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唤醒读者心中的风暴
——评冯强生的组诗《无处可逃》

木剑


好的诗歌犹如心灵的细语,透露着生活的深邃与细腻。它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情感的波澜,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与思想的火花。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以最少的笔墨绘制最广阔的宇宙。字里行间,可以包含千钧之力,唤醒读者心中的风暴。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千年万载的历史沧桑,或是刹那间的微妙情绪。这是言语的魅力,更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结果。诗人冯强生老师创作的这组诗《无处可逃》,通过四个部分描写了挖煤者、追梦者、卖炭翁和福爹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诗人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从挖煤到身份转变的过程,展现了劳动者的坚韧与无奈。诗中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接受与释然。通过对卖炭翁和福爹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敬意,以及对劳动价值的肯定。这组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不但折射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传达出底层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寻求出路的决心。它不仅是一次关于个人劳动经历的记录,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生活的史诗。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冯强生老师以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故事,引人深思。这首诗深入探讨了个人身份转变过程中的挣扎与释怀,以及在不断变迁中寻找灵魂栖息之所的心路历程。

诗歌开篇“作为挖煤者,当初不得不落荒而逃”,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背负沉重责任,被迫离开家园的形象。挖煤者这个角色隐喻着劳动者,他们为生活默默付出,但往往在无奈中做出了逃离的选择,可能是逃避恶劣的工作条件,或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前景。这一句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与辛酸。

接下来,“作为追梦者,曾经的梦想/如东湖般丰腴,三官殿般恢宏”,诗人用两个具体而又极具对比性的意象,形容梦想的美好与宏大。东湖象征自然之美,三官殿代表文化与信仰的崇高,两者结合,突显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憧憬。然而,“却如磨山瘦石般骨感”,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被残酷呈现出来,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理想破灭的痛苦与无奈。

“而今,我只能挖掘一组井巷之外的诗/赠予故园,怀念一炉橘红色的火焰”,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文学创作,试图在文字间寻找到新的寄托与慰藉。井巷之外的诗,意味着在艰苦环境下依然保留着的艺术情怀与人文关怀,橘红色的火焰象征着温暖与光明,是对往昔美好记忆的缅怀,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呼唤。在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忘初心,以艺术滋养心灵,照亮前行道路的决心。

诗尾,“如果,某一天燃成田野上的灰烬/那么,我将无处可逃”,展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担忧与无力感,但也暗含了决绝之意。燃烧殆尽后的一片空白,意味着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无处遁形,同时也预示着彻底的告别与新生。这里的“无处可逃”并非绝望,而是面对生命无常,敢于直面现实,甚至是牺牲自我,以完成对梦想与理想的最后献祭,彰显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勇气。

这首诗贯穿了诗人从迷茫到顿悟的过程,体现了人在逆境中积极求索、寻找归属感与存在价值的心路历程。诗人冯强生老师以深情而不失力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挣扎与希望的故事,激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给予了身处困境中的人们以鼓舞与启示,鼓励他们即便面临无处可逃的境遇,也要勇敢前行,找寻心中的那片净土。

在第二部分中,诗人冯强生老师以其深邃的情感与哲思,细腻地描绘了一位普通劳动者从物质世界的劳碌到精神层面觉醒与升华的心路历程。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变迁,更蕴含着普遍的人生哲理与精神力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歌开篇,“后来,我已无煤可挖 / 后来,我变换了数个不同的身份 / 从建筑工到油漆工,再到码头装卸工”。这几行诗揭示了诗人经历了由体力劳动者向多个行业辗转的职业生涯。这一系列身份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艰难与不确定性,以及个人为谋生而不得不做出的种种尝试。每一项工作都是对肉体与意志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人性深层次的理解与塑造。诗人以这样的开头,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即面对生活困厄,勇往直前的态度。

接下来,“后来,我成了一只回归桑林的倦鸟 / 后来,我将每一个汉字当作黑炭 / 将每一句分行,当做春天的青苗”。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只历尽沧桑之后归巢的倦鸟,寓意经历过风霜洗礼后的心灵归来。这里,“黑炭”与“春天的青苗”的对照十分耐人寻味,“黑炭”象征着过去的苦难与煎熬,而“春天的青苗”则预示着希望与再生。诗人将文字视为自己的避难所与新生的土壤,从中汲取力量,用诗句灌溉,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绿意盎然的生命力。

诗尾“后来,像一枚落日,一抹晚霞 / 后来,又学会了从容不迫,学会了淡定 / 学会了点点滴滴去爱,再也没有恨”。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的心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如同夕阳西下,虽带着余晖,却少了年轻时的炽热与急躁,取而代之的是沉稳与平和。这里运用“落日”与“晚霞”作为象征,描绘了晚年生活犹如壮丽的晚景,虽然接近黄昏,但仍美丽且令人向往。

更重要的是,诗人学会了从容面对生活的一切,包括爱与恨,选择了放下仇恨,拥抱爱心,这一转变展现了一种成熟的处世哲学,即在经历风雨之后,仍能保持一颗温暖与感恩的心。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冯强生老师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大劳动者乃至每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寻求精神支柱,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身份与角色中找到自我定位,如何在生活的挫折面前逐渐成长,并最终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越。诗人冯强生老师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激励着每一位读者在各自的旅途中,不论遇到何种挑战,都能够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后来”。

第三部分中,诗人冯强生老师以深情而又质朴的语言,通过描述卖炭翁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以及诗人对其深深的敬意。

诗歌开篇,诗人便以“在我还没有下井成为挖煤者之前/您就在乡镇的街市中卖炭”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朴素的生活场景。通过“竹编的团蔸与篾箕一担挑”到“一辆快要散架的自行车驮”的转变,诗人细腻地刻画了卖炭翁生活条件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压力。

接下来诗人写到,“那些零星的钢蹦和破旧的纸币/浸染着煤的黑渍与苦咸的汗味”,诗人通过这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的成果。这些零星的钢蹦和破旧的纸币,不仅仅是金钱的象征,更是卖炭翁汗水与泪水的结晶,它们见证了卖炭翁走村串户、风雨无阻的艰辛历程。

“不久,我挖掘的高热值的可燃物/也终于爬上您布满老茧的肩头”,诗人巧妙地将自己与卖炭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诗人希望自己能像一枚黑炭果一样,与卖炭翁并肩作战,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诗尾“想佝偻卑微的您,将我与炭果混为一谈/混搭在一起,大声地吆喝,叫卖”,诗人以一种近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卖炭翁尊严的尊重。尽管生活卑微,但卖炭翁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生活的尊严与希望,他的吆喝与叫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对生活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生活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将卖炭翁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不仅是对卖炭翁个人的赞美与同情,更是对所有在艰难生活中不屈不挠、坚守尊严的人们的一种致敬。

第四部分中,诗人冯强生老师的《福爹的拐杖》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敬意的诗歌作品,通过对福爹及其拐杖的描写,诗人巧妙地编织了一幅集劳动、智慧为一体的生动画面,展现出普通人生活中的英雄主义与人性的光辉。

诗歌开篇“挖了一辈子煤的福爹 / 后来靠一根拐杖行走江湖”,简短两行便勾勒出福爹的辛勤一生,由体力劳动的岁月过渡到年迈依赖拐杖的生活。这根拐杖不仅是物理支撑,更象征着他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积累,成为其独特标识。

接下来“他的眼睛,应具有某种透视功能 / 煤有多少,炭有多深,一目了然”,通过夸张手法强调福爹凭借长期实践经验形成的敏锐判断力。这里的眼睛与拐杖相辅相成,前者象征内在洞察力,后者则是外在行动力的表现,共同构成了福爹作为资深矿工的核心特质——精准与睿智。这让读者领略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矿工在专业领域的权威与自信。

“因为他,让许多挖煤者少走了不少弯路 / 让渴望红火的家乡,走了许多捷径”,通过福爹的经验分享,使得其他工人避免了不必要的困难,同时推动了家乡的发展进程。这几句展现了福爹在社区内的影响力,其经验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造福一方百姓,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诗尾部分,“那年,我多想送给他一顶绅士的礼帽啊 / 让他的拐杖,升华为一根铮亮的文明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福爹高尚品质的赞美与推崇。礼帽与文明棍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寓意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与文明礼仪的提升,寓意福爹的精神风貌不仅限于矿山,更跨越了传统界限,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这也反映出诗人对福爹智慧与品格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个人价值的认同和接纳。

这首诗通过福爹形象的构建,传递了劳动创造价值、经验孕育智慧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对老年人尊重与敬仰的传统美德。诗人冯强生老师用精炼的文字,将福爹的个人传奇融入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之中,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共同语言,它让我们在孤独中找到共鸣,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诗人冯强生老师的这组诗,用四个部分聚焦了不同阶段的个体经历,串联起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劳动与精神成长的完整故事。从挖煤者到多元角色的转换,再到对家人深情的回忆及对前辈智慧的致敬,每一部分都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组诗深刻地探讨了劳动的意义、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等主题,通过具体的人物与事件,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诗人冯强老师还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普通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能力。这组诗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关于生命旅程的完整图谱,既有对过往的缅怀,也有对当下的珍视,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从早期的挣扎与迷茫,到后来的释然与淡泊,直至最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这组诗是诗人冯强生老师对人生百态的精彩捕捉,它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蕴藏的伟大,以及每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些诗篇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时代变革的反映,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寻找光明,在现实中寻找出路,勇敢前行。

附:
无处可逃(组诗)

冯强生



作为挖煤者,当初不得不落荒而逃
作为追梦者,曾经的梦想
如东湖般丰腴,三官殿般恢宏
然而,却如磨山瘦石般骨感
而今,我只能挖掘一组井巷之外的诗
赠予故园,怀念一炉橘红色的火焰
如果,某一天燃成田野上的灰烬
那么,我将无处可逃


后来

后来,我已无煤可挖
后来,我变换了数个不同的身份
从建筑工到油漆工,再到码头装卸工
后来,我成了一只回归桑林的倦鸟
后来,我将每一个汉字当做黑炭
将每一句分行,当做春天的青苗
后来,像一枚落日,一抹晚霞
后来,又学会了从容不迫,学会了淡定
学会了点点滴滴去爱,再也没有恨


卖炭翁

在我还没有下井成为挖煤者之前
您就在乡镇的街市中卖炭
先是用竹编的团蔸与篾箕一担挑
后来用一辆快要散架的自行车驮
那些零星的钢蹦和破旧的纸币
浸染着煤的黑渍与苦咸的汗味
让您走村串户的那些日子不再孤独
不久,我挖掘的高热值的可燃物
也终于爬上您布满老茧的肩头
那时候,我希望是您的一枚黑炭果
想佝偻卑微的您,将我与炭果混为一谈
混搭在一起,大声地吆喝,叫卖


福爹的拐杖

挖了一辈子煤的福爹
后来靠一根拐杖行走江湖
就那么随意地围绕着一座山转一转
用他的拐杖,戳痛某处山坳或坡岭
他的眼睛,应具有某种透视功能
煤有多少,炭有多深,一目了然
因为他,让许多挖煤者少走了不少弯路
让渴望红火的家乡,走了许多捷径
那年,我多想送给他一顶绅士的礼帽啊
让他的拐杖,升华为一根铮亮的文明棍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