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1-6-7 08:37 编辑

主持人冰雨版主总结:

为期一周的 “诗言诗语”沙龙第三期就要接近尾声。此次活动目前为止达到了5253个浏览量,有30多位诗友都发表了各自见解,可谓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在此,作为本期主持人,我对大家的热情参与讨论、探索诗歌创作表示诚挚的谢意和问候!谢谢大家了!
本期沙龙,以《獾》、《履历表》这两首诗歌为向导,大家对诗歌的选材、主题的展现、诗写技巧、情感表达、思想性和前瞻性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诗歌的现代性、诗意的营造,诗感的呈现、语言的内在张力和结构技巧以及诗歌应具备的诸多元素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探索。其中不少诗友在表述自己见解观点的同时,还对作者提出了较为中肯而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一点值得点赞肯定!当然,也有不少观点相当犀利而尖锐,也希望作者能够正确对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必过于纠结和介意,只要对您今后的诗写之路有所裨益即可,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栏目的意义所在!
这里,根据各位诗友发言的先后顺序,我集中整理出了15位诗友的精彩点评分享给大家,以便大家阅读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探讨,希望能为我们的诗写之路点亮一盏引路明灯!尽管这盏灯的光芒目前还很微弱,但只要有广大诗友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一盏真正的明灯,熠熠生辉!

本期诗歌文本:

1、獾

文/匿名

炸出这一片塌陷区
白悪纪也只是一座石灰窑
重卡汽车改装了铜铃般的大灯
夜来夜往的运输山路上
对抗土柏与灌木
丛生的团雾与气岚

一只獾劫持了汽油桶
向半拉垂吊的洞口奔去
它不再带回桑椹与山鼠
这些习以为常的食物
现在它只想将孩子们都染上汽油
只想覆灭种族的腥臭气息

石灰窑的烫伤声愈发强烈
它无法避免观望
只想避免体内的油脂
一再和皮毛上的汽油析离而飘浮
它再次危险的瞄准了
一辆熄灭的车灯
和一只悬挂的汽油桶


2、履历表

文/匿名

一棵老树的孤单是绿色的
唯春天可解
执手三月,相看一页地方志
桃花,粉色,蔷薇科出身
与父亲比邻而居
浅草之上,落红点点
从枝头开到地上的桃花
替他将这土地又爱了一遍

多少年俯身为牛
一锄一镰,开垦生活
伺奉蔬菜和粮食
种子播下去,儿女长出来
没有比这更上心的事了——
除草捉虫,放蚯蚓一条生路
给口渴的庄稼喂养干净的水源

热爱土地的人
终于把自己种进泥土
碑文长出来,族谱长出来
而我也有了根

凌语子点评:
从“前瞻性”和探索及发展的角度着笔,有得写。 诗风是可以趋于至善至美的。 这俩人的诗风可以讲趋于完善,在他们熟悉的领域里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挑刺有些勉强。只是在创新和前瞻性上有所深挖的余地。换句话讲,如何摆脱“模仿”的痕迹,做到拓展和独特(辨识度),这样深层次的探讨,才有意义。
“獾”油脂提炼可入药,毛发可制笔。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
我的第一反应是“观看”,透过“獾”的双眼之观看。就如里尔克的“豹”,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来看“獾”,着笔点落在了“叙述”,这和当前众多诗歌作品的思路一样,把注意力放在了“外部”的感受,也就是人的感受(獾被强制性的拟人化)。如此开了头,之后的架构自然就落了“俗套”。让我们看到了一群“代人说话”的獾群。这样一来,即使诗人如何的“入诗达理”,也难脱“平庸”的“肌理”。自然在读者读后难于引起较强的共鸣。甚至有读后脑子里空空的感觉。道理很简单,开拓思路,引入新颖的角度,真正让读者感受到“超凡”的审美体验,如里尔克的“豹”。
关于这个话题吗,得靠悟。在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方向的研讨而已,不然我们的作品就只能停留在“凡凡的层次之中”。有一个办法叫做“凝视”既“凝视虚无的虚无”也就是讲凝视那些看不见的背后是什么?举个例子,如里尔克的豹,就在于作者看到了隐藏在“豹”“大脑”里的那一只眼,这样一来就完全脱去了人的参与,变成了豹所看到的世界。写诗吗,总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打转,除了于自身发展不利,而且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其结果就只能是“自娱自乐”了,写诗吗总的赢得读者不是。
对于第二首《履历表》我是在读了多遍以后,慢慢地走入了诗歌,走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的格调我是喜欢的,题材很近很接地气,故而极易引起我的共鸣和关注。我是从题目开始解析诗歌文本的(在这里插上一句,关于诗歌的题目尤为关键,它往往就是一首诗的中心或者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不能随意地理解为“可替换的东西”,就像诗经的“兴”在作品中偏重于“提起”和“开篇”,似乎于主题并未大碍。显然“题目”并非如此,故而不可忽略随意“忽略”)。履历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足迹,记录一个人近乎一生的行为痕迹。一般我们填履历表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而在这首诗的文本里,这份特殊的“履历表”却是由“儿女”代为填写的,意义自然就不一般。进入诗歌。
通过“我”的“视角”写出了关于父亲的《履历表》。诗分三节,每节一个情景展示,三节三个层次各有侧重,然均在书写着父亲的《履历》。 一二节重点在细节,由外而内,以诗人作为“儿女”的视角,抓住能够代表父亲特点的细枝末节,或物或景从诗人的情感笔端书写下来。“老树”“地方志”“耕牛”和“播种”等。读来亲切、自然。三节,在前两节铺垫的基调上,直抒胸臆,一种释怀,一种由心而出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衔接自然,似有水到渠成之势。至此,又儿女代为填写的《履历表》就写成了。由细节生发而来,层层推进,有感而发。结构严谨,抒情自然。推荐阅读。

身后眼前点评:
一,《獾》技术上是娴熟的。
新诗的特点很明显,作者也深得三味。
《獾》的想象独特,并具典型性。结构也是完整的。
文明与原始的冲突,现代与历史的融合,寓意在细节中,在一定的场景中,具体可感。
二,《履历表》
具象选择上,较杂乱,且不够典型。最后一节,尤其有空泛的味道。——“而我也有了根”这样的结尾句,犯了“说主题”大忌,是绝对不该有的。
既然反驳与质疑,我不妨多说几句。关于“獾”,也就是一种动物。这类作品,无非就是拟人,象征。这里不展开具体谈---那样颇费时间。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写其象征,拟人的是什么,也没有宏大的空洞的口号,也都是用“汽油桶”“石灰窑”一些具象来做寓意。所以,我说该做的诗人是成熟的,是懂得现代诗歌创作的三味的。
    至于,《履历表》,只说结尾。什么“热爱土地的人
终于把自己种进泥土
碑文长出来,族谱长出来
而我也有了根”
    这就是典型的说教一类。作者迫不及待站出来,道明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文学(无论何种体裁)关键是要用“形象思维”说话。什么叫形象思维,就是最忌讳说理,逻辑思维一套。因为该作违背了这一基本原理。所以,我认为此作从根本上是失败的。

苍凉点评:
在对抗中,重卡改变了山野的植表,而獾“顺应”地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这些改变着的时间过程被《獾》呈现出来就是一幅危险的事件图谱。最终人类开掘与獾的旧习出现也不可避免的对抗,尽管它
瞄准了
一辆熄灭的车灯
和一只悬挂的汽油桶
然后作为在这场对立中弱势一方仍然是危险的一方。诗写主要采用了叙述与描写手法(作者弃置修辞不用,尽量保持了冷静的色彩),呈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或城市与乡村发展过程中,对立的双方不同的反应与行为。在对比中,双方的力量优劣与智慧的差异越加明显地尖锐起来,由此而诱发出读者的悲悯之心,就像电影镜头,尽量做到沉着、冷静、客观地呈现,然而愈客观,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就愈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与对立性,而使一首诗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与悬念。
个人认为,这首诗仍然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正像它的优点很明显一样),如占用了诸多语言去描述交待獾的异常行为,造成了语言的重叠繁密之势盖过意象的清晰与鲜明,如现代工业对农业无法避免的压迫所形成的发展与破坏悲乐之两难处境,只是采取了简单的同情来覆盖整首诗的情感色偏。
《履历表》写得相当宽泛而放松。作者试图以一棵老桃树的繁花与落英来比喻父亲一生的丰盈履历,其中如“地方志”“出身”“族谱”等草蛇灰线式的点染也为主旨的完成作了必要的铺垫与落地,是一种诗化的履历的联想和丰富。同题创作不在于在形式上有相关主旨或题目呈现,而在于一种内化的内质上的意义呈现,作者似乎也是朝这方面做了努力的。这首诗应该说在乡村定位上,刻画了乡土生活与生命图谱中勤耕细作式的父亲形象,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农民形象完成生命履历。诗写分为三节。第一节是一个起兴,以写桃花来比兴人,从孤单的绿色,到落红点点囊括了丰满而又迅疾的一生。第二节详细呈现勤劳而又善良的一生。第三节则是一个强调与延伸。应该说,作者老道的语言功力为整首诗添彩多多,“一棵老树的孤单是绿色的\唯春天可解”、“种子播下去,儿女长出来”等,具体而又抽象、虚实化一,很有语言爆发力,在视角落点中很能抓人。这也是这首诗能获得更多优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认为,这首诗有两个不足。其一是主旨的完成度不足。全诗虽有对一个农民父亲从生到死的过程呈现,尤其是在第二节有比较详细的呈现,但是这种“详细”仍然是一种概括化的虚写,比之第一节的比兴手法略微详细一些罢了,这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一些不尽意的地方,作为履历来说,落在了“浅”的感觉上,没有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独有发现与呈现。其二是跳开第一节的比兴手法和第三节的拟人式的概括式强调与延伸,最后落到第二节的实写之上,就可以看出在对一个父亲一生的生活与生命途程呈现上,诗写其实显得很普通、很落俗,缺失个性化呈现内容与形式,这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硬伤。

大河原点评:
第一首:
1.  “覆灭”有自毁的倾向,对于遮盖气息而言,是否用词过大?
2.“一辆熄灭的车灯”,应该不需要这种反常的量词搭配。
3.“劫持”是有交换/要挟条件,而对獾的描述更多是它单方面的自保。“劫持”用词有点不贴切,内在思路含混交叉。
4.第一节的描写感觉对于整首诗歌而言,没有呈现太大的价值。重卡汽车对抗灌木与夜气,诗歌意图晦暗。或许“对抗”改为“冷视”或者别的,会挽救一些?
5.总体上,过于“急切”地想呈现立意,但堆砌的辞藻和载体没有更有穿透力。就像一个小说,有好的故事,但旁白或细枝末节繁多冗杂,不能让读者欲罢不能地读下去。
第二首:
总体感觉太造作,最后一节还算自然些。比如,“执手三月,相看一页地方志”,整体氛围与第二、三节明显不谐。“老树的孤单是绿色的”,与全诗主旨似乎没有关联,这类书写是无效的。“落红点点”,让我有点想歪了,但理性告诉我不能歪。“与父亲比邻而居”等等内容,说明主要写作对象是那棵老树,但第二、三节强行转为父亲。履历表之所以是“表”,有其要求,但全诗没有这方面的凸显。“放蚯蚓一条生路/给给口渴的庄稼干净的水源”,这个抒情很浓,但造作明显。

炫东点评:
第一首感觉声势很大,可读完了没感觉到什么诗意,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诗句很凝练,可是诗意有很大的凝练空间。建议在炼意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要狠一些,再狠一些。
第二首诗句模式化痕迹很浓,很多句子和词都是模仿来的吧。繁琐旁杂很严重,堆砌的太多,反而伤害诗意。能用一句话能表达的就不要用两句话。说的太不留情了,还望作者不要介意。

逸鸥点评:
以为讨论一首诗,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基础上。譬如《獾》。
理解此诗,又需要对其中一系列关键词或者意象群进行深入了解,理顺脉络,厘清思路。
譬如:
白垩纪、石灰窑;
重卡车、大灯、山路、土柏、灌木;
汽油桶、汽油;
獾、孩子、种族、半拉垂吊的洞口;
桑葚、山鼠。
通过以上意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首隐喻之诗。
同时,以獾劫持汽油桶的怪异行径,构建一种荒诞扭曲的现实画面。
如此,就不难看出其中立意所在了。
无外乎人的欲望的无止境攫取,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物链破坏。
而我想说的是,这样一首目的明显,意义突出的诗,当你读懂弄通之后,还能在内心留下些什么呢?
对于我来说,也许对于诗的需求,可能大于意义?
补充一下。我在此说的意义是指那种高大上、伟光正的所谓意义。不少诗友也许写诗的前提目的就潜意识在围绕这个主旨去发挥。这可能就是大师们所批评的观念先行吧。
再说一句,一切被设定的,总是不出所料缺乏意外惊喜的,而诗往往是言外之意,不可言说的那一部分。建议獾作者把视角收拢一下,不要老是仰视、远视,多多关注自己、当下、眼下、日常,涉及自己内心真实需要的那些,或者平常事物,平庸生活。这才是亘古不变的。
超现实、荒诞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些手法也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在这首诗里,我反而认为设置这獾的怪异行为,是败笔。属于强写。粗暴拟人化。这也不是一首纯寓言诗,不过是强行塞进了个看似寓言的故事情节而已。如果这样属于成功,那么所有意欲反映现实的诗歌,写到词穷时,都可以编造一个拟人化的小故事进去。我认为诗歌走到这一步,那也太低级了。

风起竹微凉点评:
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也来掺和掺和。
獾,作为一首现实主义诗歌,观照生态命运,立意高远,值得很多诗人借鉴。
以獾的视角和行为来呈现,那么,显而易见,这首诗是寓言体。寓言本身需要具备合理性,而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可能不太适合用在寓言体的表达中。个人主张自然,合理,尽量少的主观感情干预。寓言跟现实之间存在着类比对接,叙述中的主观干预越多,类比产生的张力就越小。

寒波点评:
《獾》关注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原生态之间的矛盾,点赞。但是从这些方面似乎仍有完善的空间: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显然《獾》不够节省笔墨。语言的质感,弹性和张力也有所欠缺。另外,用词的精准度也不够严谨。
《履历表》单看题目,以为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是一看正文,语言过于庸常化,诗思也有点乱。

昊易金波点评:
《獾》是一个痛苦入骨的故事,诗人从"白垩纪"入手去拆解一种文明内在,有力地发掘了生命中的洪荒之力,物种大灭绝对于史前文明只是一个数据,当它演化为今天的现实文明,却出现了危机的征兆,而诗人以呈现消亡生命的最决绝方式的视角入手就很深入,当人类文明建立在不合谐的贪婪上,动物的生命就成为不可承载的疼痛,其自身,亲情乃至于种族都成为了一个噬心的概念,那么用自己的手去覆灭伟大的生命传承,反以为是在自救,这是悲剧美的内涵。而相对于文明,相对于人类,这种诗性的表现形式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震撼力。诗人对这种气氛的强化与发掘无疑是独到的,诗人塑造的一只英雄獾,它通过劫持汽油桶的方式试图拯救大众,在生命理念的分裂里同样能找到人类文明史里的苦难根源。
《履历表》里"一棵老树的孤单是绿色的/唯春天可解"这些句子很自然,很有亲和力,使用了强化修辞却又一点不让人感觉突兀。
"执手三月,相看一页地方志/桃花,粉色,蔷薇科出身/与父亲比邻而居"这些句子是带着书卷气的美感呈现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因其雅俗通达。而"种子播下去,儿女长出来"初看跨度偏大,但对应于前面的呈现也是越嚼越劲道,"碑文长出来,族谱长出来/而我也有了根"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这中间的文化气息,农耕酽度,处处都散发着醉人的芬芳,在不出奇的构思上处处透着出奇的融通!个人很喜欢这种以点托面的诗写,因为这和个人体验深度习习相关,所以她是独到的金句汇集!

郑朝阳点评:
实话实说。喜欢你的坦诚。或许在读诗写诗的路上,我们就是那个安徒生童话里看到“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
写诗读诗也跟为人处世一样,要真诚,更要坦诚。我想不要纠结在云里雾里的解析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二首诗看好的人似乎不是很多,但我觉得是成功的。这是一份父亲乃至祖祖辈辈的《履历表》,诗人将一辈一辈人的宿命,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宏大的历史叙事转为现场命运的体察和生命终极的思考,不能不说是一种巧思。第一节在“老树”、“桃花”上找到了与一个生命节点相似的情状,进行异质同构,寄情于物,“老树”、“桃花”不就来的比人更懂得人心,“(落红)/替他将这土地又爱了一遍”,表面看是写物凋落的自然现象,却是诗人触景生情现场缅怀的表达。撇开画面清晰,氛围浓郁不说,单就这言此意彼的一行诗,寄托诗人无尽的哀思。这样的好句子是很有杀伤力的,极易触动隐藏生命中的苦楚和隐伤。
诗自然由现场引入对父亲整个生命历程和生活场景的追忆。 第二节以“牛”作比,呈现父亲任劳任怨,一心为儿女而选择和无法摆脱“热爱土地”的形象,没有洋气词语,更没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怪诞。所写的是贴近一个挚爱土地农民生命本真,不枝不蔓回放其生活日常。这难道不是来自土地上人们共识体验的书写。诗人以简单的语词含涵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朴素、平易的话语一样蕴蓄着心头的千言万语。前人早已告诉我们“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清·刘熙)”我就喜欢作者的这份真诚。
再说第三节,暂且不说口号不口号,相信明眼人自会判断。一是动词用得好,“种进”、“长”,这就把一个农民终极生命的形象、记录一生的“碑文”和一个家族的“族谱”,生动呈现出来。同样诗人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延续,这样抽象的情思意绪以农人最后劳作的画面和“碑文”、“族谱”的形象示人。诗以形象和图画说话,就给了人鲜活而生动的感受。另外意象用得好,“泥土”和“根”,两者之间内在的关系一样含蓄着作者对延续和终极的思考,“我也有了根”,掷地有声,试问有谁想忘本?
整首诗以“老树”开头,以“根”收束。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并未在我们阅读心理造成障碍,也没有偏离抒情方向,一节一节有序地引我们翻开一份《履历表》,一幕一幕展示一个人途径世间的生命过程。语言平易不直白,没感觉到诗中有说明性的文字;更没让人感觉诗人是一个“呼喊派”。而且,作者对诗隐和曲的属性的“度”,拿捏准确、到位,既不浅露直白,也没晦涩怪诞。诗,重感觉。诗人的作品确实让我在阅读中找到了一种诗的感觉。因为它适合我心灵上的审美需求。当然,这仅是一己之见,难免偏颇甚至错误。
诗有时候不在说了什么,而重在感觉。一首诗歌能尽可能地适合阅读者审美需求的心理期待,我想便是成功。有的在于语言的新鲜度、陌生化,或者说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和想象的别开生面。有的在于构思的巧致;有的在于日常中捕获到别人没有发现的诗意,即有别于他人的新颖而独特的发现。有的是抒情有别于他人丰厚的内含等等。当然诗,作为艺术的一种。它一样是有缺陷的艺术。因此也有了好贬不一的看法就在所难免了。作为阅读者,我想就遵从自己在阅读过程内心的感觉,尽量保持与创造者大抵相应的情绪和心境。

产安江点评:
大题材忌空乏,小题材忌挖掘不深。个人感觉这两首诗,题材一大一小,都有效地避免了各自题材的弊端,可以说写得非常成功。
第一首《獾》,“炸”、“塌陷”,“重卡汽车”、“大灯”、“汽油桶”等动词和名词,份量都很“重”,与现代化的高歌猛进很匹配。而这样的冲击,对于山上以“獾”为代表的动物领地,无疑是一种侵犯。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动物的不和谐,由此可见一斑。正如海德格尔曾经所担忧的:当技术敞开的世界被人类当作奴隶使用时,人类的发展还能够持续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獾》对我们有非常强烈的警醒和唤醒作用。同时,诗的现代意味也很突出。所谓诗的现代意味,从波德莱尔开始就已经确立,主要是在诗中制造不谐和音和荒谬感,以反击技术化和商业化浪潮对人类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自身的危害。
第二首《履历表》,老树和父亲的形象互为映射,“从枝头开到地上的桃花”与“父亲”对土地的爱也互为映射。一开始就情景交融,诗人对父亲的怀念跃然纸上。接下来“俯身为牛”云云,是荡开来写父亲的履历,其中“放蚯蚓一条生路/给口渴的庄稼喂养干净的水源”句,揭示了父亲不仅勤劳,而且非常慈悲、善良,懂得留有余地,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饱满。最后一段写“父亲”辛劳一生“终于把自己种进泥土”,但妙在后面接得非常好:“碑文长出来,族谱长出来/而我也有了根”——这里,建立起逝者和生者的血脉相连,“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赞。
最后多说两句,对于追求完美的读者来说,挑一些小刺出来似乎不难。但是,个人认为无关紧要。因为重要的是诗的内涵和质地,线路是否清晰。历史上的《道德经》相比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最没有文学意味的,但不妨碍《道德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伟大著作。

李士勇点评:
第二首写的确实很好,虽然我不太习惯和父亲比邻而居一句。这种句子有点用烂了。不过在诗人的诗句里,还算自然恰当。整体很美,并且有自然生长的气息。

顾正龙点评:
通过楼上各位老师对这两首好诗(自己认为)的评点,交流中,让旁读者茅塞洞开,也大体上把诗歌强大的语言文字内涵,语言高度凝练,形象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等在探讨中表达出来,给一些爱好诗歌,着手于写作的新手指明方向,这个栏目举办的很好,点赞支持,诗歌就要多探讨多交流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最少的文字,最美的言语通过想象律展多彩。

沛彧点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何为“时”?何为“事”?何为“时事”?
这个时代不缺歌功颂德的写手,可犀利的笔又如何安生?
或许,晦涩难懂成了部分所谓诗人甚至自认为是“大咖”们的追求
自我陶醉
看似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试问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
是为了大唱赞歌的么?
以上文字不针对版主所贴作品之讨论,仅仅为了“诗言诗语”而侃。
上述我所要表达的是两个意思:1、晦涩问题2、深度问题
晦涩难懂就不说了,毕竟有人以晦涩为好,这样的就没法说了。
而诗歌表达的深度问题,我也在学习中。我觉得要避开一些风花雪月,去深度挖掘。比如想表达某种情感,但只有感同身受的读者才能同频道共鸣;而“诗歌合为事而作”,对那些由某种社会现象引发的针砭时弊的东西,刻画又不能太过招摇过市,过多露出锋芒的话会比较危险,毕竟那样的文本最后是不能面世的,只能旁敲侧击,这就增加了引起共鸣的难度。
我想,除了勾勒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外,能持一面镜子,照出一点点背阳之处的“事”,而并非风花雪月,非泛泛而谈不知所云,才谓之担当与责任。恰恰,这并非大众。个见。

万园枫点评:
第一首,是个很不错的视角。这里边有世界里的对抗性。尽管这种对抗有些悲催。场景的提炼和语言诗化处理都很棒,意味着他写任何作品都不会差。


两位诗歌作者感言:

孟萌(《獾》作者):
感谢各位老师的细心赏读与留评,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可以收获来自这么多人的指点,是弥足珍贵的。
当下新诗流派纷呈,风向纷乱,个人认为,任何时候的诗写都应该建立在诗歌的基本概念下进行,语言的诗性化,韵律的潜在呈现,思想的光辉,张力与蕴藉空间,都不可或缺。诗歌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美的基本形式下,当文明的发展如高速行驶的列车疾行,诗歌也应该是从小我走向大我,揭示哲理,洞悉现实,关注社会形态,民众疾苦,弘扬真理。
至于我写《獾》,并不是有意宏大化或不落地,正如凌版批评中提到的,每个人都有个体不同的境遇和真实存在,(有句歌词:你不是我,又怎知我痛呢,呵呵)我的家乡依山傍水,圣人之地,我亲眼目睹一座山被炸的这儿一个塌陷区,那儿一个大窟窿,远远望去,那石头渣泛着片片白色哀嚎,柏树伐掉,寸草不留,和儿时那郁郁葱葱的丛林氤氲,烟雾缭绕,形成令人心痛的对比。现代人欲望的掘机,没有放过一片山水,我年年回乡,那荒凉年年都没有再改变…
用分行的文字来表达出一个中年人对世界的感知,对生命的喟叹,或许我的表达并不完善与成功,但一定是真诚的,我并没有去伪造一份看似高尚的思想流露。我依然坚持反对泡沫质地的诗。再次感谢所有老师的赏赞与批评,尤其是批评之声,这是我尤加看重并真心接受的,它让我找到不足,走出迷津,离真正的诗歌更近一些!深深感谢诗言诗语栏目,感谢剑桐总编,冰雨版主,你们辛苦!

天河水(《履历表》作者):
谢谢大家充满睿智而又中肯的点评。其实诗歌的开头是一个清明扫墓的镜头,与桃树比邻而居的其实是一个坟墓。我们这里是全国著名的水蜜桃生产基地,人百年后也是葬在桃花树下的,一个闲不住的农人,永远退休了,没有粮食蔬菜果树伺弄,我想他一定很孤单。
谢谢冰雨老师选择了我的作品作为此次沙龙的一个诗歌话题,非常幸运也非常忐忑。诗无达诂,一千个人心中自然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任何一种解读都值得用诗歌的体量去尊重。不知道有多少习诗者系统地专业地学习过诗歌写作理论,很惭愧我没有学过,一切跟着感觉走,因此除了愉悦自己也说不出诗歌的更多价值。而今天我惊喜地发现,抛出我这块“砖”,引来一大批的“玉”,这就是一首诗具有的价值部分。谢谢大家的精彩读评,辛苦大家了,敬茶。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诗观:诗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做人的艺术。

冰雨释义: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微信zbh1619,诚交天下真正爱诗之人。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先搬个板凳坐下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凌语子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26 14:09:06
有些惊愕,如此这般的天衣无缝的作品,我这刀该从那里下呢。只好从“前瞻性”和探索及发展的角度着笔了,还好,有得写。 诗风是可以趋于至善至美的。 这俩人的诗风可以讲趋于完善,在他们熟悉的领域里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挑刺有些勉强。只是在创新和前瞻性上有所深挖的余地。换句话讲,如何摆脱“模仿”的痕迹,做到拓展和独特(辨识度),这样深层次的探讨,才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支持!期待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支持!期待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雨 版主 2021-5-26 14:25:45
浊水 发表于 2021-5-26 14:01
先搬个板凳坐下欣赏

先品,后发言可以的
诗观:诗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做人的艺术。

冰雨释义: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微信zbh1619,诚交天下真正爱诗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雨 版主 2021-5-26 14:28:34
凌语子 发表于 2021-5-26 14:09
有些惊愕,如此这般的天衣无缝的作品,我这刀该从那里下呢。只好从“前瞻性”和探索及发展的角度着笔了,还 ...

见解独特,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十全十美,所以尽管挑刺吧,呵呵
诗观:诗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做人的艺术。

冰雨释义: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微信zbh1619,诚交天下真正爱诗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雨 版主 2021-5-26 14:29:09
寒波 发表于 2021-5-26 14:15
支持!期待精彩~

让我们共同期待!
诗观:诗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做人的艺术。

冰雨释义: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微信zbh1619,诚交天下真正爱诗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里可以有不同意见和激烈争论,可以有犀利而尖锐的诗写评论,也可以有真诚客观和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雨版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