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含混里的真相

———班琳丽诗歌《真相无相》赏析

文/只蝶痴梦

  诗人班琳丽的诗《真相无相》是一首具有着高纬度场景呈现的且具有禅意韵味的伤怀诗。其诗中的一些隐现含混的纠结,令诗人内心的隐秘,在诗语一次次对真相的因果追寻中,在诗歌意象的山重水复后,渐趋于柳暗花明。

  诗歌的开篇切入,就是一个纠结场景的呈现。诗人将梅花的凋谢与诗中的“你”之间这两个毫无因果关联的人与物设定在一起,其实是诗人内心里的某种隐秘的欲说还休。她虽然只呈现出了“你”与梅花之间走近,站远,都无法阻止其凋谢的看似无厘头。实则,这其中就有了诗人的主观倾向———不想看梅花凋落。接着,诗人想到了风 ,但立刻又被诗人否决了。并且,诗人给风做了有力的辩护:“暮雪落得娑婆,风穿不过去。”而此处婆娑的暮色,似乎从另一层面隐现出诗人的某种神秘的情绪。

  第二节,诗人继续着她的因果追寻。“雨也自辩无辜。昨夜随风潜入——
不到惊蛰,就没带上雷声。”在这里,雨也在自辩中为自己洗去了嫌疑。因为在惊蛰之前它还没有打雷,还没有雷声震落梅花。所以,落梅与雨也应该是毫无因果关系的。

  第三节 诗人继续着她诗意纬度的拓展。诗人似乎没有继续她落梅的原因追寻,而是,蒙太奇地将诗思的维度摇向了自我,摇向了另一个神奇现象。“我耸一耸肩,也只是唱了首歌,/书里的黄昏就提前到了。”这里诗人说到了书里的黄昏。且说是提前来到了。而诗人只是耸了一耸肩,唱了一首歌。那么,这书里提前到来的黄昏与诗人耸肩,唱歌有没有因果的必然联系?同样, 这与落梅时“你”走近梅花与远远地站在一旁,梅花同样会凋落一样。又似乎是毫无因果关联,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但是诗人却把它们看似无辜地联系在了一起。

  紧接着 诗人又爆出一个奇异的蒙太奇手法的场景。“就像那年,我经过一个坡头,一只乌鸦/“啊”地飞过,远处伐山的人应声坠崖。”这个场景中,经过坡头的主人公,乌鸦飞过的叫声,与伐山人的坠崖似乎也没有什么因果的必然联系。前面这几个小节,诗人一直在绕,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无疑,她说的这些都是真相,而这些真相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因果关联。真的没有关联吗?我们将继续着我们的阅读,而找寻最终答案。

  最后两节,诗人的庐山真面目逐步显现了出来。她交代了当年那曾经的自己———专注于扑蝶。她说了两个特殊现象。两只蝴蝶时 ,会在虞美人的左边,那不就是在喻示诗人与心上人,成双入对在花丛中嬉戏的场景吗?而一只蝴蝶时,不就是诗人在呈现她们在必经浮桥上的分离?————落花一样的分离。那种看似送行,却又实则是一种不忍别离的挽留的心理矛盾。

  整首诗,诗人都是在写思念。但诗人的思念却被诗人的含蓄包裹得密不透风 。诗人只用一些看似毫无因果关联的真相 ,来幽幽地吐露一些不是因果的因果。她这种看似含混不清的诗语叙述,却将其内心催心蚀骨的思念,在真相无相里 ,逐渐显露出深藏的端倪。


附:真相无相

文/班琳丽


你走近一点,或站远一点,梅花还是落了。

不是风。暮雪落得娑婆,风穿不过去。


雨也自辩无辜。昨夜随风潜入——

不到惊蛰,就没带上雷声。


我耸一耸肩,也只是唱了首歌,

书里的黄昏就提前到了。


就像那年,我经过一个坡头,一只乌鸦

“啊”地飞过,远处伐山的人应声坠崖。


那时,我确定专注于扑蝶。

两只时,在一朵虞美人的左边。


一只时,在我必经的浮桥上。

借风旋转。最后的舞蹈疑似送行,或挽留。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欣赏蝶兄佳评,春安!
幽林石子,实名石世红。鲁迅文学院湖南诗歌班学员,音乐诗人,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1-4-6 19:27:43
谢谢石子兄雅赏鼓励。春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另一种表达方式-顾左右而言他,无相之真相,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1-4-7 22:02:29
谢谢苍凉老师雅赏鼓励。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