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之间的神秘通道

红力



诗是什么?当我们追问这个问题时,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有些人来说,诗可能就是酒足饭饱之后的一种消遣,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诗可能是存于内心的一种浪漫情怀,还有些人,诗就是他们的文字游戏,还有些人,诗只是他们籍以获取某种虚荣的媒介。但是,无论怎样,真正的诗无疑都会打上诗人生活的烙印。

读到这首《黄昏》,我有一种莫名的疼痛感。我读过许多关于黄昏的诗,人们大都把感觉集中落日余晖,集中于人群的影影绰绰,集中于黑暗将至的笼罩,集中于那些有通感共性的事物上。而这首《黄昏》却是诗人自身身体的呐喊。是生活疼痛的怒吼,是无奈无助与不甘的申诉,是生活痛苦积聚的集中爆发。或许这样的爆发,才能稍稍释放一下生活的重压?或许这样的爆发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在生活的重压下崩溃?

这首《黄昏》写法上是独特的,语言运用是精准的,因为它来自一个独立个体对于自己生命体验的聆听。诗人的体验是细腻的,感觉是独特的:她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骑着自行车踏着黄昏的路回家,身心的疲惫袭扰着她,她只听到自己的“头发在头顶沙沙作响”,这个体验非常独特,如果不是一个敏感的诗人,很难捕捉到这个独特的感觉。这是向内的聆听。她看到那些笼罩在黄昏中同样是下班途中的人群,她的感觉是“晃动”,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既是客观的视觉感觉,又是主观的内心感觉。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在哪里,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劳作,没有爱情没有尊严地活着。她用“羽毛”这个词,让我们联想到鸟在休息时也会梳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而当羽毛被遗弃时生活会是怎样的样子?“爱情”与“羽毛”并列,把人的精神需要呈现出来,当人的精神生活被遗弃之后,人活着的意义和希望究竟在哪儿呢。从青春到中年,皱纹鉴证岁月。诗人用了“信赖”一词,赋予了这个词一种新的感觉,一种无法抗拒的无奈感。“秋光像自行车两个轮辐折射的阵痛”这句从眼前的客观观照物(两个负重前行的轮辐)与现实生活的重压之间找到一条内在逻辑类比,将生活的痛感形象地物化出来。后面三行,是一种自省,也是一种自我安慰,通过自编自演这种设置,把一次次奔波,一次次给自己希望,一次次希望破灭,一次次重拾新的希望,生活就这样在奔忙中度过,无遐顾及一路风光,这样的生活状态形象地浓缩在三行诗中,给读者以震撼。“永恒的事物推动细小的生命”暗示生命中的必然和无助感。最后结尾,以绝望的语言写生活的绝望,在绝望中又萌生一丝丝痛苦挣扎的希望,让爆发的生活压力在文字中得以些许释放。

这首诗带着沉重的悲剧色彩。在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之间打通了一条神秘的通道,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意识高度契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21.01.05红力于北京


附:
黄昏

杨漾



头顶上浓密的头发沙沙作响
下班的人在渐深的黄昏中晃动
到处都是被遗弃的羽毛和爱情
人到中年,皱纹是可以信赖的
秋光像自行车两个轮辐折射的阵痛
我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赶赴过多少次奔忙
自己布下虚幻的剧景
自己又投入扮演
永恒的事物推动细小的生命
在空中造塔,以自身为桥
我散乱的碎骨
重新流出最新鲜的血来……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学习精粹的语言所打通的主客观通道。感谢。受益。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