也无法与“山”相比,但这是一个“女人的枕头”,就不啻是物体形态方面的了。“女人的枕头”有多大?回答起来是很有意味的。说它可以大过一座山,不会没有人不相信,因为早已超过物理层面去理解它。这里面还有一层巧妙的意味:枕头一般来说是软的,它是保证睡眠的东西,体现某种催眠、熨帖、柔软、舒服的功能;山则一般被视为高大、笔直、高峻、阳刚之物。这里面已经暗含着男性与女性的属性。“她在孤独中把思念变成一只只洁白的绵羊/在寂寞里又把绵羊一只一只地赶上山岗”,“孤独中”“寂寞里”属于同一种语义,并且互证,孤独的人寂寞,寂寞的人孤独,也就是说,她处于一种寂寞孤独的状态。此中,她“把思念变成一只只洁白的绵羊”,“又把绵羊一只一只地赶上山岗”,把思念变成绵羊,是造物,把思念的抽象变成具体的绵羊,通过诗人思念的点点投射,思念”变成一只只洁白的绵羊“。试想绵羊的形态,这思念产生的产品——可爱的动物绵羊,其茂密的毛发,憨厚的形态、一步三摇的步姿,思念就相当有质感了!且有“洁白”上色,是思念更有了高迈的品性。“又把绵羊一只一只地赶上山岗”,则是顺势造景。这并非无聊之举,只因“思念”难排,只得不断重复这个动作,每一次赶羊之举,都是思念之旅。
九只、九百九十只、一千九百九十九只绵羊
在泪水无声的滚落中无望地前进
赶到最后一只绵羊时,那个牧羊人还没有出现
“九”寓意“久”,“九九”“久久”,羊在不停地增加,从个位到千位,一只羊对应的是一次思念,也对应对某一个人的思念——这样延展下去是很有意思的。次数在不断增加,人数在不断增加。如此推演,这首诗开始变得开阔了。但具体到一只绵羊,其对应的一定是某个隐身的“牧羊人”。执着的赶羊者,“赶到最后一只绵羊时,那个牧羊人还没有出现”,可见思念多么悠长而备受煎熬,也可见数羊者的投入、执着、笃信。自然,数的过程也是苦苦期盼的过程,“泪水无声的滚落中”的“滚落”,非常贴切,是一个梦中情人的最正常不过的流露,此处词与物、情与景的精准,都显示出作者的写作功力。
现在,我们形成了阅读期待——那个“牧羊人”是个什么人呢?竟有如此魅力让一个女孩子苦等,数到“一千九百九十九只绵羊”还没有出现!
只有她一人静静地坐在山顶上
无助地看着那些绵羊冲下山岗
没有一只绵羊愿意陪伴在她的身旁
此段承接诗的语言势能顺流而下,但也有曲折。女人数累了(她内心应该有一些怨恨了吧),索性“一人静静地坐在山顶上”,“无助地看着那些绵羊冲下山岗”,那些“冲下山岗”的羊子可都是她的思念熬成的啊,她就让它们放任自流。这里面有失望、悲愤、责怪、无助……“没有一只绵羊愿意陪伴在她的身旁”是加强句,也是某个结论的收绾。试想,女人好不容易在相思中赶出的绵羊,一直赶到“千九百九十九只”,现在竟撒手不管,任其“冲下山岗”,这里面有锥心之痛,心如死灰之弃。
她耐心地守候在那里,直到变成一只绵羊
在她的眼里,离去的绵羊变成了兔子
一只一只地抽打,直到满腹的思念变成怨恨
我以为向天笑最后一段是很高明的,他没有沿袭前面的势能继续惯性地言说,而是让主体干脆化身客体,“她”变成一只“绵羊”,这种“质变”是有前提的,因为“她耐心地守候在那里”,并无奈地看着“那些绵羊冲下山岗”,思念的人等待的人由于时间的久远,也幻化成为一只绵羊。如果她还要数绵羊,那就是数自己。这里面的意味与上又有不同。
离去的绵羊变成了兔子
一只一只地抽打,直到满腹的思念变成怨恨
这两行是本诗的结尾,也是“脚尖点地”。此处,作者将她眼里“离去的绵羊变成了兔子”,显然,这“兔子”是她眼里离去的那些绵羊,是那些没有唤来负心人回报的思念。
本诗四节全是三行体,作者可能有意为之,但并无不适之感。以诗本身的节奏,一节一节往前推进,如水推波,很是自然,颇为老练。只在结尾处有了明显的转向,为全诗定调。
有意味的是,“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成了受难者和接盘者,成了主要责任人,“绵羊”则成为思念的载体。也许兔子的敏捷和腾挪闪躲,切合了男性的某些特点,否则可爱的小兔子,为什么要承受这些高等动物本该承担的一切啊!
何况今年正是兔年,何况作者本人也是一只老大不小的兔子!
附:
方的绵羊
向天笑
你信不信,一个女人的枕头是一座山
她在孤独中把思念变成一只只洁白的绵羊
在寂寞里又把绵羊一只一只地赶上山岗
九只、九百九十只、一千九百九十九只绵羊
在泪水无声的滚落中无望地前进
赶到最后一只绵羊时,那个牧羊人还没有出现
只有她一人静静地坐在山顶上
无助地看着那些绵羊冲下山岗
没有一只绵羊愿意陪伴在她的身旁
她耐心地守候在那里,直到变成一只绵羊
在她的眼里,离去的绵羊变成了兔子
一只一只地抽打,直到满腹的思念变成怨恨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