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本帖最后由 也牛 于 2025-4-17 16:18 编辑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5年3月号,总第176期) 
主编:也牛


【诗歌作品】


高速路上的虫儿
作者:韦可(七岁)

不要开车灯
那些飞行的虫儿
要扑上来
撞在挡风玻璃上
它们好可怜
为了追寻一束光
光,吃了它们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光明总让人向往、追求,这是人类的陋见,也是飞虫的痼疾。其实哩,黑暗与光明不过是世相的一种轮回,小诗人说:

为了追寻一束光
光,吃了它们

是呀,执着光明,亦是着相。虚幻的东西,最终让我们也成了虚幻。


槐花落
作者:小于不听

落下的槐花
从斜阳看去
一群蝴蝶正在
扇动翅膀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槐花落,落就落呗,看看就好。直觉是现相、境相。由转相,而现境界(客观),但未达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憎(主观)的状态。这时候尚是“心生则种种法生”的初始阶段,如能见法,则现如来。


那个惯着我的人
作者:李敬


世界忽然静下来
我的祈祷声已经很轻了
但还是被菩萨听见并且当真
我知道  这世上唯一惯着我的人就是她了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故菩萨常随顺机缘,起应病与药的妙用,施化万品,叫做随缘妙用无方德。“我知道  这世上唯一惯着我的人就是她了”说的就是菩萨的这种随顺与慈悲吧?
菩萨随顺众生,目的是要让众生觉悟,所以菩萨又叫“修德”,亦叫“觉有情”。


看阳光
作者:李爱霞

当莫名的忧郁涌动
就走出去,看看阳光
看她们细碎的光亮,随水波跃动
看一只又一只冬鸟,光缕中温顺的影

还有什么要倾诉呢
开端与结局共享一个边缘
一切旧事
如雾如露又如电

那就感谢吧,感谢蛐蛐给我们音乐
感谢大地赋予我们语言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诗不可以因看而得,那只是客观场景。诗,需要观,需要照见自己的心境。写诗也不是写,是发现事物的独特性,找到它的边界,步入它的深渊,正如参禅:

还有什么要倾诉呢
开端与结局共享一个边缘
一切旧事
如雾如露又如电

诗人就是在用这样的诗行参禅,这样的诗也就成了现代禅诗。她说:

那就感谢吧,感谢蛐蛐给我们音乐
感谢大地赋予我们语言

禅入之后,无情也在说法,正如晦堂禅师告诉黄山谷曰:“吾无隐乎尔!”
本来现成,本来就在那里,谁隐藏了呢?


月亮门
作者: 碧青

这里  曾经是一条河流的古渡口
我已经游遍  河岸上
这一座花开三百年的
梅园

此时
直接走出去的地方
已经自现

那一道月亮门
就在云墙的身上
不用开
不用关

2025年2月27日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或许,因为诗人偶然地一抬头,便看见了天边那条河。那条河上的古渡口,有“一座花开三百年的/梅园”“已经自现”。诗人将主观场景与客观场景完美地融合,使诗歌意境得到了深化。

那一道月亮门
就在云墙的身上
不用开
不用关

那条河上开着的一道“月亮门”,云想关之,却欲掩弥彰。对于天空来说,月亮就是一道门。而对于具体的事物来说,空,又何尝不是一道门呢?
禅心朗照,这已是离幻即觉了,空、有不二,这也是圆融的境界。


花朵
作者:蜀山箫客

向天空
伸出手掌
迎接风,或把风摇动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能“伸出手掌/迎接风,或把风摇动”的是什么?禅就在什么处;能呈现出诗意的是什么?是“风”的具象化。


下台阶时
作者:曹红燕

出弘化禅寺下台阶时
头智法师
拉了下我的衣袖
叫我看脚下
她说,这就是在当下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当下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冒出一句“在此刻,在此处吧?”
仔细推究起来,好像回答者的意思是说时间的这一刻,空间的这一处。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时间和空间切点的这一处,初听起来也似乎是正确的。它有形有相,可感可触。其实,非也。
禅,是心法。你看头智法师怎么说的?她:

拉了下我的衣袖
叫我看脚下

有人说:看脚下,当然是用眼睛看。可头智法师的意思真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只用眼睛看,恐怕还是要摔跤子的。
头智法师是提醒我们要用心观照脚下:就是用我们的心灯照亮的意思。当我们用心观照事物的时候,顶天立地的一颗真心就现前,并无时间和空间的感觉,朗朗分明又寂照不二,这就是当下了。所以回归本心即是当下,即是禅。它不在心旁,更不在心外。
诗人曹红燕显然是悟入了这一点的,不然就没有这首开示诗了。让我们为她祝福!


六仙湖水魅
作者:快禅如风

没错,那就是一瀑微跌水
六个小水潭

我在岩体上打坐
非禅,非非禅

我在微物和修辞间游荡
借一只蚂蚁的触须

静照这空山水的烟波浩淼
感,而后觉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我在岩体上打坐/非禅,非非禅”,六祖说:坐是病,非禅。但只要入法界,真心显现,也非非禅了。

我在微物和修辞间游荡
借一只蚂蚁的触须

静照这空山水的烟波浩淼
感,而后觉

感,是身受之意,属于六识;觉,是转识成智,属于大圆镜。“感,而后觉”,诗人用此诗句是想告诉我们:从心语意所生,照见如来之不灭。不生即空,不灭亦即空。世间如幻,本不生灭,见虚空花,即见如来。


没有风  能吹走它置身的虚空
作者:碧青

没有风  
能吹走它置身的虚空

那一座青山  
就是一块黑岩
静默的家

就像  虚空就是那一座青山
静默地出发
和抵达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虚空无形无相,眼见不着,风吹不走,故诗人说虚空是一座青山的家。它能够“静默地出发/和抵达”,这是借相显真。
《楞严经》第九卷中佛陀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说明我们的真心世界比虚空还大,不可思量与估摸,更何况青山。

生而无生,一片浮云点太清。
灭而无灭,万里寒空沉晓月。
个些儿,佛不知,拟心栖处隔山迷。
直饶不拟栖心处,犹落吾家第二机。
——宋·释南雅《偈颂七首》之一

如果我们仅仅落入在这个心生处,也只证得了“吾家第二机”。那么第一机是什么呢?是明心见性。
心非本有,只因为自性的“一念不觉”,一次波动罢了。
心之归处是吾乡!


一棵桃树下坐下
作者:蜀山箫客

雨后初晴
山岗格外清爽
一棵桃树
已开出几枚花朵

面前有盛开的菜花,李花,
以及豌豆,蚕豆花
前方是一弯静静的水域
它的名字叫东河

坐下
是最好的方式

这会更好地
感受一丝微风,一缕清香
阳光温度,月出天涯

合十
指尖有桃花在绽放

接印
掌心有春天美好事物在行走

持箫
宫商角羽在天地飘荡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花,河,微风,阳光,合十,持箫,春天美好。


油菜花事
作者: 快禅如风

朋友们组团
去了那明晃晃的万亩花田

而我,驻足山腹
蓑衣大的一片孤寂
谛视一只蜜蜂,花语轻盈

偶见,春梦
在清空的花色里蜿蜒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花语轻盈,春梦清丽,万亩花田谛视一只蜜蜂,极大与极小的对比与统一。


萤火虫用它的薄和小照亮众(选四)
作者:也牛


▋茶壶

架在火上烤
也不会有枯焦的味儿:
心中
无欲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禅佛关于无欲主要体现在减少欲望、放下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佛陀曾言:“唯有无欲,才能彻悟解脱”‌。“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弘一法师)人最大的弱点是不满足,欲望会让人迷失自我。此诗借喻说理,形象地描述了禅心佛意!


▋见

佛堂里
庞居士一直都在称念
阿弥陀佛:他正从家中
回家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佛家禅语——家是心灵的港湾,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扰动,让我们得以疗愈自己的心灵;家是和谐的天堂,我们在家中体验到了和谐与平静,让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平衡和安宁;家是灵魂的栖息地,我们在家中追求着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提升,让我们拥有了更强的精神力量……其中家有多义性,佛堂如镜,使庞居士《见》到了真正的“家”。


▋春天到了

阳光从天空淋下来
大地上多了一间,无遮无拦的
浴室。尼姑们经过我,一个个都
那么干净,那么美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禅佛认为干净主要体现在对内心和外物的清洁追求上,不仅是外在的整洁,更是内在的纯净。禅宗还提倡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为来达到内心的纯净,如喝茶、走路、扫地等。佛教觉得通过打扫卫生,可以令自己的心地清净,没有烦恼,同时也能让周围的人感到愉悦和放松。清洁的行为还会得到诸佛菩萨、护法天神等的加持和护佑,有助于积累功德,最终证得道果‌‌。因此发现美是一种乐趣,珍惜美是一种情趣(佛陀的智慧)诗中的“阳光”喻为佛光普照!


▋月光常怀慈悲之心

崩山子村的洋芋地里
野生着一棵柚子树
北风一吹,圆拖拖的柚子便落了一地
像刚刚埋下去的一片新坟:柚子树
也有柚子树的坟场。旁边的冯幺爸
去世三个月了
被人发现时已是枯骨
入夜时分,月光急忙来
为他盖上一片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佛曰开慈悲心,心如莲花,绽放慈悲之美,让世界充满爱与和谐。慈悲心是化解怨恨、解脱痛苦最好的办法。如来藏心,慈悲为怀,无有边际,是为最高之境。“旁边的冯幺爸/去世三个月了/被人发现时已是枯骨/入夜时分,月光急忙来/为他盖上一片/白”——“白”双关语(既指月光,也指白骨,更指慈悲心肠)。   


【主编手记】


年年都有三月,年年三月又那么不同。今年三月,因工作关系,曾几次、长时间外出。作为一阵四处奔波的风,你确实保不定歇在哪一棵树上,消隐于哪一段波浪里......但热爱又常常唤醒我们,就像对爱与世间的执着,我们又轮回转世了。家在,你得回来。回来了,你就该好好做该做的事。虽然三月已过,梨花落白满地。有个家,自己不在还有亲人。感谢古石先生帮忙辑录、整理《现代禅诗探索》选刊(2025年3月号,总第176期)这期。在这里再说一声感谢,辛苦了!这期诗歌创作还是颇多破优秀的。诗人们也有新的悟入,值得庆贺。碧青的《月亮门》禅心朗照,空有不二,性相宛然,圆融如一道无门关。“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月亮门》是诗人设置的通向大道的关卡。后学悟入,即得禅的智慧和方法。诗人曹红燕有亲证。她的《下台阶时》一诗依然从容自若,淡而有味。她诗中示现:不在此刻,不在此处,回归本心即当下,这是多么了达的彻悟。可喜可贺!让我们回归当下,无心归处即是家。读罢这期选刊,收获颇大,感恩现代禅诗给我们带来的法喜与禅悦!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