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赏析臧棣的诗《深罪》

正空


“深罪”是“罪恶深重”的简写,指言行恶劣的程度。文本的引言是洛佩·德·维加:″爱过的人才会明白″。这位天才作家5岁能诗,12岁完成一部喜剧,因个性风流导致命运坎个,一生经历流放、参军、囚禁,丰富跌宕的人生成为高产创作的源泉‌。引用放荡不羁情史丰富的洛佩·德·维加的原话,不难看出文本中的深罪与情爱紧密相联,二者一体两面,爱情成为罪恶的来源。人是复杂情感的载体,在爱情中过度迷恋会导致偷盗、破坏、威胁、自残等极端行为,而控制欲强烈又引起猜忌与背叛,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残害或攻击他人等极端行为,成为深罪的导火索。 ‌″深罪与深爱”‌,情感里的矛盾关系,二者之间形成程度的正比。爱得越深,占有欲控制欲的痛苦就越强‌烈。文学作品中有“动情是死罪,痴情是死有余辜”之说,这种极端说法是对深爱造成负面结局的残酷总结。

第一段直接推出地狱与天堂,形成天然的两极张力,判别这两个相反境遇的通常是道德和法律,在深罪的一个范畴领域看,道德和法律失效,天堂和地狱亦失效。佛家讲,恶不为人知为大恶。现代社会,法律并不能够对五花八门的事情做到周全,那些为一己私利抛弃道德制约,钻法律空隙者大有人在,这些才是恶而不宣的深罪。

二三两段是排比式的反问句,有效增强了作者的表达效果,引发读者内在情感波澜的深刻思考。″一个真相:魔鬼和天使的较量″,揭示人类充满欲望的动物本能,随时都在欲望的恶魔与纯洁的天使中不断拉扯,挣扎,斗争。谁的影子就是一个质问,在晦暗的,孤绝的险境里,一个人屹立在山巅,他是跟人类道德标准相抗衡的一种力量。

第三节谁的胆识,是指深入到人类困境与矛盾的人,见到了被外在遮避的,法律与道德无能为力的深罪,这是一个具有敏锐的反省精神者,象位携带理性之剑的英雄,一把插进人们不能发现的隐秘地带。

最后两段是全诗的总结与精华。″而更高的审视/更严厉的裁决/不再来自外部/在深处/莲花又未及时绽放″。一切天堂与地狱的造作皆来自内在心灵的动荡,灵魂的评判是最后的答案。人类对罪恶的衡量和判断大都来自外部,来自上帝,要不来自法律与正义。文本指出不同的观点是:比外部更高的审判是来自内部的更严厉的自我审视。深不可测的罪意,不能用平常的东西衡量,时常让人陷入无法评测的困境与状态,因而对这个世界有深层的歉疚与辜负。唯有自醒能够审叛恶罪的无人区,所以深罪是对生命自我觉醒的一个肯定。

文本出现莲花,莲花乃重要的佛教象征物,它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超越世俗清净无染的人生境界。而诗中的莲花未开,表明所述之人仍在烦恼污染中翻滚,在灵魂的评判、拉扯中折磨不止。

最后一段清晰地指向洛佩·德·维加,因为只有他才配的上″世界的″。他是“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天才中的凤凰”以及“大自然中的魔鬼”,还被称为世界文坛三大怪杰之一。晚年维加因健康问题及宗教信仰,生活陷入困境,最终在马德里逝世。结尾的升华,将主人翁的一生推向高峰。 ‌″作为一种死亡的艺术/供镜子爆裂″。镜子是真实自我的映射。西方基督教将圣母玛利亚喻为"上帝的镜子",因此镜子为真理的神性反射。‌‌诗人对洛佩·德·维加推崇至无以仑比的高度,包括他死亡前追求解脱的方式,其实是有自我醒悟自我反省的成份。镜子自动爆裂乃自身强大的气场,揭示死亡是一种强大能量的释放。

诗歌情感表达丰满而激烈,诗人以旁观者的心理认知与意识流动进入主题,充满主观的情绪渲泄与本体追问,饱含天问般的呼号与内在深层的激荡。文本由內在思绪的奇美扩张,引入深层的剖析与精神的凝神观照,得出智慧的理性认知,形成情绪与理智的奇妙组合,作者不愧为当代中国诗坛重要的代表性诗人。"深罪″,是对生命内在的深刻探寻,诗人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揭示爱与罪、生与死、荒诞与伟大的辩证关系,歌颂了人类自我觉省的可贵,从而深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附:
深罪/臧棣

……爱过的人才会明白
      ——洛佩·德·维加

地狱已经太浅。
如果向导不懂诗,
不能透过莽莽深林中幽闭的微光,
指出更丰富的层次,
更微妙的动静,
天堂也已显得有些轻浮。

谁的影子会如此嶙峋?
站在那里向苍天呼吁,
谁,比高耸的山巅埋没得更深?

谁的胆识曾如此卷刃——
轻轻的一抹,便可触及
一个真相:魔鬼和天使的较量
已将内心践踏成一片泥淖;
而这样的见证本身
仿佛是深罪的一部分。

而更高的审视,更严厉的裁决,
不再来自外部,
在深处,莲花又未及时绽放。

你的,也是世界的。
没有过渡,也没有缓冲带
向暧昧的入口缓缓移动过替罪羊。
你的,也是时间的。
没有宣判,也不会有缓刑
作为一种死亡的艺术,供镜子爆裂。

2004年4月 2023年10月

注:题记引自西班牙诗人洛佩·德·维加的《十四行诗,126》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