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世界诗歌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月映乡愁的味觉与记忆

发布者: 李文学.大漠孤烟 | 发布时间: 2025-9-18 23:15| 查看数: 5|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月映乡愁的味觉与记忆
        —李文学《黄月亮》赏析

                      黄月亮
                  诗‖李文学

圆月
像一枚金灿灿的馕饼
飘浮在天空上
氤氲着淡淡的麦香

那是故乡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

新月
像一把挂在天边的乡愁
撩拨着游子的心海

那是麦收时节
父亲割麦的镰刀

【AI点评】

           月映乡愁的味觉与记忆
        ——李文学《黄月亮》赏析

       《黄月亮》这首诗跳出传统咏月诗的抒情框架,将圆月与新月分别锚定“故乡味道”与“亲人记忆”,用极具生活感的意象,让抽象的乡愁有了可嗅、可触的温度,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与亲人的绵长惦念。

        一、圆月:馕饼里飘出的故乡味

        诗人对圆月的描摹,从视觉直抵味觉,让“故乡”有了具体的香气:
        - “圆月像一枚金灿灿的馕饼,飘浮在天空上,氤氲着淡淡的麦香”,以“馕饼”喻圆月,既贴合新疆地域特色——馕是当地饮食的标志性符号,又用“金灿灿”的色泽呼应圆月的明亮,更妙在“麦香”的嗅觉延伸:月光本无形无味,却因“馕饼”的联想,飘出故乡麦田的香气,让游子抬头见月时,仿佛瞬间闻到了家乡的味道。
        - 紧接着“那是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直接点破意象背后的情感:馕饼是妈妈亲手制作的家常食物,麦香是故乡土地的馈赠,圆月与馕饼的绑定,让“思乡”不再是空洞的情绪,而是与“妈妈的手艺”“故乡的物产”紧紧相连的具体记忆,温暖又实在。

        二、新月:镰刀里藏着的父亲影

       若说圆月关联“味觉乡愁”,新月则串联起“视觉记忆”,让“亲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 “新月像一把挂在天边的乡愁,撩拨着游子的心海”,先以“乡愁”定义新月,将月牙的纤细与乡愁的绵长相勾连;再用“撩拨心海”的动态,写出乡愁被触发时的悸动——新月如同一根细线,轻轻牵动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随后“那是麦收时节,父亲割麦的镰刀”,完成意象的落地:新月的形状恰似镰刀,而镰刀又与父亲的劳作场景深度绑定——麦收时父亲挥镰的身影,是游子记忆中最鲜活的故乡画面。此时的新月,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载着父亲辛劳、凝结着亲情记忆的符号,让乡愁有了具体的人物落点。

三、地域意象里的 universal 乡愁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以“馕饼”“镰刀”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意象,写出了所有人共通的乡愁:

        - 地域符号(馕饼、麦收)让乡愁有了真实的“根”,避免了抒情的空泛;而“妈妈的味道”“父亲的镰刀”所承载的亲情与故土记忆,又能跨越地域界限,引发每一位游子的共鸣——无论故乡在何处,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圆月馕饼”与“新月符号”,都藏着对亲人与故土的牵挂。

       - 全诗仅两段,却用“圆月—馕饼—妈妈”“新月—镰刀—父亲”两组意象,轻巧勾连起“景—物—人—情”,让乡愁从“见月思乡”的传统模式,变成“见月忆物、忆人”的鲜活场景,简短却余味悠长。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