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世界诗歌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外国诗歌精读:威廉.洛根《贝洛克的肖像》

发布者: 赵一男 | 发布时间: 2025-3-17 14:17| 查看数: 66|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贝洛克的肖像|威廉.洛根(温经天译)



终有一日,这蜕变之躯会破碎、燃烧,

残骸洒落尘中 ,动作在微光中凝住,

不管季节是否走向消亡。



这光并不纯粹,它将自我一分为二:

一部分穿过它、超越它,最终归尘;

另一部分被定格在画里,化作暗影门前的侧影,

融入梦幻情境。



难以说清,那种无形韵律如何触动心灵,

也记不起缘由。每个女人都有这样的时刻,

过去超脱了成败,对你而言,

那便是你告别摄影师营造的浮华,

选择未来之路的时刻。

这条路无关烈火与腐朽,

却以自己的节奏,悄然通往最终归宿。


海恋精读:


欧内斯特·约瑟夫·贝洛克是一位美国摄影师,曾从事商业摄影,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秘密拍摄了该市斯托里维尔附近的女性(多为妓女)肖像。贝洛克生前将这些肖像底片留给其弟弟保管,后来被另一位美国著名摄影师李·弗里德兰德发现并展览推广,使其作品价值得以保存和传播,也使贝洛克成为美国摄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的肖像作品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同理心,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主题物化。女性们看起来开放而信任,展现了一种随性自在。威廉.洛根以此为题材有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致敬之意,但不仅于此,这首诗更体现了诗人对艺术之美和艺术心灵的剖析。

从宏观来看,艺术品是艺术心灵的镜像,也是艺术家的另一具肉身,它更趋向于艺术家对自我的一种塑造,艺术品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是它蕴含了艺术创作者自身的精神与灵魂气韵。作为物象的存在,它终归要走向消亡,但作为精神产品,它将在与观赏者的心灵互动中获得永恒的存续的力量。因而,艺术既是对生命的延续又是对灵魂的救赎与解脱,就像贝洛克以光线定格那些影像的一刻,他和她们都获得了灵魂的某些超越,她们不再有身份,地位,甚至姓名和性别,她们只是单纯的一个光影,一种生命之美,而他也不仅仅是摄影师,更是美的发掘者和缔造者。“光并不纯粹,它将自我一分为二”,在艺术的光影魔法中,时间被赋予了新的维度,一部分归尘,一部分定格在画框中,这看起来有些悖论的艺术属性,恰是艺术创作的永恒张力。

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艺术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超越了传统肖像画中的客体地位。她们不再是画家笔下的被动存在,而是具有自主意识的觉醒者。“每个女人都有这样的时刻”暗示着一种普遍性的精神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她们能够“告别摄影师营造的浮华”,在艺术中寻找真实的自我。而这也是摄影师自身的觉醒:“无关烈火与腐朽”。它不是对物质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在艺术中寻找一条通往永恒的幽径,引领心灵穿越时间的迷雾,抵达灵魂的彼岸。

威廉.洛根以贝洛克的肖像作品为题材,深度剖析了艺术的本质,并对如何在艺术之美中超越生命的局限,抵达心灵的永恒指出了途径。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高度认知,更体现了对生命的高度认知,没有永垂不朽之物,只有精神的微光在浩瀚的星空下得以保存并永恒地烁动。

                  

                                         2025.2.5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